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001-946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10-21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88号提案的答复
王萍等11位委员: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红河州乡村治理创新的建议》的第188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以后,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红发〔2019〕14号),其中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总要求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需要乡风文明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同时有效的乡村治理才能推动乡风文明持续长久,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很多部门。你们在提案《建议》中强调指出,关于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乡村治理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此完全赞同,非常感谢你们对乡村文化的关心和支持。作为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部门主要职责所在。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的分工职责,近年来州文化和旅游局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工作。
一、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服务条件
一是通过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我州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全州139个乡镇(街道、农场)建有综合文化站,1343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二是加快推进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县级总馆13个,分馆135个,服务点398个。三是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二、加强全州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加强农村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做好提升哈尼梯田管理展示中心(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文化功能提升工作。积极推广世界文化遗产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村落阿者科行动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推进建水、石屏两县“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共计划修缮老屋189处,已修缮好185幢,4幢正在修缮。推进滇越铁路红河段、个碧石铁路沿线乡村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保护工作。指导屏边、开远等沿线县市与铁路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就共同抢救保护滇越铁路沿线文物建筑进行研究探讨。石屏县政府积极与昆明铁路局协调,开通建水团山至石屏的小火车旅游线路,已投资1.3亿元对建水团山至石屏县米轨铁路进行恢复和环境风貌整治。积极推进蒙自市碧色寨滇越铁路特色小镇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规划保护范围总面积约 3.54 平方公里,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475万元。指导蒙自、泸西、红河三县市开展对碧色寨滇越铁路特色小镇、城子古镇、红河谷马帮侨乡小镇文物保护利用的监管。督促各地开展农村农耕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开展革命文物挂牌列级保护、保护项目经费申报、展示利用工作。二是加强农村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推荐申报《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州33名传承人进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绿春县哈尼族叙事史诗《都玛简收》和元阳民俗《矻扎扎节》已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级项目。启动第六批州级非遗项目和第九批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经州政府批准共28个项目列为第六批州级非遗项目。积极创建非遗保护传习馆(所、室、点),鼓励社会和个人开办传习场所。目前,全州有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5个州级非遗保护传习馆(所、室、点)、98个县级非遗保护传习馆(所、室、点)。三是推进“一县(乡)一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2018年,石屏县龙朋镇(彝族歌舞)和建水县临安镇(紫陶)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命名为2018—2020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0年红河县(哈尼族乐作舞)和弥勒市巡检司镇(彝族阿哲歌舞)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加强全州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和供给,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全州各级文艺创作单位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疫情防控工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主题积极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舞蹈、小品、曲艺、歌曲等作品,并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其中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立足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创作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创作题材舞剧《流芳》并在省内外成功展演。二是积极推进文艺服务基层工作。全州每年组织开展“文艺下基层”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惠民演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法律进农家”集中示范活动、戏曲进乡村等活动900余场次,每个乡镇演出活动达2场以上。三是通过举办州级和县级赛事活动,进一步加大民族广场舞推广力度,积极打造红河州群众广场文化品牌。每逢各种法定节日和地方民族节庆活动,各地社区和农村文艺队伍异常活跃,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气氛和农村祥和景象。
四、加强全州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发展壮大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伍。在县级文化单位的认真培训和指导下,在乡镇文化站和各村文化能人的组织和带动下,全州广大社区和农村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活动日益活跃。全州现已发展社区和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6500余支,总人数达95000余人。二是认真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圆梦工程”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招募基层文化能人作为全州“春雨工程”、“圆梦工程”文化志愿者,在农村和乡村校园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
五、利用文化阵地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价值认同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全州广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利用文化设施设备、文艺演出、宣传栏、村文化墙等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的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积极引导树立正确婚丧观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的利用电子大屏幕、广播大喇叭、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有的在人员密集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张贴或刷写宣传标语口号,有条件的村寨紧扣主题制作“墙体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接体现、传播移风易俗正能量,弘扬新风尚,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专题学习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法规政策。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州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34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悬挂张贴有喷画书写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宣传展板或粉刷固定性标语和口号等。二是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在各级宣传部门的牵头组织下,全州各级文化单位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道德教育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工作,主动推进各项工作,加强道德宣讲团等道德文化阵地建设。各县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普遍设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级各地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树婚丧嫁娶新风、营造文明和谐乡风等活动内容。同时,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非遗代表项目传承人作用,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影响群众。如红河县对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要求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时须增加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宣传内容,引导广大农民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从而促进影响群众改陋习、树新风。
感谢你们对我州农村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