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905-716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11-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9号提案的答复

许敏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红河州在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地位和作用的建议》的第19号提案,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接文山、西邻玉溪,背靠滇中城市经济圈,地处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作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有河口公路口岸、河口铁路口岸和金水河口岸3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和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具有建设面向东南亚出口产品生产基地、转口贸易基地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2020年,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2.8亿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8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19万美元。 

  近年来,红河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13条在建高速公路中8条建成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准轨铁路通车里程317公里,实现了高铁“零”的突破;两个支线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弥勒通用机场顺利通航。全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持续显现,三产发展不断加速,特别是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红河发展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基础进一步夯实。202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2417.48亿元,增长5.2%,高于全省(4.0%)1.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三位,跃居至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500元和13580元、增长3.6%和8%。 

  二、针对提案的答复情况 

  (一)制定红河州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规划和具体措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国内、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循环、双循环”中提升红河嵌入度,初步谋划开放发展新高地建设项目59个,计划总投资469亿元,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抢占主动、赢得先机。一是畅通内外循环通道,打造重要战略支点。充分发挥红河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加快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北部货运铁路网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打通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铁路、公路国际大通道,以及中国河口—越南老街—海防铁路、中国坝洒至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金水河跨国多功能大桥建设,打通国内国外“大循环、双循环”通道,努力把红河州打造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重要战略支点。二是打造产业循环载体,构建国际产能合作、国内产业转移开放发展平台。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及生效后的重大机遇,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深度对接和引入国内外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加工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务实合作,重点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加快形成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三是提升循环供给质量,打好世界一流“三张牌”。围绕红河州资源禀赋,提升各类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影响力。聚焦蔬菜、水果、花卉、梯田红米、中药材、规模养殖“六大产业”,加快把自然生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优势转化为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的绝对优势;聚焦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打造千百亿级产业,巩固提升红河工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承接国内外产业循环、建设新型工业强州的后发优势;聚焦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把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独特优势。四是持续增强循环动力,形成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机制。紧扣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关键环节,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合作,加快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建设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及重点产品交易平台、交易中心,加强改革创新,打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二)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找准自身定位,补齐短板弱项,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区域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发挥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区位优势,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在红河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织密高速路网,补齐交通短板。“能通全通”工程方面,元蔓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建水(个旧)至元阳、蔓耗至金平、元阳至绿春3条高速公路年内可建成通车,省级主导建设的弥勒至玉溪、勐醒至江城至绿春2条高速公路正在有序推进;“互联互通”工程方面,金平至金水河、峨山至石屏至红河(红河段)、泸西至丘北(红河段)3条高速公路年内可全面开工建设,河口至马关(红河段)、开远至建水、屏边至河口、红河至绿春、绿春至金平5条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口岸联检楼、查验货场、边民互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河口口岸启动南溪河原联检大楼、河口口岸信息化和智能化(一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河口铁路口岸开展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业务,加快推动中国坝洒至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开工建设,启用云南省首个海关智慧验放系统,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金水河口岸启动金水河口岸第二通道申报金水河口岸综合查验能力提升改造建设已基本完成,三个指定监管场地已通过金水河海关初验,正在申请省级给予立项验收,积极推进金水河口岸与越南马鹿塘口岸连接的多功能大桥对接与建设,推动金水河国家级口岸升级为国际多边口岸。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开放深度。按照“依法依规、应放尽放”的原则,围绕红河片区的战略定位和创新发展,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管委会州级行政职权75项,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优化进境检疫审批,压缩检疫审批时长,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随报随批,采取预约通关、绿色通道、集中通关、临时延长通关时间等措施,对进境鲜活易腐农产品、水产品实施“绿色通道、预约通关、抽样后放行”等便捷通关放行模式,保障冷链食品、鲜活农产品快速通关放行。 

  (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用好用足政策机遇,发挥沿边区位优势,做好辐射中心文章,使红河从“内循环”的边缘地区变成“双循环”的前沿地区。深刻领会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核心要义是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国发展大局,坚持发挥优势、内外统筹、双向开放,全面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一是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货物种类从2015年11类增至2020年20类,主要货物从有色金属、化工等重工业产品升级为机电、钟表仪器等轻工业产品。一般贸易成为重要支撑,1-7月全州一般贸易进出口92.6亿元,增长416.6%,占全州进出口总额的39%。边民互市改革成效显著,推出“互联网+边民互市”创新模式,全国首例边民互市电子化联动跨境结算成功上线运行,1-7月全州边民互市贸易37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州进出口总额的15.6%,占全省边民互市194.5亿元的18%。二是持续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推动新政项下跨境人民币资本金境内再投资业务落地自贸区红河片区,落实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关措施,扩大非投资性企业人民币资本金的使用范围,1-7月,全州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为68.82亿元,同比增长18.21%,结算量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其中经常项目结算量65.86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推广完善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边民互市全电子化跨境结算模式,越方合作银行增加至2家,1-7月,通过全电子化流程线上办理边民互市跨境结算64919笔,同比增长150.89%,结算金额达4.85亿元。 

  (四)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开区打造成为“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坚持政策共享、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区自身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产业链,稳步推进“三区”发展。一是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全力抓好改革试点任务落实落地,147项试点任务已自评完成96项,占比65.31%。其中:17项主试片区试点任务已完成13项,占比76.47%;130项非主试片区改革试点任务,已完成83项,占比63.85%。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数字自贸、电商物流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已开工建设,纺织加工园(一期)、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智慧管理平台、边民互市贸易区块链供求信息撮合交易平台等重点项目正在开展修详规、可研等前期工作。二是红河综合保税区。1-7月,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2.87亿美元,较去年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11.45%;完成工业总产值119.16亿元,较去年80.79亿元同比增长47.5%;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89亿元;完成一般贸易1221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三是蒙自经开区。统筹推进经济恢复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1-7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47亿元、同比增长48.8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2%。园区优化提升方面,与整合的个旧特色工业园区、开远经开区、蒙自工业园区及相关县市开展充分沟通。目前,《蒙自经开区优化提升方案》已获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正在积极开展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五)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和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旅游发展战略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工作要求,围绕构建红河文化旅游“一心五区,一带两廊”发展布局,以实施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深化旅游融合发展,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全面推进红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红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围绕“省大环线、州中环线、县市小环线”布局,完善“五区一带”规划产品布局,突出红河融入重点和亮点,筹划好产品布局、梳理好储备项目,衔接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策划,科学制定“十四五”时期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为推进全州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保障,引领红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快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以来,石屏县公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弥勒市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认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开远市羊街乡、红河县宝华镇、屏边县玉屏镇3个乡镇创建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弥勒市西三镇花口村等5个村寨创建省级旅游名村。完成建水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弥勒市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模拟验收工作。三是持续创建高A级景区。加快推进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创建国家级5A级景区创建,红河撒玛坝万亩梯田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州4A级景区增至15家。四是加快推进半山酒店建设。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压实责任,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建成弥勒天邑酒店、红河县康藤红河谷帐篷营地、诺玛阿美茶庄园酒店等16个半山酒店,加快红河县苏红哈尼古村落酒店(一期)、建水蚁工坊酒店、弥勒市太平湖国际木屋会议中心配套酒店等11个项目推进,谋划了元阳虹夕诺雅酒店(星野度假村)、石屏县“灵兰雅居”半山酒店、河口县云岭新河湾酒店(二期)等7个储备项目。五是加强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强化“一部手机游云南”红河版块建设及推广应用,配合完成“游云南”APP四个版本的迭代,上线“游云南”官方微信小程序、博物馆版块。全面提升全州4A级以上景区智慧化建设,完成景区、酒店、特色餐饮、重点旅游街区、游客服务站等4G信号、WIFI全覆盖,部分已实现5G信号覆盖。六是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宣广。组织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云南推介会”,结合舞剧《流芳》巡演,在合肥、武汉、郑州等地举行了“健康生活目的地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发布会”,不断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建设,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新基建建设。一是基础网络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全光网州”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和农村光纤宽带速率和接入能力,全面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实现光纤网络广覆盖。二是5G网络加快部署。实现13县市县城核心区域和自由贸易区红河片区、红河综保区及蒙自经开区、全州4A级景区、全部特色旅游小镇5G网络全覆盖。截至2021年7月底累计开通5G基站1144个,用户数37.6万户。三是产业数字化赋能初显成效。工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红河钢铁公司生产线完成智能化改造,润鑫铝业实现主要关键工序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锡冶炼智能工厂项目顺利推进;智慧农业有序开展,启动农业资源一张图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畜牧业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开远知花小镇“知花大脑”数据平台线上交易,蒙自联想佳沃现代农业园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48小时配送到北上广深等城市,弥勒品元园艺花卉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成;深入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应用,完成州、县A级景区及特色小镇旅游名片、18个景区(特色小镇)手绘地图和语音导览上线,3A级以上景区扫码识景素材上传;电商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良好,红河州电商大数据平台接入全州邮政快递数据,建成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大数据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医疗取得新进展,建成全州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65万份、电子病历156万份;数字环保取得实效,异龙湖数字监管设施投入使用,实现水质在线实时监测;智慧城市取得突破,蒙自市完成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平台搭建,弥勒市建成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市政管网管线监测智能化、智慧城市警务管理智慧化。 

  三、工作措施及下一步打算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上来,找准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把红河建设成为沿边开放示范区。 

  (一)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引领“三区联动”。坚持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用好用活开放平台,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三区联动”发展,释放政策叠加效应。一是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深化制度创新、自主性原创性集成性改革,高标准完成改革试点任务,推动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实现制度创新成果系统集成。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功能。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引进贸易和投资新主体,优化产业链布局,做大加工及贸易、做强跨境电商、做优跨境旅游、做好大健康产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有效形成产业聚集,提升红河对外贸易服务体系和生产体系的比较优势,带动沿边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到2025年,力争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70亿元,边境贸易额达100亿元。二是高水平建设红河综保区。以加工贸易、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为重点,培育综合保税区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综合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推动红河综保区发展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到2025年,力争区内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60亿元以上。三是高质量建设蒙自经开区。持续优化投资环境,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着力推进蒙自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加快实施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打造产业聚集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区内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四是促进“三区联动”、“县市区融合”。建立健全州级统筹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三区”在政策、产业、招商、人才、资金等要素方面实现优化整合,加快形成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为引领,“三区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以滇南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统筹抓好县市国土空间、城乡、综合交通等规划衔接,不断优化整合“三区”与县市规划、产业、项目的对接,实现相向用力,推动“县市区融合”发展。突出跨境合作,积极申报建设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充分发挥沿边优势。 

  (二)搞活沿边金融。加快金融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强金融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对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不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一是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创新“金融+互市贸易”发展模式,探索成立边民信用互助社,针对边民互助组量身定制金融服务。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发力,加快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加快建立中越双方金融合作与交流机制,搭建起双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跨境金融合作与交流平台。持续深化沿边金融、跨境金融改革,支持银行金融机构按规定开展跨境融资业务,打造河口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加工及贸易、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整合利用各类平台资源,推进产业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实施更具竞争力的投资政策,吸引龙头企业设立跨境合作产业园、边境深加工产业园等,建设一批跨境跨区域产业合作示范企业,加快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打造边境特色产业,形成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三是盘活金融资本。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富滇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交流,积极申请专项政策性贷款,探索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稳步推进人民币结算方式,加快同越南等有关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积极支持资本市场“走出去”,扩大金融机构双向开放。加大企业国内外融资支持力度,加强跨境监管协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上市。 

  (三)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在红河投资兴业的发展环境。一是聚焦“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效能。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大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赋权改革和推广复制力度。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互联网+监管”运用。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一部手机办事通”应用,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严格执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和“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持续巩固减税降费成果。大力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持续优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广出口退税无纸化单证备案。三是聚焦需求导向,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及政企恳谈等制度,建立市场主体评价营商环境工作机制,设置营商环境问卷调查和投诉举报专窗,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感谢对我州融入新发展格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9月17日 

  (联系人:何可,联系电话:3732988)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