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050-707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红文旅函〔2019〕59号
- 发布日期: 2019-10-31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24号提案的答复
杨会等委员: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第224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红河州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哈尼族、彝族等11个世居民族,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哈尼族长街宴、《哈尼古歌》,彝族海菜腔、烟盒舞,苗族踩花山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民族生活,这些都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于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红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多年来,州委、州政府多措并举,加大对全州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承项目保护与开发,我们文化和旅游部门也在从各个层面来挖掘、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红河州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全州有不可移动文物2888处,占云南省不可移动文物14704处的20%,名列全省第一。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红河哈尼梯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8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48处。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11个、中国传统村落107个。红河州有可移动文物24445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611件,收藏、陈列展示的博物馆纪念馆12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1个。有24个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8个、3A级8个、2A级8个;有宾馆酒店1187家,有床位67229个,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3 家、三星 22家、二星12家;旅行社43家;旅游大巴177 辆。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部署,依托全州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我州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品不断涌现,业态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引擎作用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演艺作品不断涌现。创作了《诺玛阿美》《山之子》等一大批演艺作品,大型舞剧《诺玛阿美》入选全国舞蹈展演闭幕式演出、哈尼族舞蹈《山之子》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大喇叭小广场》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获得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纪念证书,歌曲《丰收乐作》获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曲《一条船一首歌》代表云南省参加第三届西部民歌展演获优秀作品奖,8个作品荣获云南省“彩云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第一,说唱《梦想七彩光》荣获第八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组合唱《丰收乐作》获云南省第五届本土歌曲大赛专业组第一名,全州共完成惠民演出1000余场。
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云南红河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建设了屏边、绿春、金平三县23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实施了50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工程,河口县“国门文化形象工程”列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举办了红河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舞动红河”新创广场舞集中展演活动,成功承办全省第三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评选(决赛)、花灯滇剧艺术周活动,全州第三套民族健身广场舞推广成效显著,全民阅读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是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争取到国家级、省级文物修缮、消防和文物保护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费1.23亿元,建水县、石屏县“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开展第八批省保和第八批国保申报工作,有8个项目被列为第八批省保,申报国保22项;石屏县、红河县博物馆顺利开馆,弥勒、元阳、金平等县市博物馆加快建设,州县博物馆免费开放,业务建设显著增强,丰富多彩的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成为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让文物活起来”的新亮点;17个传统村落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红河州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增至124个;积极开展滇越铁路实地调查,认真开展文物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四是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新成果。认真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积极推进地方民族传统戏剧曲艺传承发展,推荐申报省级第六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9人,9名传承人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红河州非遗传承人保护条例》于2018年9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
五是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加快推进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工作,《紫陶汇》资源共享营销平台列入2018年度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以红河大剧院为平台,积极培育我州商演市场。
六是文化市场平稳有序。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的原则,持续提高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事项便民服务水平,加大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力度,保持“扫黄打非”高压态势。
七是民族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诺玛阿美》完成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全国40场巡演,总行程超过1万公里,期间3万余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音乐剧《爱如星火》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巡演任务,先后赴北京、银川、太原、长沙等城市演出20场;参加了中国驻印度总领事馆和加尔各答中文学校联合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成就及招生展开幕式文艺演出、2018年第二届中越跨境新年联欢晚会演出和随省侨办赴日本东京、名古屋“文化中国·七彩云南”云南少数民族歌舞文化展,接待来访文化交流团(组)及个人5起100余人次;《红河,从这里流过》交响音乐会到昆明、玉溪等地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红河三绝——乌铜走银、紫陶、锡传统手工艺品展》《雕刻大山的民族——哈尼族服饰文化展》实现全国巡展6次,在广州、杭州等地引起当地观众极大地关注和文化共鸣。
你们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很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抓好以下工作:
1.着力编制好红河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认真总结前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经验和路径,分析预测新生代文化旅游消费的态势和特征,认真梳理、科学评估我州各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更新观念,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融合的中长期规划,以项目带动文化旅游的融合与发展,带动我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我州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红河州文化旅游融合实施方案》基础上,编制《红河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红河州文化旅游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红河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红河州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将民族文化旅游作为重要发展的一部分,编入各规划当中,为我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2.着力实施一批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项目,依托我州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城、传统村落等,选择旅游发展要素集聚、发展基础条件良好的区域,加大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成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镇村。打造深度融合文旅产品,促进文旅产品多元化建设,依托我州世界遗产地、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自然山水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着力开发元阳哈尼梯田、屏边滴水苗城、弥勒可邑小镇、河口盘王小镇等特色小镇提升民族文化内涵,以重点项目建设融民族文化、地方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开发民族文旅融合的观光和体验性产品,培育和创新民族文旅体验产品,促进我州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演艺产品,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打造红河本土性大型演艺节目,面对新生代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分众化消费、休闲度假、全域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等新的文化旅游消费方式的变化,培育多元化,多形式的演艺产品,丰富城乡、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文化消费,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强对旅游演艺创作生产引导,创新民族旅游演艺发展模式,打造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民族旅游演艺精品,创意提升哈尼古歌——四季生产调、金临安民族民俗歌舞晚会、舞剧《诺玛阿美》等一批重点民族旅游演艺项目,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供给格局。
4.着力实施一批民族节庆旅游品牌,以民族节日庆典为契机,挖掘民族节庆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开发创新民族节庆旅游项目。民族节庆文化传统,饱含丰富的精神意义与文化价值,是民族节庆旅游项目开发的宝藏,通过策划设计一系列民族节庆文化旅游活动把它们充分地展示与表达出来。依托哈尼族“矻扎扎节”、“插秧节”、“新米节”,彝族“阿细跳月”、“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做足民族文化文章,举办既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通过直观感性的形式,让游客身处其境地了解我州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在轻松快乐的交流形式中接触我州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情感、传播民族文化理念,从而将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旅游的以现实情境为依托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方式传播给游客,增进大众对我州少数民族的了解,提高对我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彰显我州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风情特色。
5.着力打造一批民族美食旅游产品,立足于我州独特立体气候、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民族节庆、旅游景区、特色农家乐等优势,带动民族美食、乡村游、农家乐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以民族美食文化为载体衍生乡村旅游、美食宴会、民族文化演艺等产业,大力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着力打造“长街宴”、“盘王宴”、“鲜花宴”、“虫子宴”、“豆腐宴”、“菌子宴”等美食产品,不断延伸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让广大游客到我州不仅能游山玩水、放松身心,还能吃美食、品土酒、泡温泉、赏美景,亲身体验食材的采挖、制作、品鉴、观赏的乐趣,让游客不虚此行,回味无穷。
6.着力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民宿产品,少数民族生活地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山水、农田、传统建筑是有形资产和村寨历史、聚落文化和传说逸事是无形资产的综合体。少数民族民宿是最吸引人的特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可以通过居住空间、衣食住行、劳动工作、社交活动等生活多维度呈现。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民族特色民宿,丰富我州可邑小镇、滴水苗城、盘王小镇、哈尼小镇等特色小镇的旅游业态,围绕我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将不同主题的个体民宿发展民宿经济,带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依托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宿旅游独具地方民俗特色的特点,与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发展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山区少数民族原住民的生活与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共同发展起来。
7.着力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商品,针对我州民族刺绣绚丽多彩旅游商品众多等特点,针对中产阶层和都市文化消费的现代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工艺品创意设计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商品附加值。利用我州多样化的民族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与民族工艺的结合,通过工艺产品的创意、设计与产品生产体系,把传统民族工艺品向旅游工艺品转化。依托已创建的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建水县传承紫陶店、红河州花腰新娘文化产业开发传播有限公司、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石屏县帅虹豆制品厂等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紫陶、锡工艺品、民族刺绣、红河有礼等红河特色旅游商品,建设好13县市和A级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一条街。以满足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以满足大众审美、日常生活审美需求,形成民族特色商品;推动红河旅游商品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解决民族工艺、技艺发展与传承,进一步形成文旅融合新的发展点。
感谢你们对我州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9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