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2100-57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10-26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州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98号建议的答复
吴进代表:
你在红河州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高质量提升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第198号建议,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全省三大热区河谷之一的红河谷,又迎来云南省对干热河谷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州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州现场办公会精神,围绕红河州“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五个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五个基地”中,打造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力争5年内把红河谷建成为全省干热河谷开发示范区。
一、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为“十四五”高质量提升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现代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16年以来,我州红河谷区域8个县市、州级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推动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目标,聚焦区域内水果、中药材、梯田红米、蔬菜、畜牧业5大特色产业,抓园区示范、抓项目带动、抓农业标准化措施落实,促进特色产业取得良好成效,打牢了红河谷热区提质增效发展的产业基础。
在5大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一是特色水果产业快速推进。以柠檬、火龙果、荔枝、柑桔类、芒果、香蕉、柚子等为代表的热区特早熟、早熟水果种植面积达63.928万亩,较2015年增长37.228万亩。二是冬早蔬菜产业迅速发展。以四季豆、豇豆、番茄、辣椒、白菜、黄瓜、结球甘蓝、叶菜类为主的绿色生态冬早蔬菜面积达15.1万亩,较2015年增长12.54万亩。三是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以南板蓝根、万寿菊、马蹄香、白芨、重楼、葛根、砂仁、草果为主的优质安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97万亩,较2015年增长8.65万亩。四是梯田红米和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加快发展。元阳、金平、红河发挥区域梯田红米种植优势,梯田红米种植面积达9.2万亩,较2015年增长7.4万亩。五是规模养殖业持续发展。区域生猪出栏135万头,较2015年增长21万头;家禽出笼900万羽,较2015年增长409万羽。
同时,在建园区抓示范方面,红河谷区域建设了21个园区、66个核心示范基地,种植业示范面积63.15万亩,生猪规模养殖业示范24.09万头;在抓项目带动方面,园区在建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9个,累计完成投资77526万元;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区域内有农业龙头企业12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43个、种养大户131户,完成土地经营权流转率15.16%;在抓农业标准化措施方面,区域内“三品一标”认证、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逐年扩大,良种覆盖率、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病虫害统防统治率等在逐年提高。
二、落实决策部署,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提升红河谷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021年5月27日-28日,省委、省政府到红河州召开现场办公会,为红河发展把脉定向、谋篇布局,为红河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州委出台了《中共红河州委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努力建成“三个示范区”的决定》,明确了全力打造“五个基地”建设的目标、工作重点。红河谷打造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规划将每年实施 20 万亩高效节水工程,“十四五”期间实现水利设施全覆盖。围绕热带水果、冬早蔬菜、梯田红米、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布局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形成热带水果基地60万亩、冬早蔬菜基地15万亩( 含复种)、梯田红米基地5万亩、中药材基地20万亩,建成100万亩以上红河谷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南盘江流域干热河谷高端水果、冬早蔬菜特色产业带,基地化率达60%以上,成为全省干热河谷开发和优质绿色食品示范区。
州农业农村局牵头正与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云南杰创规划研究院等专家、智库进一步深度研究打造“五个基地”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加速红河谷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今年5月份,州级部门积极主动到省级对接,将红河谷综合开发作为重要请求事项,向省级请求支持以元阳县、红河县、金平县为核心的红河谷热区开发建设,在产业基地建设、农田改造、中小型水利、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现已列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事项。8月24日至9月2日,州农业农村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中心及州水利局大型灌区管理局、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州林业和草原局等组成调研组对红河谷热区资源综合开发开展专题调研,深度研究红河谷热区资源优劣势、解决水资源保障利用等问题。
三、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干热河谷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一)充分认识区情,利用好优越的资源禀赋。
充分了解把握、持续利用好红河谷热区气候、土质、区位、人文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十四五”打造高品质红河谷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红河谷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4℃至26℃,降雨量800至1280毫米,有效积温8000℃左右,年日照时数1700至2300小时,光热优势突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积累,打造全国最早熟、绿色、生态果蔬生产基地具有明显的气候优势;红河谷是全省三大热区河谷之一,区域内416.6万亩耕地中,干热河谷面积333.3万亩、占80%,湿热河谷83.3万亩。坡度25度以下十分利于开发的热区土地面积达129.4万亩、占三分之一,区域内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程度低,受污染土壤面积小,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空间十分广阔;红河谷是我州实现南部与北部协调发展的联动区域,是红河州经济发展潜在的增长极;红河哈尼梯田、多元民族文化、异域边境文化,可大力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生态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狠抓重点,力补短板。
打造以水果、冬早蔬菜,梯田红米、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主的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我们具备了优越的资源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十三五”的发展经验和做法。我们将扬优势、补短板,围绕建园区抓示范、招商引资上项目、培育主体打品牌、强化科技提升农业标准化等工作的落实,着力抓好以下重点措施: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融合到热区开发项目上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对各类企业进入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生态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同时,多方、多渠道争取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生态鸡养殖、早熟特色水果、蔬菜、“稻-鱼-鸭综合种养”、高标准农田、多功能物流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的支持。
二是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把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建立奖补支持制度,重点培育和扶持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项目落地,加快和规范农村的土地流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为农业企业的园区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借智借力打造区域品牌。继续加强与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园艺所等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持续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潜力的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建设高质量的河谷热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感谢你对我州红河谷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