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347-940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2-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民族宗教委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77号提案的答复
邓智珍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建议》的第77号提案,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初步答复如下:
一、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建议
2011年,我州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使用哈尼、彝、汉三种文字标牌的通知》(红办发〔2011〕87号),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主要街道、路标路牌、公共设施、旅游景点等标牌及重要会议、活动会标使用哈尼文、彝文、汉文三种文字标牌。同时,通过悬挂横幅、设置牌匾、灯箱广告、建筑围栏以及LED电子屏幕、户外电视以及宣传橱窗、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作建议
近10年来,州民族宗教委每年都编制红河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计划,积极向省申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004万元,实施民族文化项目157个,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133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12个,扶持“双百工程”民族民间突出人才12人。2008年启动《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编译工作,计划完成100卷,已完成第1至35卷,今年计划出版第36至40卷。2009年,出版了20部《红河彝族文化遗产古籍典藏》丛书。“十四五”期间,将结合我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实际工作,对全州民族古籍出版作一次全面调查,清底数,明方向,进一步夯实民族古籍出版工作基础,重点抓好哈尼口传文化编译,彝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瑶文文献的清理编目等工作。同时,对有文献典籍的民族古籍作一次专题研究,支持文献研究抢救工作,力争每年编译出版世居少数民族古籍文献2卷。
三、关于民族语工作建议
我州依托红河广播电视台民族语言文化中心等机构和媒体,加强民族语媒体宣传力度。红河电台、红河电视台每天分别制播2组(即:哈尼语和彝语各1组,时长15分钟)民族语广播新闻节目和电视新闻节目,并在民语新闻里分别用哈尼语和彝语翻译播出头天央视《新闻联播》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消息。红河电台开设《民族天地》、《农业科技》、《红河儿女》和《民语文艺》等民族语广播专栏,制播民族语广播专题及文艺节目,每天1期;红河电视台开设《民族家园》专栏,每月1期,先后制作播出《语言的力量》(哈尼语、彝语版)、《让你听懂我的语言》、《母语的魅力》、《珍爱母语、传承民族文化》等多部专题片。
近年来,州民语译配中心还译制了哈尼语、瑶语、彝语电影325部,积极为农村、民族地区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年国产新片放映数量达200部以上。
四、关于民族语言文字人才工作建议
一是抓培训。在绿春县成立了哈尼语培训基地,州级不定期举办“双语” 教师培训班。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中心、省民语委、云南民族大学也先后到我州举办“双语”培训班。这些举措为建设高素质民族语言文字人才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抓培养。加强与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的合作,培养民族语言文字人才。云南民族大学每年为我州培养30名哈尼族、彝族学生,红河学院开设民族班和哈尼族、彝族语专业,并坚持对少数民族尤其是特困民族学生的困难补助等优惠政策,使我州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以上院校人数逐年增加。三是抓干部。适当增设少数民族特招岗位。坚持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干部,适当降低学历层次。被省列为全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布朗族,以及被省定为艰苦边远地区的相关县所属乡镇职位,定向少数民族的岗位和边境民族贫困地区要求少数民族语言的岗位,在招录时不受普通岗位开考比例限制。同时,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协调,针对特殊岗位,采取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懂民族语言的干部队伍。四是抓机构。州民族研究所内设民族语文室,负责全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日常工作,并注重培养我州世居民族语种文字的研究人员,在全州层面建立了一批研究哈尼语、彝语方面的人才库,但目前,其他世居民族的研究人员还比较缺乏,也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和人员编制。
感谢你对我州民族宗教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