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953-01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10-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35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侨联界: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的第135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突出整体性,做好规划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有新发展阶段各项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启动《红河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目前已完成各县市和州级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建议工作,待修改完善后,及时印发执行。二是凝聚社会合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凝聚社会合力推动巩固拓展和衔接振兴工作,深化上海市及对口区在拓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社会帮扶、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帮扶合作,已批复第一批项目资金1.8亿元、实施项目36个,其中产业发展项目29个,占比76.68%,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三是抓实基础工作。制定《红河州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全面清理工作,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建立动态监测台账,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目前已梳理扶贫项目资金总规模291亿元,形成扶贫项目资产253.6亿元,确权资产规模144.8亿元。2021年8月13日,云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印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的通知》,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和元阳县4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屏边县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二、关于突出差异性,合理分类
一是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乡编县审、干部领衔、群众主体、技术支撑、逐村推进”的思路,州县乡联动推进村庄规划试点。目前,全州27个试点村已形成初步规划成果。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结合红河实际,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圈、“滇南最美乡愁之旅”规划带、边境一线、哈尼梯田核心片区“一圈一带一线一片”范围内的乡镇和村为重点,启动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目前,已组织各县市推荐了19个示范乡镇、181个精品示范村、1110个美丽村庄拟建名单。
三、关于突出核心性,配强班子
坚持把村(社区)“两委”换届作为贯彻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基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实践,选优配强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一是推动学历、年龄“一升一降”。选举产生村(社区)“两委”成员9777名,1360个村(社区)有1358个实现“一肩挑”,占比99.85%,居全省第二;村(社区)“两委”成员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数有5248人,占比从上一届39.5%提升至53.67%,提高14.17%;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1.8岁,上一届平均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较上一届下降3.99岁。二是深入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逐村开展村组干部分析研判,着力把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能力素质较强的人才挑选出来、回引回来,累计回引1034名优秀人才,换届中的村(社区)“两委”成员中,农村实用人才5107人、致富能手2912人、退役军人663人、本乡本土大学生578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263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83人。三是加大教育培训。换届后聚焦村组干部能力提升,统筹整合资源,分7期培训班全覆盖13个县市1365个村(社区)、9773人已参加州县乡村级组织换届后村组干部培训,其中,州级示范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1372人,县乡兜底培训8301人,村(居)民小组干部28413人参加培训,培训覆盖率100%。
四、关于突出关键性,选好人才
一是继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向848个村(社区)选派驻村队员(含第一书记)2663人,其中中央队员6人、省级队员132人、州级队员601人、县级队员1924人,形成了中央6家定点帮扶单位、省级27家定点帮扶单位、州级139家定点帮扶单位和1052家县级结对帮扶单位倾情倾力帮扶的工作机制。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落实《云南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暂行办法》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基层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设立了30家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实现13县市全覆盖。2015年以来,在全州范围内征集乡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需求4757个,通过《红河人才网》面向社会公布岗位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基层服务。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对部分招聘岗位的户籍、民族、专业等招考条件进行针对性设置。今年,全州下达事业单位招聘增人计划1183个,公开招聘641个岗位804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岗位61个招募70人,涉及8个县市48个乡镇。
五、关于突出带动性,培植产业
一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构建以“稻谷、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畜禽”等优势品种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规划并持续推进“两区一带”建设,南北联动、区域协调,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州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州水果、蔬菜、梯田红米产量居全省第一,花卉、中药材面积、肉类产量居全省第二,全州完成省级考核的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八个重点产业的现价综合产值646亿元,排名全省第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5%。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精神,坚持全州“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乡(镇)为点,以县(市)为面,正在推进100高端稻谷基地、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500万亩高端果蔬、20万亩高端云花基地、优质畜禽供给基地“五大基地”建设。二是抓实产业带动。采取股份合作、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土地托管、就近务工、合作种植等方式,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让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增收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农户发展产业获得稳定收入。截至6月30日,扶贫产业带动的脱贫户19.9万户87.1万人,边缘易致贫户5634户23946人,1789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19.9万户86.9万人,带动边缘易致贫户4525户19612人。实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的企业207个、合作社401个,绑定农户19.08万户74.16万人,其中绑定脱贫户8.56万户36.13万人,绑定边缘易致贫户2118户7961人。
六、关于突出形象性,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因地制宜改厕所,全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8.6%,乡镇镇(区)无害化卫生公厕100%全覆盖,全部达到地面净、墙面净、厕位净,无蝇蛆、无溢流,灯明“三净、两无、一明”的要求,目前正在有序推进自然村公厕前期选址审核工作。二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除垃圾,所有自然村均达到人居环境Ⅰ档标准,乡(镇)镇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5.69%,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生态循环净污水,科学编制全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优先选择异龙湖、“三海”、红河、南盘江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内的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收集村内污水,引入氧化塘(池)自然沉淀、循环治理,全州乡镇镇区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达57.6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8.64%,目前正在抓紧编制2021至2025年乡镇镇区两污治理实施方案。四是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拓展提高“三清一改一提升”的标准,全州1218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庄清扫保洁常态化,所有自然村建立村规民约并有效执行,建立保洁制度并纳入村规民约的自然村覆盖率达100%。
七、关于突出长远性,增强农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一是抓实机制建设。印发《关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的实施意见》,推进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二是建设乡风文明。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州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实践所145个、实践站1368个,建立完善村规民约10074个,建立5730个村民议事会、5981个红白理事会、5284个道德评议会作用,激发了群众感恩意识、增强脱贫致富信心,让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八、关于突出连贯性,做到“四个不摘”
一是落实“四个不摘”强化组织保障。扛实政治责任,持续强化“州县落实、一抓到底”和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压实第一责任人责任,重点做好整体谋划、项目整合、督促落实等工作。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配套动态监测、部门联动、兜底救助、扶贫资产管理等系列文件,形成“1+N”政策支持体系。强化资金投入,截至9月15日全州投入资金32.38亿元,其中:中央、省、州、县财政衔接资金23.52亿元(州级资金2.69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86亿元,支出资金11.77亿元,资金支出率44%。强化工作监管,开展明察暗访和指导回访,将农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改作为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重要内容,对整改不力、弄虚作假等问题坚决予以处理。二是聚焦“一平台三机制”抓实监测帮扶。推广运用救助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监测帮扶全覆盖。建立完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采取群众自主申报、基层干部走访排查、部门联动筛查预警等方式快速发现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今年以来累计新增监测对象266户1069人。宣传推广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组织州、县、乡干部2460人次开展“找政府”APP业务培训,截至9月14日群众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申请救助事项1324件,已办结753件,实现农村低收入群众申请救助服务手机“一键申请”。组建州级小分队,每月到县开展督导,定期通报监测帮扶情况,印发《红河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情况报告》8期。目前,全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共2.59万户10.98万人,已消除风险2.53万户10.78万人,未消除风险的578户2114人,均按“一户一方案”落实帮扶措施,今年以来支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74亿元,累计救助14864人次。
感谢你们对我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2021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