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358-925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2-02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39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提案委员会: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激活休闲经济潜能加快红河州乡村振兴步伐的建议》第139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州农业农村局给予协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在加强乡村休闲经济发展规划引领方面。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红河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千村示范行动”,2019年至2022年4年间,每年建设250个美丽乡村;到2022年,全州建设1000个示范村(自然村),引领整体推进;到2035年,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全面实现,红河美丽乡村成为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云南最美丽省份的靓丽名片。州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编制《红河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红河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科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重点发展乡村的资源等优势,制定了不同的发展途径,分类指导,错位开发,避免产品同质化开发,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州政府印发《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对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二、在构建乡村休闲经济体系方面
(一)培育农业新业态助推乡村休闲经济。以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产业基础,“农业+工业”“农业+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格局已见雏形。弥勒、泸西、建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元阳哈尼梯田、弥勒葡萄景观被推选为“中国美丽田园”、建水县西庄镇被新评为“中国特色民俗村”、建水县团山村被推选为“中国现代新村”、弥勒市可邑村被推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泸西县菊畹村被推选为“中国特色民居村”、元阳县新街镇爱春阿者科村委会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入选世界和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弥勒市太平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州建成建水和源万亩石榴庄园等9个省级现代农业庄园;弥勒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东风韵小镇、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开远知花小镇等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建设顺利推进,为我州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2019年,全州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90户,从业人数6925人,带动农户12808户;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76.02万人次,营业收入7.12亿元。
(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按照“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的思路,推动蒙自经济开发区、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石屏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建水轻工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充分发掘稻田湿地、森林氧吧等绿色生态价值,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积极推广稻鱼共生、稻鳅共生和稻鱼鸭共生等种养结合模式,重点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进区域绿色食品牌打造,全州制定农业类省地方标准55项,农产品地方标准97项,185户企业339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证书。目前,红河州梯田红米和花卉区域公用品牌规划编制已完成中期提案修改。直供G20杭州峰会的泸西县生鲜蔬菜现已注册“红高原·泸西”和含G20符号的区域公用品牌图形商标。开远市“七彩云菊”花卉公用品牌商标成功注册。“蒙自石榴”荣登“2017—2018年地标农产品电商品牌榜”。“和源”石榴、“云河”香蕉、“蒙生”石榴、“阳光果园”早香蜜桃、“晨滇滇”红阳猕猴桃被评为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果”,建水县鸿辉种养殖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
三、在推动乡村休闲供给侧改革方面
(一)加强乡村休闲配套设施建设。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建设机遇,做优做大“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围绕自助自驾游、康体健身、养生养老、露营休闲等旅游市场新需求,积极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制定《红河州半山酒店项目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摸底排查、实地调研组织策划提出一批半山酒店项目,确定2020年、2021年、2022年度建成项目清单,指导县市做好项目谋划、包装、储备等工作,全州共梳理半山酒店项目61个,预计总投资80.01亿元。加快推进重点旅游扶贫县、乡(镇)游客服务中心(站点)建设,推动改造提升一批城镇、乡村公共厕所,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停车场、游览步道、观景平台和无障碍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了红河撒玛坝梯田等8条旅游道路提升改造;完成了29个游客服务中心、57个停车场、26个观景台、22条旅游栈道、507座旅游厕所、430块旅游标识标牌建设。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广“阿者科计划”经验和模式,提供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研学营游(云上梯田+哈尼文化+下乡撒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列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可邑村今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发展数字农业助推乡村休闲经济。稳步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州推进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2018年,云南省成为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工程省份之一,红河州也继而成为云南省8个信息进村入户整州推进工程中的一个,该工程主要在2018—2020年实施完成。截至目前,我州已建成“益农信息社”1226个,已实现辖区内行政村全覆盖,推广注册使用“云农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人数共计55067人。搭建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争取项目前期工作经费25万元,开展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着力通过整合全州高原特色农业数据资源,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等技术与农业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等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作用,加速高原特色农业传统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数字经济特色的农业新兴服务业态,助推乡村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落实“一部手机游云南”为统揽的智慧旅游建设,依托“游云南”APP平台,完善“一部手机游云南”线上工程,州县旅游名片、A级景区、特色小镇、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上线“游云南”APP;开通了110路慢直播,开启了红河旅游“一机在手,全程无忧”新体验。实施智慧景区建设工程,加快建水、弥勒智慧景区试点建设工作,建成了临安古城等21个A级景区、弥勒东风韵等5个特色小镇智慧门禁系统、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手绘地图、语音导览、无感支付等,进一步提升红河智慧旅游发展水平。利用“互联网+扶贫”,依托电子商务和新媒体宣传,拓宽旅游市场渠道,推广旅游项目,销售土特产品,同时依托旅游公司,引导贫困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或从事旅游经营,带动当地和周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四、在建设生态宜居休闲和谐美丽乡村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大文明”理念,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科学改厕,全州累计改建行政村无害化卫生公厕711座,完成234425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二类县、三类县分别达到了70.02%和39.56%。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州基本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试点,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全州9573个村庄建立了保洁收费制度,配置村镇公共场所用分类垃圾桶和箱10076个,清理陈年生活垃圾83054吨。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乡镇镇区、村庄延伸覆盖,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学编制全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优先选择异龙湖、“三海”、红河、南盘江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内的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全州54个乡镇镇区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47%,累计清理塘沟河渠1228条2633.57千米,清理水体垃圾53008.35吨。四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坚持“田园风光就是最美的风景,蔬菜林果就是最好的绿化”理念,大力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引导农户拆除危旧房、清理整治庭院,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凸显乡村韵味,彰显乡村价值,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开展“大拆除、大清理、大整治”行动推动全域治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完成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普查,124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设旅游特色村1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14个,民族团结示范村262个;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912个。全州9008个自然村配备有至少1名以上保洁员,6850个村庄达到人居环境1档标准,创建美丽村庄42个,全州乡村面貌逐步改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你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纳入工作中,加强同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切实强化乡村休闲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力在构建乡村休闲经济体系、推动乡村休闲供给侧改革、建设生态宜居休闲和谐美丽乡村等方面努力取得突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关要求,结合省、州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强基础、优存量、强增量、补短板、提品质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以森林、梯田、村落、湿地等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结合的特色功能,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民居特色、建筑风格以及人文元素,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乡镇、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村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努力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乡村停车场、交通驿站、标识系统、乡村公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加快推动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通信、移动互联、无线网络及监控摄像头等设施覆盖面。三是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开发以田园风光、农业休闲、文化古镇、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康体养生、民族风情、乡村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全州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四是积极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导乡村旅游点顺应疫情防控形势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推出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身心放松等类型服务项目,促进乡村观光向乡村旅居、乡村生活转型,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开发乡村美食、深度体验、主题研学等产品。
感谢你对我州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9月16日
(联系人:马红庆,联系电话:305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