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438-83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扶贫开发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0-21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19号提案的答复
赵金县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第219号提案,已转交我办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19号提案《关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指出,全州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中面临的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难题,并针对性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问题分析客观,建议很有针对性。围绕提出三条建议,推动各级各部门紧盯巩固脱贫成果目标任务,健全完善防贫机制,综合运用产业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志智双扶等措施精准施策,做实做细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
一、关于持续加大扶贫力度方面
面对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时建立了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分析应对机制,提出20条具体应对措施,分析形成12期《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分析应对情况的报告》,并始终坚持将发展产业、实现就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推进战“疫”战贫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抓手。
(一)落实精准就业,抓实订单化输出。全力以赴应对疫情影响做好稳就业各项工作,坚持贫困劳动力组织化输出和稳岗就业齐抓共管,建立贫困劳动力动态监测工作机制,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网络体系,设立村级劳务信息员,对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意愿、分布、在岗、收入等情况实行全程掌握、精准帮扶、跟进服务,千方百计稳岗拓岗,保障贫困群众端稳饭碗。目前,全州组织化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37.4万人,转移就业率达73.71%,占2019年外出务工比例114.93%。针对外出务工返回人员、“一有两无”贫困劳动力等,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扶贫车间吸纳、新型经营主体设岗、工程项目优先安排等方式,帮助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州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贫困劳动力3.59万人、332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759人。
(二)做强消费扶贫,促进群众增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州级11家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向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发出《消费扶贫倡议书》,不断健全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东西部消费扶贫协作机制,州县两级定点帮扶单位每年至少开展3次消费扶贫购销活动。通过实施“大抓电商”,全州发展电商企业1925户,目前,在全国消费扶贫工作系统内共推荐供应商176家,推荐认定扶贫产品329个,商品价值总量53.66亿元,销售金额11.72亿元。健全完善东西部消费扶贫协作机制,中西部地区扶贫产品销售金额共计4.2亿元。州扶贫办牵头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已举办屏边、红河、绿春、元阳、金平5场消费扶贫专场活动,帮助贫困县扶贫产品“进城”,138家州级定点扶贫单位14083名干部职工参加消费扶贫活动,累计销售金额422.5万元。
(三)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夯实增收基础。2020年安排扶贫项目2936个,项目投资总额32.24亿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就业,生活条件改善,农危房改造,健康、教育、金融、综合保障性扶贫以及村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等。已开工2921个,开工率99.49%,已安排资金32.12亿元,资金支出24.95亿元,资金支出进度77.69%。大力实施798个贫困村提升工程,累计投入到782个村49.36亿元,全州农村公路里程达1.02万公里,元蔓高速红河至元阳段试通车,结束了南部贫困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州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自然村通动力电、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均达100%,网络宽带覆盖到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
(四)健全完善机制,精准监测帮扶。印发《关于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的实施办法》,采取定期报告、数据比对、集中研判、遍访排查等办法,通过扶贫大数据平台与行业部门核查比对、综合研判预警,行业扶贫部门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工作落实情况筛查分析预警等方式,以调度、督战、遍访等机制为载体,重点对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两类人员”,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产业失败、因就业不稳定、因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落实“网格化”监测责任,每月开展动态排查预警、清单管理、全程盯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分析、早帮扶,全面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制定并落实10条巩固提升措施,各县市均制定并印发动态监测、防止返贫机制办法,筹措设立返贫监测资金,对纳入动态监测的脱贫户、边缘户、重点户制定和落实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目前,13县市共筹集到位动态监测资金4532.31万元,通过持续帮扶巩固,经动态调整,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重点户14919户63047人,其中,消除返贫风险9953户43657人、消除致贫风险4966户19390人。截至9月23日,全州无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因灾纳入脱贫监测户、紧急转移安置人员,无因灾死亡贫困人口。因灾纳入贫困边缘户12人,紧急生活救助3人,因灾产生饮水安全问题754户2968人,已全部解决。
(五)加强后续帮扶,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把产业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重要任务来抓,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户享受产业扶贫政策17152户,实现转移就业或者自主创业3.8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777人。同时,加大安置点基层组织、村规民约,以及教育、医疗、文化活动场所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搬迁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确保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逐步能致富。
二、关于开展“智志”双扶方面
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推进“文明新风示范村”创建,以农村精神文明的加速度推动脱贫攻坚质量大提升、大巩固。
(一)依托载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与群众的主体作用“两个统一”,深化党建扶贫“双推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围绕解决精神贫困,建立扶贫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落实“爱心超市”等16个工作载体,引导监测对象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各县市推广“动力小站”(爱心超市、荣誉超市),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奖励、以奖励促生产,引导贫困群众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二)正反激励推进乡风文明。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通过正向激励、村规民约、村史室、黑红榜、司法干预等措施,持续革除生产生活陋习,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自力更生、勤俭节约,有效解决精神贫困。如:石屏县倡导推行“革除陋习促脱贫”,以前村里出了名的“酒鬼”“二麻麻”,变成了村小组长、带头勤劳致富的榜样。蒙自市发起“人畜混居清零行动”,全市3602户贫困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人畜混居的历史。目前,全州依托完善村规民约、组建7718支“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建设816个“动力小站”、打造732个村史室(墙)等16个载体建设,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速度推动脱贫攻坚质量大提升。
(三)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省7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现场会在石屏县召开。持续深入开展乡村卫生死角“大清扫”、公共区域“大消毒”行动。目前,全州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94169座、行政村所在地公厕改建136座,基本实现“田园净、村庄美、人精神”,共建共享美好农村人居环境。
(四)讲好红河脱贫故事。全面梳理总结脱贫攻坚期间红河战场上的鲜活实践,讲好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落实的故事,讲好各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的“精气神”,为创建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注入更大精神动力。组织开展新时代“西畴精神”学习活动,凝聚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磅礴力量。组织全州扶贫系统深入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引导各级扶贫人对标一流、争先进位,真正把先进典型的精神转化为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具体行动。积极探索各地脱贫路径,留存红河脱贫攻坚历史,主动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红河样本”“红河经验”。编排以讲述绿春县拉祜寨脱贫故事的舞剧《流芳》,将于国家扶贫日10月17日和18日在云南大剧院进行首演,进一步讲好脱贫攻坚红河故事。举办“10•17”扶贫日脱贫攻坚表彰活动,拟对150名全州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集中展现我州脱贫攻坚深动实践和感人故事,进一步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鼓励引导全州各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
三、关于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方面
着力从项目、政策、人才保障等方面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大交通、产业发展、教育等民生方面投入帮扶力度。
(一)强力量保障。州委向深度贫困地区派出5个驻县督导组按月开展分析研判,从率先摘帽的石屏县、泸西县和州级部门选派18名干部到4个深度贫困县助力攻坚。2016年来,全州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92.81亿元,其中,投入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县4个深度贫困县122.88亿元,占比63.73%。今年下达13县市扶贫资金38.29亿元,其中,4个深度贫困县和屏边县已下达扶贫资金28.13亿元,占比73.47%。用好用活小额扶贫贷款政策,目前,全州贷款余额24.31亿元、惠及4.2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强产业扶贫。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来抓。持续聚焦“三个板块”“六大产业”精准发力,全州已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5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67个,为巩固成果提供了坚实产业支撑。建立州内南北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在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北部县市建设扶贫产业园区,带动南部贫困县产业综合发展。加快构建完善贫困地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施产业扶贫覆盖到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户全覆盖工程。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完善减贫带贫机制,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2020年实施的997个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实现全部开工,开工率100%,计划投入16.1亿元占总投入的42.8%。全州扶贫产业带动的贫困户达19.7万户86.3万人,实现了扶贫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全覆盖。
(三)强民生保障。安全住房全覆盖。全州农村危房全部清零,住房质量均已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标准,对因灾等突发原因新增住房保障不达标的监测对象,建立了“一户一方案”并及时跟进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全州符合条件的学生均已享受教育资助政策。继续压实控辍保学各级各方责任,加大排查和劝返工作力度,严格执行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以法律手段推动控辍保学深入开展。看病不用愁。对标云南省贫困退出标准和脱贫成果巩固要求,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医疗保障政策措施,全州1145个建制村对应村卫生室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乡镇卫生院达到脱贫成果巩固要求。13所县级公立医院均为二级甲等医院。建立大病专项救治能力提升帮扶机制,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患者32种大病和重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用上放心水。持续强化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累计投资9.36亿元,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878件、分散供水工程4.68万件,农村集中供水率95.9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09%。社会兜底保根本。充分发挥低保兜底和临时救助作用,对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及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对因各种意外变故导致返贫致贫的家庭,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目前,全州享受低保农村贫困人口共11.21万人,其中,兜底保障1.82万人。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3785.1万元,救助建档立卡户2.79万人次。
感谢你对我州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0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