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344-99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2-02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83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委员第11活动组: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红河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83号提案,由州政府办公室作为重点提案交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办理,我局高度重视,切实制定《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83号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方案》,组建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专题调研,落实承办领导和科室人员,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红河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按照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围绕把红河建设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和国内外旅游知名旅游目的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实施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培育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
(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打造了《哈尼古歌》《诺玛阿美》《山之子》《爱如星火》等100多部优秀歌舞作品;实施了4个博物馆、7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48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开展了县市“拯救老屋”行动,河口“国门文化”形象建设,申报了1114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90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进了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开远知花小镇等文化产业建设;举办了1000多场全州文化惠民演出,《哈尼古歌》在中央党校、中央民院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文化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旅游产业成效显著。围绕把红河旅游建设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和建设红河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一是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建水县成功创建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弥勒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已上报国家文旅部,建水等3个县市创建省级旅游强县、蒙自等3县市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城市通过省级验收,建水古城、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州创建了7个4A级景区、13个3A级旅游景区,全州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达到31个,居全省第一。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设了8条旅游道路、24个游客中心、362座旅游厕所、40个游客休息站点、56个观景台、40个停车场、320块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文化旅游项目扎实推进。2016年以来,共争取中央、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9.7亿元,设立旅游浦发资金50亿元,招商引资资金50.44亿元用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州累计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203个,总投资848.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59.51亿元,有118个项目完工投入运营。四是实施了“一部手机游云南”九大工程建设。着力实施了州县城市名片、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住宿企业、餐饮企业、旅行社、旅游包车、精品线路、旅游商品企业信息录入。开启了慢直播、找厕所、识景点、无感高速支付、智能停车、定制出行、导游导览功能应用,持续整治了旅游市场、开展了宣传营销、强化了教育培训,提升了服务质量,2019年全州实现接待旅游人数6782.28万人次、旅游收入931.25亿元,与2016年相比,年均增长24.25%和30.23%。2019年全省旅游革命考核荣获第二名,旅游产业引擎作用不断凸显。
(三)文旅融合迈出新步伐。立足红河“三千四百年”特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途径。一是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全州文化和旅游机构已合并,系统班子已建立,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文化和旅游的相关职能实现进一步融合。二是文旅融合项目着力推进。着力实施了蒙自碧色寨历史文化公园,建水古城、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弥勒东方韵、可邑村、泸西城子古村、元阳哈尼梯田博物馆、20个传统村落建设,红河马帮古城、屏边滴水苗城、河口异域风情一条街等一大批文化旅游融合度高项目建设,打造出龙窑生态城、蚁工坊艺术空间、弥勒可邑小镇等一大批文化旅游融合产品,涌现了建水紫陶街“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同时,带动了酒店、民宿客栈、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发展。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和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当然,红河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接待能力不足,宾馆酒店品质、服务不高;二是项目前期包装筹划不足,牵引力大、带动性强项目不多;三是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开发缺乏,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文化旅游演艺、体验产品不成规模,缺乏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四是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资金困难,转型升级和大项目总体推进缓慢。尤其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存在机制不够健全、内涵挖掘不深、专业人才缺乏、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针对委员们提出问题,我们将引起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认真解决。
二、关于委员们提出建议解决意见
(一)构建文旅融合的新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加强完善文旅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将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工作,把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列为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来抓,创新体制机制,强势推进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一是成立州、县文旅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旅游工作的州、县市领导任组长,文化旅游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产业单位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文化和旅游局,负责日常工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制定《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文旅融合发展要求,融合发展目标,融合发展重点项目,融合发展保障措施,目前《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已形成,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中,待州政府研究确定下发组织实施,为推动红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资金、组织保障。三是编制文旅游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在开展专题调研、听取专家和社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全州“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红河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以及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规划,高起点形成一个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重点文旅融合项目,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城市等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引领红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是创新工作机制。组建州、县市、企业文旅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和文旅融合发展专家人才库,形成政府、专家、核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确保文旅融合产业建设强势推进;建立“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工作机制,实行项目跟踪推进制度,建立州县市领导挂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坚持“天天抓实、月月抓紧”,“周上报、月调度”,定期调度、协调解决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存在问题,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建立州委、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州政协督查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的督导检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坚持按月调度,适时督查,每季通报,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原因,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并定期向州委、州政府汇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
(二)拓展文化旅游融合空间。依托全州特色旅游资源,围绕“三千四百年”七张历史文化名片,建设红河国际文化旅游走廊发展思路,构建“五区一带”发展布局,把全州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来规划、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整合哈尼梯田文化生态旅游区、“一湖两城”古城文化旅游区、弥勒福地康体休闲度假区、中越边境旅游区、滇南中心城市旅游区、滇越铁路“米轨时光”精品体验带资源要素,加强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业态培育,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推进哈尼梯田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依托千年哈尼梯田世界品牌,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重点推进元阳高速公路、机场建设,改造提升景区道路、停车场、观景台等旅游基础,着力挖掘遗产文化,实施哈尼梯田“五镇一村”以及20个传统村寨保护开发,发展插秧、收割、抓鱼等农事体验产品,填充哈尼梯田博物馆陈展,实施哈尼小镇华夏(国际)微影、摄影服务营地、汽车营地等项目建设,建设精品民宿客栈,打造“长街宴”品牌,推出“哈尼古歌”演艺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品链条,提升景区品质,整合提升“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整体品牌效应,把哈尼梯田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辐射带动红河、绿春、金平梯田、哈尼村寨保护开发,形成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
2.推进“一湖两城”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依托“一湖两城”自然生态和文物古迹资源,以创建建水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重点推进朱家花园、临安府衙、迎晖路、玉皇阁等片区传统风貌保护恢复,着力实施特色主题街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着力推进临安古城小镇、建水西庄紫陶小镇、创建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庄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区、临安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龙窑生态城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古城体量,挖掘历史文化、紫陶文化内涵,打造《临安梦境》行浸式夜游项目演艺产品,深化异龙湖自然生态休闲和石屏古城保护恢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培育旅游业态,实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湖两城”古城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3.推进弥勒福地康体休闲度假区建设。依托弥勒、泸西溶洞、温泉、体育、农业、民族、红酒等资源,发挥弥勒与佛同名的优势,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以创建弥勒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着力推进红河水乡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红河“东风韵”小镇、弥勒可邑小镇、泸西城子古镇建设,实施东风韵小镇双创园、红河水乡汽车公园、喜来登、源宿酒店、可邑自驾营地等建设,联动泸西加快阿庐古洞、城子古村等主要旅游产品升级和东方玫瑰谷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温泉度假、红酒养生、高原体育三大主题休闲度假区,形成弥泸一体化区域品牌,成为省级一流国内知名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4.推进中越边境旅游区建设。依托边境地缘优势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建设机遇,重点推进河口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实施中国河口和越南老街“两国一城”景观区、国门形象区、越南风情区建设,着力推进河口口岸森林公园景区、南溪河漂流等产品提升改造,建设国际化医养项目,中国国际康养中心、国际心理调养中心等大健康项目,打造自身独特的异域文化城市,强化异域风情、异国风味美食、进出口特色商品、跨境民族风俗、跨境贸易会展、跨境自驾车旅游等品牌,实施开放合作,将河口打造成为中国通往越南、连接东盟国家陆港无障碍跨境自由行试验示范区,形成中越边境跨境旅游目的地。
5.推进滇南中心城市旅游区建设。依托百年云锡矿业,实施世界锡都文化旅游创意园,打造锡都个旧锡工业旅游产品业态;依托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实施碧色寨历史文化公园、米线小镇、红河书院、圣境南山国际健康城、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云上会客厅等项目;依托开远优质的医疗资源,着力实施个旧锡文化创意园区、开远凤凰谷养生养老建设项目、开远知花小镇、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质,丰富旅游产品,培育旅游业态,将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群打造成为红河州全域旅游服务中心。
6.推进滇越铁路“米轨时光”精品体验带建设。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融入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发展战略,依托百年滇越铁路独特的文化历史遗迹和沿线优美风光,着力保护和整合沿线资源,重点对铁路沿线蒙自碧色寨、蒙自芷村站、屏边人字桥站、屏边腊哈地站、河口南溪站、河口站站台以及建筑遗址修缮恢复,建设滇越铁路游客中心、博物馆,挖掘历史遗迹文化内涵,提升沿线景观,增设休闲服务设施,完善休闲服务功能,打造跨越时空以文化、小火车体验为主,自然观光为辅的慢节奏跨境铁路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流动的风景、流动的设施、流动的产品集观光火车车上体验产品、滇越铁路站区旅游产品、主题线路旅游产品、沿线周边旅游区和服务等产品体系建设,培育田园风光车厢法式美食、地方小吃、地方艺术表演,节日主题活动,举办各类摄影、婚庆、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增加吸引力。提升法式建筑风情等主题线路产品,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集聚、体验度极高的滇越铁路米轨时光精品体验带。按照近期(突破启动阶段)以碧色寨站至人字桥站路段及其沿线区域产品建设,中期(重点培育阶段)以人字桥站至河口站路段及其沿线区域产品建设,远期(全面提升阶段)向昆明、建水、越南等地区拓展以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渗透国际游客市场,打造更具文化内涵和极佳游客体验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滇越铁路“米轨时光”精品旅游体验带。
(三)打造红河文化旅游品牌。围绕“三千四百年”七张历史文化名片,着力培育红河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知名度。一是实施全域旅游建设。通过全环线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特色名镇名村创建。到2025年建成弥勒、建水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蒙自等7个县市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1个县市特色旅游城市、8个旅游强县、16个旅游名镇,40个以上旅游名村。二是实施产品提升建设。通过改造提升景区产品、实施A级景区创建、新建一批新兴产品和发展乡村旅游。到2025年全州3A级以上景区全部进行提升改造,将元阳哈尼梯田、建水临安古城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将弥勒锦屏山14个景区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将石屏龙韵养生8个景区建成为国家3A级景区;实施好新兴产品18个项目以及建设好八大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品升级版。三是实施新业态发展培育。建设一批餐饮美食。重点建设蒙自米线小镇、河口异域风情街,全州13个县市各建设1条特色文化餐饮街区;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在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建水、弥勒、元阳、泸西、蒙自、河口等县市各建设一家五星级酒店,到2025年全州新建高星级酒店不少于18家、特色精品酒店不少于30家、新建特色民宿约200家,实现高星级酒店和精品特色民宿全覆盖格局;建设一批休闲度假产品。实施弥勒太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创建和启动建水曲江氡泉生态园度假区等11个康体度假产品建设。开发哈尼族、苗族、瑶族等民族医药资源和中草药资源,形成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中心。建设蒙自、建水、弥勒、元阳、河口等县旅游购物中心,开发紫陶、锡工艺品、民族刺绣、鲜花、高原特色水果、梯田红米等特色红河旅游商品;建设一批自驾旅游营地。围绕省级7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加快沿线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好太平湖森林小镇、建水云龙山12个汽车旅游营地;打造跨境旅游线路。依托河口、金平口岸优势,建设快速便捷出入境手续,建设无障碍跨境自游行试验区;打造博旅融合产品。着力提升全州9家博物馆品质内涵,新建开远博物馆,完善展览内容,开发文创产品,扶持一批民间民俗博物馆规范发展,推动博旅融合发展。培育文旅演艺产品。打造《临安梦境》《哈尼古歌》实景演出,提升《建水小调》《阿细跳月》等演艺产品;举办好各种赛事活动,培育红河旅游业态。
(四)保护与开发要有机结合。红河州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全州有不可移动文物2888处,占云南省不可移动文物14704处的20%,名列全省第一。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红河哈尼梯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8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48处。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11个、中国传统村落107个。红河州有可移动文物24445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611件,收藏、陈列展示的博物馆纪念馆12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1个,有31个A级旅游景区。为有效保护好我州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挖掘整理文化遗产资源。对全州文化和文物资源、传统村寨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行系统详尽调查,在摸清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进行认真研判,建立文化资源名录档案;二是对全州文物、文化历史、传统村寨、非遗传承人及场所确定的保护对象,按照文物条例进行严格保护,对传统村寨按国家划定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人居环境改善措施,重点对传统村寨选址、历史格局、建筑风貌、梯田景观、水系景观、文物古迹、道路古迹,哈尼蘑菇房、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挖掘整理,制定科学保护措施,使文化保护机制得到建立,文化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逐步增强;三是依据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走出一条让文化旅游资源变成项目,把项目打造成为旅游产品发展路子;四是着力筹划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按照积聚发展的思路,推动个旧锡文化产业园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产业初具规模的园区快建设。着力打造建水古城、双龙桥,蒙自碧色寨、老海关,泸西城子古村,石屏古城,红河马帮古城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景区,进一步加大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提升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与景区景点的关联性、融合度,增强游客体验,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着力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以及街区,使名城、名镇、名村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得到有序开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着力推进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红河州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资源,探索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加快考古遗址修复和原地展陈,创新考古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增加科技含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同时,建成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博物馆,创意提升一批重点旅游演艺项目,不断丰富红河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五)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文旅融合发展根本保证,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一是建立完善人才队伍引进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好红河州引进高层次人才保证措施,通过建立更加开放有效人才工作和使用机制,搭建更具吸引力人才集聚平台,提供更加精细的人才服务保障,让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文化旅游发展行业。二是结合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将我州需要培养人才纳入规划编制范畴,确保文游融合发展人才需要建设。三是加强与云南大学、云南社科院、红河学院等院校的合作,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制定人才培训计划。采取组织参加国家、省文化旅游部门委托高校、培训机构培训方式以及举办技能大赛培训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五是引导文化旅游企业实行人才“双向”流动,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人才流动支持,采取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紫陶人才“请进来”模式,打造红河州文化旅游人才汇集洼地,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全州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州政协委员第11活动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长期工作,感谢各位委员对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关心和所提建设性提案,我们将不辱使命,群策群力,为推动全州文旅融合,为红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10月20日
(联系人:林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