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355-43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2-01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4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红河州委: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稳步推进红河州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的第24号提案,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特色小镇总体推进情况
自2017年全省启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以来,红河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创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州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并具有红河鲜明特色的13个特色小镇加快“成长”。2018年8月,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弥勒市召开;2019年临安古城等8个特色小镇获得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授牌,先后得到省级奖补资金共计20亿元,占“云南省特色小镇”数量(21个)的38.1%,占全省奖补资金(45亿)的44.4%,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上榜“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弥勒可邑小镇相继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屏边滴水苗城特色小镇所在的屏边县2019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前各特色小镇正铆足干劲、倒排时间加快工作推进,争取我州8个获得命名的特色小镇继续得到省级支持,做好开远知花小镇、蒙自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和泸西城子古镇等小镇创建“云南省特色小镇”各项准备工作。红河特色小镇建设,正在成为全州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之一以及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抓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
二、针对建议的办理情况
(一)凸显规划引领作用
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州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要求,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组建州级督导巡查组,对各特色小镇发展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服务指导。同时,严格执行省级要求,加强调查指导,狠抓规划落地。在规划编制阶段,各特色小镇均引入有实力、高水平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规划,聚焦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特色小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相符合,推进小镇“多规合一”,做到了“不踩生态红线、不碰基本农田红线、不毁文化遗产”。
2020年,在全州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将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与红河州“十四五”规划编制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实现“多规合一”,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区位布局,增强规划实施性,做到“围绕城市发展辐射,科学布局规划”,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促进特色小镇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中,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发展和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把特色小镇建设纳入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特色小镇作为红河州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中重要组成部分和璀璨明珠,与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滇越铁路、建水石屏“一湖两城”历史文化廊道、“美丽县城”和半山酒店一起,串珠成链,优势叠加,特色互补,加速把红河州世界级旅游资源向世界级旅游品牌转变、向云南旅游新方向蝶变。
2020年4月27日至30日,邀请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组赴我州对重点创建特色小镇进行调研指导,2020年9月18日至21日,省特色小镇专家委员会对我州8个“云南省特色小镇”开展“回头看”实地评价工作,对规划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小镇根据专家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全州特色小镇规划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二)突出特色做强产业
围绕产业“特而强”的目标,各特色小镇突出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抢抓省政府大力打造“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并将我州新增入西南环线等重要政策机遇,积极引导各特色小镇谋划和申报一批全域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创业等项目,全力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把我州多个特色小镇打造成为西南环线的重要节点和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2017年至2019年,全州特色小镇入驻企业746户,直接带动就业16383人,累计接待游客4732.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6.68亿元,完成税收2.69亿元。
2020年,我州把握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切实把产业融合发展做实,以产业为发展核心,形成“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依托资源禀赋,挖掘自身特色,选准主导产业,推动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协同发展,坚持需求导向、社会导向、市场导向,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成为文化、生态、科技充分融合的建水紫陶产业“双创”基地。2019年建水紫陶生产销售实现产值34.06亿元,同比增长41%。泸西城子古镇深入推进“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模式,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引导、带动群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元阳哈尼小镇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传统农耕技术,将梯田红米及其衍生产品、刺绣产品等文旅融合产品推向市场。“东风韵”小镇采用“艺术家+企业家”的合作模式,成功举办国际艺术工坊、云南省第二届国际留学生文化交流周等活动。
已获命名特色小镇2020年计划实施92个子项目,其中在建60项、新开工32项,计划完成投资49.2亿元。截至目前,全州14个特色小镇(含开远知花小镇)一期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9.21亿元,为一期项目总投资的94.1%。各特色小镇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和发展需求,认真谋划和申报一批“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各特色小镇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重点项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时限清单、责任清单,加快推进红河水乡国际汽车运动区、建水西庄紫陶小镇紫陶百工坊和五星级紫陶主题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三)充实丰富文化内涵
从挖掘传统文化、突出文化特色、创新文化观念这三方面,填充特色小镇文化内涵,促进特色小镇持续稳健发展。屏边滴水苗城建筑风格按照坡屋顶、小青瓦、木格窗、吊脚楼“屏边县苗式”进行设计建设,充分融入屏边特有的苗族文化、边地文化和森林文化内涵,结合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要求,将小镇作为4A级景区来进行规划建设。可邑小镇加强民族文化及旅游品牌宣传促销,积极挖掘、展示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祭火、阿细祭虎、阿细摔跤、阿细器乐、阿细婚俗、阿细刺绣等传统文化。西庄紫陶小镇立足紫陶文化,深挖紫陶特色,建水紫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县被中国轻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紫陶之都”荣誉称号,形成了每年9月27日在碗窑村五显庙老龙窑举行龙窑公祭仪式和每年5月举办中国·建水紫陶文化节的活动传统。临安古城中原汉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多元并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以朝阳楼、建水文庙、朱家花园为代表的众多的文物古迹至今保存完好,古桥、古塔、古井、古街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云南省“滇中城市群”和“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元阳哈尼小镇建成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成为了特色小镇中的文化聚集地,体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哈尼古歌展演成为动态的遗产展示,成为文旅特色中的文创产品,借助特色小镇平台,在挖掘保护本土文化和传承人的基础上,开发“哈尼古歌”“哈尼四季生产调”等为主的乡村文化,《哈尼古歌》实现重大节假日常态化展演,同时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观赏性传统文化节目。
(四)加强生态引领发展
自2017年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各特色小镇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环境保护,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加强生态治理保护,坚持绿色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屏边滴水苗城突出苗文化、做足水文章、发挥绿优势、挖掘山潜力,围绕“民族精品县城”建设目标,按照“三圈绿化”的思路,坚持“面山复绿、城市增绿、腾地补绿、见缝插绿”的原则,着力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红河水乡统筹整合各方力量,融合绿色节能设计和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应用,小镇内外拥有丰富的山、水、田资源,周围河湖环绕,水资源丰富,周边水网环绕;内部山谷相间,地形丰富多变;植被覆盖度较好。太平湖森林小镇坚守生态、自然的底色,贯彻“生态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助力脱贫攻坚高度关联。哈尼小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根本遵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被命名为创新实践基地,不断深化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发展,充分展现哈尼人民“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
(五)深度推进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特色小镇特色、亮点、优势,结合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美丽县城、特色乡镇、乡村振兴实践,结合红河州面山绿化、城市绿道、美丽公路、滇越铁路暨个碧石铁路保护利用实践,结合红河州生态保护、红色教育、研学结合实践,突出创新协调、生态绿色、开放共享主题,进一步融合互联网、非遗文化旅游、生态产业、新兴产业、红色主题、夜市经济等。
今年以来,我州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土地、资金等)、科技保障,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学习思维、创新思维、突破思维,做优、做精、做好、做细红河州特色小镇,深度推进融合发展,进一步凸显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一体化协同发展、弥勒泸西一体化协同发展、建水石屏“一湖两城 ”一体化协同发展、南部县市协同发展中体现节点作用,努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镇发展之路。
融合特色小镇+文旅产业。屏边滴水苗城构建多元融合的苗族文化风情旅游产业、苗医苗药健康产业和健康旅游产业。临安古城文旅产业与古城保护相得益彰。融合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弥勒可邑小镇从一个贫困小山村,发展成为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典范。将建水临安古镇、开远知花小镇、屏边滴水苗城、泸西城子小镇、弥勒可邑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东风韵”小镇、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等与“美丽乡村”旅游有机联合,形成“春夏秋冬”不同的精品乡村游线路并申报2020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介。融合特色小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大抓生态修复、保护和治理,使万亩荒山坡地变森林,净化了流入太平湖的水质,遏制了太平湖西岸石漠化。元阳哈尼小镇依托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持续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融合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围绕“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小镇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补齐新型城镇化和全域旅游示范短板。融合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全面接入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云品荟、一部手机办事通等平台。特色小镇建成区内实现4G深度覆盖,核心区实现5G、WIFI、光纤等网络全覆盖。按照“切口小而深”理念,逐步实现5G转WIFI、5G+高清直播、5G+无人游览车、无人书吧、无人餐厅刷脸入园、刷脸支付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完善智慧指挥中心、智慧出行、电子发票、环境监测、智慧安防智慧管理等功能。融合特色小镇+生态产业。哈尼小镇着力打造“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滴水苗城积极布局高端饮用水产业,开发苗绣产业、中草药(苗药)产业。“东风韵”小镇有序推进文创产品开发,培育葡萄产业链。可邑小镇引进文创品牌“可邑小镇文创集市”。太平湖森林小镇积极发展生态花木园林产业、木文化产业、旅游服务产业。临安古城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及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西庄紫陶小镇高效培育紫陶文化创意产业链。融合特色小镇+新兴产业、红色主题、夜市经济。结合自身特质,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发展平台,充分挖掘建水朱德故居、弥勒东风农场等红色主题传统教育资源。加强引导发展夜市经济,促进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建水紫陶街、临安古城、滴水苗城、可邑小镇夜间经济蓬勃发展。
感谢你们对我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