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357-630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2-02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8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委员第15活动组(红河县):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红河谷生态产业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的第28号提案,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按照州委“13611”工作思路和深入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的发展战略,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应运而生。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守生态底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大开发带动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积极推动红河谷流域绿色高质量跨越发展,全力打造交通便捷通道带、特色产业经济带、生态文明屏障带、民族文化长廊带,把红河谷经济带建设成为红河州南北协调发展的联动区、红河流域综合开发开放的先行区和云南省绿色食品的示范区,为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提供支撑,红河谷生态产业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继续纳入红河州“十四五”规划编制。

  一、关于“探索州级跨部门、跨县域的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领导小组,强化规划沟通协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心建设的土地、水利与资金困难”的建议

  在2016年底,州委、州政府就成立了红河州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领导小组,由州委副书记盛高举任组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政府副州长、州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林草局等州级部门和红河、元阳、个旧等县市长为领导小组成员,高位推动,对打破行政区划、跨行业跨部门,统筹协调推进红河谷规划区域内各项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红河县在内的8个县市也均成立县市级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领导小组,在州级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相应的工作。

  二、关于“规划红河州依托云南开放大学,‘红河山地未来学院 ’,落实培训基地与配套设施,制定产业人才培训的‘十四五 ’规划”的建议

  今年5月,州委副书记率调研组在山地未来扶贫创新中心调研时,对规划建设“红河山地未来学院”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并在县级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学院选址。下一步,州县两级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按照会议精神,加快启动“红河山地未来学院”建设工作。红河谷办将积极协调对接上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力促学院早日建成,发挥应有作用。

  三、关于“依托红河山地未来创新中心,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科研力量,利用热区的天然气候优势,乔灌草立体种植,修复退化山地生态,规划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红河热区保护发展实践区、生态屏障保护区、生态文明样板区”的建议

  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规划范围为红河州沿红河干流两岸分布的县(市)和乡(镇),包括红河县(迤萨镇、大羊街乡)在内的8个县(市)22个乡(镇),以及河口农场和坝洒农场。该区域国土面积4912.1平方公里,占红河州国土总面积的14.92%。包括湿热河谷、干热河谷、山区、半山区、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地理、地质条件复杂。红河两岸山高坡陡、地质地貌复杂,加之独特的气候特征,使得红河谷经济带上游生态环境明显弱于下游,红河北岸生态环境明显弱于南岸。加之产业的粗放经营及局部区域的无序开发,进一步加剧了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使得红河谷经济带的生态系统功能更为脆弱,治理恢复难度更大。随着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任务的持续推进,红河谷经济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一,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致力将红河谷经济带提升为我国及云南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云南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走廊,建成生态环境美丽怡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宜居家园。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域内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保护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强化红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红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南部边境山区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区、红河中北部岩溶高原石漠化防治区的功能。二是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加大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力度。严格加强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准入,禁止变相开发。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活动,全面禁止缓冲区内林下种植和养殖,对试验区内的林下种植和养殖活动实行准入制度。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理能力和标准化建设,提升管护能力和研究水平。重点实施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全面推进森林防火、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等业务工作。挖掘丰富的生态元素,深度融合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推动域内建成红河县侨乡马帮森林公园、元阳县森林公园、河口县口岸森林公园,积极做好以个旧市贾沙乡、建水县官厅镇和坡头乡为核心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及申报工作,为人民群众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和恢复高原湿地,积极推进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三是推动环保跨境联动协作。推动红河沿线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红河流域环保协调工作机制和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处理机制。优化完善红河流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监测能力建设系统化,强化区域联合监测。推动环境监察执法统一化,建立统一的监督性监测制度,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及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完善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安全。2019年,遵循生态优先、主导功能明确、特色突出、分区施策的原则,州县依托科研部门,切实加强规划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共实施退耕还林80220亩、通道和面山绿化7822亩、石漠化生态治理7190亩,累计投入资金8976.69万元。结合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依托退耕还林、陡坡地、石漠化治理等项目,规划区内以经济林果、商品林、工业原料林为主的林产业经济带已初具规模。区域内建设特色产业示范面积2.83万亩。依托红河县棕榈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棕榈、木棉产业化发展。

  第二,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特色水果、冬早蔬菜、特色中药材、梯田红米、特色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核心区,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一是特色水果发展迅速,特色水果种植面积20.12万亩。个旧市、河口县、元阳县种植柠檬1.56万亩,建水县渣腊和龙潭核心区建设火龙果、猕猴桃、柑橘等特色水果示范种植基地0.76万亩。元阳县农科莲雾种植有限公司在南沙水塘建设莲雾示范基地1200余亩;元阳县引进元阳县元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马街乡投资1500万元,种植沃柑2160亩、荔枝1060亩;引进元阳县红和果木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00万元,在南沙镇桃园村种植芒果1500亩;引进红河州光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在上新城乡种植柠檬1000亩;培育元阳县恒兴枇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960万元在南沙呼山种植枇杷3000余亩;引进元阳县乔伟早熟杨梅种植有限公司投资700多万元在南沙呼山种植早熟杨梅700余亩;培育元阳县金满堂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南沙镇石头寨种植芒果4000余亩,上新城乡风口山金煌强农芒果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芒果3000余亩。河口县瑶山芒果面积3000亩、李子面积1200亩、香蕉面积2.95万亩、柑桔面积2300亩、柚子面积1987亩;莲花滩芒果面积8700亩、李子面积800亩、香蕉面积2.2万亩、荔枝220亩、柑桔面积4500亩、柚子3878亩。二是冬早蔬菜稳步推进,2019年底发展5.84万亩。个旧市阿帮为核心的冬早蔬菜基地采取订单式发展模式,种植四季豆、豇豆、番茄、辣椒等特色蔬菜2000亩,单季亩均产值达12000至15000元,产品远销省内外。三是中药材发展稳固,特色中药材种植面积11.67万亩。其中:蒙自市冷泉种植万寿菊0.5万亩(带动全市种植1.6万亩)、黄精2000亩、小黄姜上万亩。个旧市卡房、贾沙、保和3个乡镇推进马蹄香、白芨、重楼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种植总面积3.8万亩,产值3.2亿元。金平、河口两县砂仁、南板蓝根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其中:瑶山乡中药材面积1.87万亩,莲花滩完成1.5万亩。四是梯田红米种植面积5.12万亩。五是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面积快速发展。其中元阳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面积3万亩,红河县完成稻渔共作1.5万亩,稻鳅共作0.5万亩。

  感谢你们对我州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0月26日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