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942-597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10-28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37号提案的答复

赵贵成等委员: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红河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的第137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农村规划建设

  (一)做好村庄规划。一是突出规划整体性。全州制定的《红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红河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红河州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红河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农村发展村庄规划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下一步将结合实际进一步谋划我州“十四五”乡村建设规划。二是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乡编县审、干部领衔、群众主体、技术支撑、逐村推进”的思路,州县乡联动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目前全州27个试点村已形成初步规划成果。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结合红河实际,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圈、“滇南最美乡愁之旅”规划带、边境一线、哈尼梯田核心片区“一圈一带一线一片”范围内的乡镇和村为重点,启动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目前,已组织各县市推荐了19个示范乡镇、181个精品示范村、1110个美丽村庄拟建名单。

  (二)抓实产业发展规划。全州制定印发《红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在此基础上,围绕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目标,启动了《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1—2025)》编制工作,将着力推动高端稻谷基地、干热河谷、高端果蔬、高端云花、优质畜禽供给“五大基地”建设,即:围绕哈尼梯田核心区、北部优质稻生产区,规划建设100万亩高端稻谷基地。围绕红河干热河谷元阳、红河、金平、河口、个旧、蒙自等县市,规划打造热带水果5个、冬早蔬菜2个、梯田红米3个、中药材5个等15个万亩以上连片产业基地,建设100万亩红河谷基地。在北部县市重点发展蓝莓、石榴、杨梅、葡萄等优势果种,在南部县市重点发展芒果、香蕉、柑橘、荔枝等优势果种,推进夏秋、冬早蔬菜产业带发展,规划发展水果种植300万亩以上、蔬菜种植200万亩以上,建设500万亩高端果蔬基地。围绕以泸西、弥勒、开远为重点的云南省现代花卉产业园5个乡镇片区建设集种苗研发、种植繁育、分拣包装、冷链物流、电商营销、精深加工、休闲旅游、创业孵化等于一体的现代花卉产业链条,建设20万亩高端云花基地。规划推进优质生猪、肉牛、家禽及禽蛋、奶源、肉羊5大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优质畜禽供给基地,实现出栏生猪900万头、肉牛90万头、羊120万只、家禽8500万羽以上,实现肉类总产105万吨。

  二、关于加强农业产业融合

  (一)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培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基础,推进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做大做强果蔬、花卉、粮食、畜禽、生物药、茶叶、甘蔗等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以园区为依托,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销、企业与农户相衔接产业综合体。截至今年7月,全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104.4万亩,占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面积的28.8%,占农村土地确权面积的10.1%。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核心,带动泸西食品加工园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远热电汽循环产业园区、河口跨合区、石屏工业园区的食品加工业组团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中国最优”的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改善与技术研发推广,在农产品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设施。

  (二)强化品牌建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挖掘特色资源和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培育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培育了一批的优势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蒙生”石榴、“阳光果园”早香蜜桃、“晨滇滇”红阳猕猴桃、“宏升”菜心、“品元”切花玫瑰、“生物谷”灯盏细辛等9家企业9个产品被评为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品”,红河州花卉、建水柑橘、元阳梯田红米被认定为第一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蒙自石榴、开远花卉、泸西蔬菜被认定为第二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三)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持续实施“农业+电子”战略,全州建成州级物流仓储中心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9个、乡级电商物流服务站92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403个,实现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站全覆盖,行政村电商物流服务点覆盖率达50%,全州网商总数达1.72万家,带动就业人数20万人。

  (四)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坚持依托自然生态、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独特禀赋,聚焦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探索“农村休闲产业+”打造和培育特色多样、文化多元的农村旅游产业,比如:元阳哈尼梯田小镇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开发梯田红米及其衍生产品、刺绣产品等文旅融合产品;弥勒可邑小镇采取“公司+小组+农户”的发展模式,就地解决导游、演员、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就业170余人,年劳务服务性工资收入达500余万元。目前,全州已创建67家星级精品民宿,74家精品客栈,340家农家乐,建成了弥勒太平湖等3个汽车旅游营地旅游业态。

  三、关于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积极培养农村人才,鼓励走出去的能人回到农村来创业,引导各类人才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一)继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向848个村(社区)选派驻村队员(含第一书记)2663人,其中中央队员6人、省级队员132人、州级队员601人、县级队员1924人,形成了中央6家定点帮扶单位、省级27家定点帮扶单位、州级139家定点帮扶单位和1052家县级结对帮扶单位倾情倾力帮扶的工作机制。

  (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落实《云南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暂行办法》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基层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设立了30家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实现13县市全覆盖。2015年至2021年,在全州范围内征集乡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需求4757个,通过《红河人才网》面向社会公布岗位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基层服务。

  (三)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对部分招聘岗位的户籍、民族、专业等招考条件进行针对性设置。今年,全州下达事业单位招聘增人计划1183个,公开招聘641个岗位804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岗位61个招募70人,涉及8个县市48个乡镇。

  (四)持续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逐村开展村组干部分析研判,累计回引1034名政治素质过硬、能力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换届后的9782名村(社区)“两委”成员中,农村实用人才5107人、致富能手2912人、退役军人663人、本乡本土大学生578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263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83人,各类人才结构、层次科学合理。

  (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投身乡村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生产实践、观摩学习、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的培育,推动参训农民学员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迈进,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全州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627万元,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1680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400人次、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5360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8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84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280人。强化扶贫扶智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州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62万元,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涉农技能扶贫培训2783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完成转移培训10200人,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7000人。选送农村实用人才到省内外学习培训,累计选送265名村组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外出学习,有效提升技能眼界,激发示范带动活力,其中有3名乡村振兴示范带头人推荐出国到新西兰交流学习。

  (六)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工程。建设占地2000亩累计投入28.36亿元的红河职教园区,2018年9月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学位不足的问题。2020年共招中职新生4.62万人,力争未升学初中毕业生“一个不少”接受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东西协作职教扶贫计划,2020年输送518名建档立卡“两后生”到天津、广东两省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现两地有在校生1608名,已毕业235名,其中147名高质量就业,36名圆了大学梦。各职业院校发挥优势,主动承接人社、农业等部门劳动力转移、实用技术培训46.08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及贫困家庭子女26896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891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关于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

  结合农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我州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撑。

  (一)启动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今年以来,着眼于提高红河高原特色农业质量、品牌、影响力,制定印发了《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以及龙头企业认定、“10大名品”创建等一系列奖补政策,建立每半年申报一次的奖补机制,目前已完成首次申报工作,共收到67个主体申报奖补项目110个、奖补资金286万元。在政策带动下,全州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农业龙头企业424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82户、州级253户,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35户。

  (二)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行动。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精准对接、融资辅导、问题反馈等7项机制。启动实施红河州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样板打造行动,蒙自市、石屏县与金融机构签订了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合作备忘录。试点开展“党建+信用”示范村组建设,已评定信用村161个。在全省率先开展“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定,已评定29家,授信8151万元。截至5月,全州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43.99亿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55亿元,惠及脱贫户5683户。

  感谢你们对我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8月30日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