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952-59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10-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35号提案的答复

何迎春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巩固拓展红河州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的第135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一)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扎实开展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项行动,换届后的9777名村(社区)“两委”成员中,农村实用人才5107人、致富能手2912人、退役军人663人、本乡本土大学生578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263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83人。将巩固脱贫成果纳入红河州新一届1372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内容,到浙江大学开展州县乡行业部门干部能力提升示范班培训。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2020年底,全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有1216个,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占比达100%,全州已基本消除空壳村。今年以来,全州加快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稳步提高村集体经济实力。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向上争取村集体经济项目和强边固防“四位一体”项目130个,资金6500万元,项目覆盖了开远、弥勒、泸西、元阳、屏边、金平、绿春、河口等县市。二是定期分析研判。印发《关于建立村(社区)经营性收入定期对账工作机制的通知》,组织、财政局、州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动,每季度定期逐村收集核实和分析研判村(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路径、收入来源等基本情况。三是加强资产管理。印发《红河州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开展专题培训,全面启动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目前全州已梳理扶贫项目资金总规模291亿元,已形成扶贫项目资产253.6亿元,已确权资产规模144.8亿元。 

  (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州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实践所145个、实践站1368个,激发群众感恩意识、增强脱贫致富信心,让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运行,全州成立村民议事会5730个、红白理事会5981个、道德评议会5284个,建立完善村规定民约10074个。二是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乡镇(村)活动,增强农村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识。以“村史馆”为宣传阵地,组织群众参观民族文化陈列室,开展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引导农村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关于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一)构建政策体系。制定印发《红河州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明确了25项具体措施,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配套印发《关于切实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防止返贫风险的通知》等文件,健全监测帮扶、部门联动、兜底保障等工作机制,形成“1+N”政策指挥体系。及时启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州级各部门常态化开展风险预警处置,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筑牢线下动态监测网。健全机制,建立完善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明确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发现—核查—公示—帮扶—销号—回访”关键环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清零。金平县构建“十户联防”基层小网格,县乡村三级联动,筑牢线下动态监测网。开展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情况分析,运用疫情期小额信贷延期、展期等相关政策防止返贫致贫,全州共开展监测帮扶业务培训360场、培训基层干部15702人。 

  (二)坚持分类帮扶。建立完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采取群众自主申报、基层干部走访排查、部门联动筛查预警等方式快速发现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今年以来累计新增监测对象266户1069人。宣传推广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组织州、县、乡干部2460人次开展“找政府”APP业务培训,截至9月17日群众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申请救助事项1616件,已办结981件,实现农村低收入群众申请救助服务手机“一键申请”。目前,全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共2.59万户10.98万人,已消除风险2.53万户10.78万人,未消除风险的578户2114人,均按“一户一方案”落实帮扶措施,今年以来支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74亿元,累计救助14864人次。 

  (三)持续跟踪问效。定期通报动态监测帮扶情况,州级组建6支小分队,每月到县督导,适时指导回访。定期通报监测帮扶情况,印发《红河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情况报告》8期。组织13县市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展自查,建立问题清单倒逼清零销号,及时梳理形成自查情况报告。帮扶扶责任单位组织帮扶责任人通过电话访谈、入户走访等方式,向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宣传党委政府相关政策,了解挂联户家庭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上报网格员。 

  三、关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一)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准确把握中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要求,以红河、绿春、元阳、金平、屏边、石屏、泸西七个脱贫县为重点,发挥以工代赈支持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优势,切实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群众就业增收。今年以来,已争取中央以工代赈资金42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2680万元,中央预算内1600万元;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34.6万亩,总投资4569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6560万元;争取乡村振兴专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2000万元。 

  (二)结合产业特色实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构建以“稻谷、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畜禽”等优势品种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规划并持续推进“两区一带”建设,南北联动、区域协调,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州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州水果、蔬菜、梯田红米产量居全省第一,花卉、中药材面积、肉类产量居全省第二,全州完成省级考核的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八个重点产业的现价综合产值646亿元,排名全省第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5%。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精神,坚持全州“一盘棋”,以乡(镇)为点,以县(市)为面,正在推进100高端稻谷基地、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500万亩高端果蔬基地、20万亩高端云花基地、优质畜禽供给基地“五大基地”建设。 

  (三)大力实施乡村建设。一是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乡编县审、干部领衔、群众主体、技术支撑、逐村推进”的思路,州县乡联动推进村庄规划试点。目前,全州27个试点村已形成初步规划成果。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要求,结合红河实际启动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目前,已组织各县市推荐了19个示范乡镇、181个精品示范村、1110个美丽村庄拟建名单。 

  (四)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立足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打造了以“阿细跳月”为主题的可邑小镇4A景区,以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利用为主的建水团山古村4A景区,以哈尼梯田传统村落为主题的元阳阿者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实施了可邑森林酒店、帐篷酒店、康藤•红河谷等帐篷营地、元阳十二庄园、元阳万缮酒店、云上梯田酒店、石屏龙韵养生谷、弥勒太平湖等一批木屋酒店和民宿,新建改造提升了一批传统农家乐,建成了元阳哈尼梯田、红河“东方韵”、弥勒太平湖、开远知花小镇16个旅游特色小镇,加快了民族刺绣等旅游商品开发,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目前,全州已创建67家星级精品民宿,74家精品客栈,340家农家乐,建成了弥勒太平湖等3个汽车旅游营地旅游业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持续实施“农业+电子”战略,全州建成州级物流仓储中心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9个、乡级电商物流服务站92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403个,实现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站全覆盖,行政村电商物流服务点覆盖率达50%,全州网商总数达1.72万家,带动就业人数20万人。 

  四、关于加大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一)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落实《云南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暂行办法》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基层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设立了30家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实现13县市全覆盖。2015年以来,在全州范围内征集乡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需求4757个,通过《红河人才网》面向社会公布岗位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基层服务。 

  (二)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对部分招聘岗位的户籍、民族、专业等招考条件进行针对性设置。今年,全州下达事业单位招聘增人计划1183个,公开招聘641个岗位804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岗位61个招募70人,涉及8个县市48个乡镇。 

  (三)深入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逐村开展村组干部分析研判,累计回引1034名政治素质过硬、能力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换届后的9777名村(社区)“两委”成员中,农村实用人才5107人、致富能手2912人、退役军人663人、本乡本土大学生578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263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83人,各类人才结构、层次科学合理。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就业培训,突出“以技促效”提升就业能力。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政策和工作要求,通过招标引进优质培训机构,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鼓励校企合作,促成了红河州尼农门人力资源公司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高康服装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省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办学,建立现代学徒制职业培训基地,着力在培训的针对性上下功夫,探索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今年1至8月,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23.62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8.53万人次。 

  (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投身乡村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生产实践、观摩学习、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的培育,推动参训农民学员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迈进,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全州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627万元,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1680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400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5360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8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84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280人。强化扶贫扶智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州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62万元,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涉农技能扶贫培训2783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完成转移培训10200人,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7000人。选送农村实用人才到省内外学习培训,累计选送265名村组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外出学习,有效提升技能眼界,激发示范带动活力,其中,有3名乡村振兴示范带头人推荐出国到新西兰交流学习。 

  五、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一)继续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今年以来,上海市及对口区深入拓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社会帮扶、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帮扶合作,已批复第一批项目资金1.8亿元、实施项目36个,其中产业发展项目29个,占比76.68%,项目已全面开工。 

  (二)积极推动脱贫地区农产品消费对接。积极鼓励商贸企业参加国内各类展会,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为红河州贫困地区农产品积极寻找销路,提高知名度,打开国内市场。今年以来,推荐了一批企业积极参加2021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品牌日活动、第十五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第一届中国米粉节、CFIE中国食材材展、2021中国(重庆)美食工业博览会等大型产销对接活动。同时,组织红河州乐购商贸有限公司、弥勒万乐佳商贸有限公司、河口福佳鑫购物超市等线上零售企业参加了2021年云南省暖心惠民消费券发放活动,促进消费者通过银联“云闪付”APP领取消费券,直接购买红河州内的贫困地区农业特产品,有力激发了农产品消费。 

  (三)深化社会力量帮扶。一是实施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先后制定下发《红河州“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关于组织民营企业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广泛动员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截至9月17日,全州共有553户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签订帮扶协议达成精准扶贫对接村、组617个,覆盖建档立卡8.6万户43万人,实施扶贫项目1622个,累计投入资金73383.99万元。巩固拓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制定印发《红河州“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万企兴万村”行动,号召广大民营企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发挥侨联纽带作用。以产业、教育、健康等扶贫为着力点,调动侨界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2019年与香港侨界社团联会签订了连续4年、每年不少于50万元的“一对一”助力脱贫攻坚帮扶协议,2021年第一批帮扶资金50万元已拨付,重点帮扶民族手工刺绣、竹编工艺品等产业。依托云南华商公益基金会平台,协调海外慈善团体,为蒙自、个旧、元阳13所贫困山区小学落实多媒体教学设备13套26万余元。与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签订“一帮一”合作协议,计划资助红河州贫困学生500名,捐赠红河州侨联系统及合作学校免洗消毒液8000余瓶。 

  感谢你对我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2021年9月22日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