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2117-196
- 发布机构: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08-31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对州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67号建议的答复
朱文珍代表:
你在红河州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对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给予支持的建议》第0167号建议,已转交我局分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为指导,贯彻执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的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州、县哈尼梯田管理机构,不断完善法治保障和保护投入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探索哈尼梯田保护性开发、规范化建设、科学化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提高保护管理效能,全面推进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法治精神,依法依规推进保护管理利用。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2011—2030》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保护利用试点3年工作方案(2016—2018年)》《元阳县哈尼梯田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元阳县哈尼梯田旅游区发展战略研究》《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6—2030年)》,依法依规保护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各项要素,保护哈尼梯田的真实性、完整性,推动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规范管理、科学发展。二是坚持系统思维,建立健全遗产要素保护机制,促进哈尼梯田活态保护、整体保护。在哈尼梯田保护方面,坚持耕作为主,守住梯田红线。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县级、乡镇、村寨的权责,强化乡镇对资源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主体责任,促进了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传承传统农耕技术,发展梯田红米和农副产品,对梯田种粮农户实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严守遗产区7万亩梯田红线。目前,累计发放良种补贴29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993万元,耕地保护补贴2546万元。二是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自2017年来,在遗产区累计投入3564.64万元,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3.2万亩,涉及农户7320户,覆盖建档立卡户4792户,示范区亩产值达10174.2元,辐射带动区亩产值达8095元。在森林保护方面,持续完善护林员及林地补偿机制,在核心区设立保护站点2个、监测点4个,聘有森林护林员104名、专业扑火队员30名。历年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4667亩,发放退耕还林补助金2280.95万元。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遗产区生态植被修复工程,植树造林25.6万亩,遗产区植被覆盖率达67%,遗产区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持续加大对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按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村庄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和《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修旧如旧,完成垭口、阿者科、牛倮普、上主鲁老寨、全福庄5个重点村寨传统民居改造,修缮保护传统民居4005幢,挂牌保护1062户。完成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3个村落474间茅草房顶修缮。在水系保护方面,坚持水系治理,推进持续发展。提倡农田水利设施纳入村规民约,传承“赶沟人”“木刻分水”制度,将赶沟人纳入公益性岗位,提高群众积极性。目前,遗产区175条沟渠有126名沟长。加大遗产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推进东观音山水库、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投资7027万元在梯田遗产区新建和加固小型坝塘16个,扩建改造沟渠10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67平方千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2件,着力解决了遗产区水田灌溉及6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确保哈尼梯田水资源永续利用。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围绕“节、宴、歌、舞”四大核心元素,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惠及民众。州、县相关部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符号,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挖掘“哈尼古歌”“ 四季生产调”“哈尼长街宴”等内涵,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重点打造以“开秧门”“长街宴”为标志的农耕文化节,扎实推进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弘扬、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让民族文化惠及更多群众,提高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目前,4县全部组建了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在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元阳县共有430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8项、非遗传承人164人。
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确保保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哈尼梯田管理局协同林业等有关部门,积极向州委、州政府汇报生态修复工作相关事项,争取给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并纳入州级财政预算。《中共红河州委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的决定》规定,从2014年起,州级财政每年安排保护管理专项经费1000万元,主要用于遗产保护、管理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扶持等项目。2014年、2015年、2016年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保护管理专项经费。2017年安排340万元,2018年200万元,2019年130万元。这是最近几年州级财政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资金安排情况。由于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资金需求大,我们向州委、州政府汇报了有关方面的情况,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2020年,财政保护管理专项经费增加到1040万元、2021年1099万元。今年预计向元阳遗产区投入200多万元,主要用于水沟修缮、传统民居修缮、综合整治、监测站建设以及居民饮水工程等。年初,我局按要求向州自然资源局提供《云南哀牢山红河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5)》编制资料,并积极配合项目组参与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4县的调研。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协助申报单位争取该项目,拓宽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资金支持。
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哈尼梯田保护利用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样板、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全球性旅游目的地、美丽红河第一张名片为目标,自觉把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红河样板,辐射带动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等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二是以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扎实推进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弘扬、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进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是构建高效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继续推进《红河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为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四是持续推进“数字梯田”项目,完善哈尼梯田监测系统及数据库,加快哈尼梯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协助推进哈尼梯田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五是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品牌,出台梯田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提高农民和企业管护、经营梯田的积极性。推动旅游业发展,丰富业态,示范推广“旅游减贫”、企业+合作社+电商等模式,让世界遗产惠及当地群众,促进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
感谢你对我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8月23日
(联系人:李咪秋,联系电话:1388730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