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039-237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红农函〔2019〕43号
- 发布日期: 2019-12-06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58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委员第21活动组(云锡公司):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第十二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打造红河州高效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园区 助推农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建议》的第158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中各建议办理情况
(一)关于“创立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管新模式”的建议答复。
2015年,农业部批准认定红河州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在红河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的弥勒、泸西、开远三县市创建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同年,花卉园区内弥勒市现代花卉产业园、泸西县现代花卉产业园列入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2018年,建水县现代特色水果产业园、开远市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元阳县红河谷现代生态蔬菜产业园列入了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构建了红河州“一区五园”农业产业园区布局。目前,5个产业园共争取到上级财政资金支持4500万元,其中弥勒、泸西、建水、开远各1000万元,元阳500万元(县级财政整合使用)。弥勒市现代花卉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2942.04万元,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资金100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社会资本11942.0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20万元,社会资本9622.04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14885.57万元,占项目计划总投资的115%。截至2019年4月,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等待项目验收;泸西县现代花卉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4352.9万元,其中省下达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整合资金460万元、社会资金(企业自筹)22892.9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24866.45万元,占项目计划总投资的102%,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进入收尾阶段,泸西县现代花卉产业园已初具雏形;建水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21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整合资金700万元,社会资本10400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11155万元,占项目计划总投资的92.19%;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项目总投资13135.46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企业自筹12135.46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11600万元,为项目总投资的88.31%;元阳红河谷现代生态蔬菜产业园—冬早蔬菜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779.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资金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79.8万元,目前,基地建设完成投资720万元,为计划投资的92.3%,截至今年5月,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组织项目验收。
在产业园区各企业的带动引领下,我州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新制订1个云南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屏边荔枝》和《稻鱼鸭综合种养生产技术规程》等2个红河地方标准,累计制订推广运用18个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220家企业372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有207家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33家企业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37份,有机食品生产面积8.2万余亩,认证产量5.8万吨。红河县获批国家和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元阳县、绿春县、石屏县获批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全州建成360个出口备案基地47.1万亩,蒙自市、建水县成功创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泸西县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均在99%以上,全州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在招商引资方面,紧扣《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牌”打造工作,连片成带规划包装大项目,做到“可投资、可申报、可招商”。与浙江海亮、江苏北斗星、北汽首建、北京新发地等就规模化种养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达成合作协议,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1973亿元,完成州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51.97%。
(二)关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议答复。
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摈弃政府成立管委会直接“管人、管事、管机构”的传统做法,首创国内农业领域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创了国有控股公司融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运营、政府部门监督的园区建管新模式,实现政府零负债、企业有效益、地方大发展。其他园区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学习和探索。
1.管理运营组织模式探索。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构建“园区管委会+园区运营(或平台公司)+业主”的组织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合理界定园区管理与运营主体的职能边界,健全和完善“政府服务、企业运营”的体制机制,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园区管理、服务机构,承担统筹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工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产业规划、扶持政策等引导园区经营方向,运营主体负责园区运营管理,园区业主根据市场规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园区运营的整体效率。各产业园运营管理模式如下:
(1)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按照“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理念,紧盯“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目标,建立市场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将农业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整体打包,以创森公司为主体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农田基础设施“建、管、用”分离问题;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同步建设配套产业,形成“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遵循市场规律,通过股权分红、地租溢价、农业体验观光、开展农业科普宣传培训、租赁园区土地、收取园区管理费等方式获取收益,用于偿还建设贷款,保障基础设施日常维护费用,改变了农业基础设施有人建无人管、有投入没收入的被动局面,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变经营性资产,确保基础设施运转后劲不断、可持续发展。
(2)弥勒现代花卉产业园按照管理与开发、政府与企业双重分离的原则,园区实行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建设主体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园区五通一平和其他入园企业由园区管委会组织运营管理,在园区建设中,探索新的运营机制。由园区管委会直接组织实施的基础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和监理,严格执行预、决算,开展财务审计。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直接拨付项目承担单位,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受托监督使用。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园区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园区生产水平及其辐射带动能力的持续提升。例如太平湖森林公园由弥勒市人民政府(指定弥勒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吉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国有股份为40%,云南吉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为60%,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太平湖森林公园项目融资、投资、运营、建设和管理工作。
(3)泸西现代花卉产业园以泸西县农业农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运营机构,设立花卉项目部。主要负责园区土地流转、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开展花卉栽培技术培训,组织花卉企业参加各项花事活动,促进花卉协会发展,加强花卉信息宣传,扩大对外交流等。
(4)建水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建水县沐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园区项目运营管理。引进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技创业团队,研究制定建水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培育、示范、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与科研院所、农林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农民在产业融合中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实现形式。
2.利益联结新机制探索。一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反租倒包模式。企业规模化流转农户土地,开展土地平整,建设标准化、现代化温室大棚。企业与农户签订花卉种植协议,建成的温室大棚免费提供给农户种植花卉,农户按照企业制定的花卉种植、管理、采收等标准要求开展花卉种植,企业提供技术等统一的服务,生产的花卉全部按协议由企业收购销售,企业提取花卉销售收入的20%作为企业建设温室大棚的费用和租金。通过反租倒包模式,农民既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可获得经营性收入。企业不仅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稳定的切花供应基地,同时也提高了农户开展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开展“企业+村集体+生态旅游+农户”的村、企共建园区,分享三产收益的利益联结模式的探索实践。弥勒花卉产业园开展由园区运营主体对园区生态旅游资源等资源性资产进行整合开发,形成公司+村+农户共建生态景区的模式的探索实践。由村集体协助企业做好景区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提升,企业每年支付村集体一定管理服务费用;村集体资产转租给企业,企业每年支付租赁费,以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农户配合企业做好景区人居环境提升,企业每年每户定额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把住房进行提升改造,发展民宿经济,实现农房变客房、农田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增加经营性收入。
(三)关于“进一步优化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实现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园区,壮大和提升”的建议答复。
1.打造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构建绿色食品加工中心。按照阮成发省长调研红河州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中国最优”绿色食品加工中心的指示,以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三大板块”建设为载体,聚焦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食品加工园区,研究考察成功园区案例,充分吸纳一流农产品加工园区要素,按照“生态化、智慧化、高端化”策略,编制了《红河州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发展实施总体规划(2019-2023年)》和弥勒、泸西两个《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一中心、两园区、三基地、四流通”规划布局。一中心:将红河州弥勒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成云南省绿色食品加工中心。两园区:规划建设弥勒、泸西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三基地:进一步建设州内9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作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辐射省内1500万亩绿色食品作为原料基地,将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建成绿色食品进口原料基地。四流通:建设区域性的冷链物流设施、便利化的跨境物流枢纽、信息化交易服务体系、高效率配送集散平台。4月3日在省打造“绿色食品牌”领导小组第11次专题会议上向阮成发省长汇报了红河州绿色食品加工中心规划建设推进情况,争取省政府支持我州将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打造成云南省绿色食品加工中心。目前,由弥勒市人民政府牵头,州县相关部门联动,已完成《红河州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红河州弥勒绿色食品加工中心三年(2019-2021年)招商工作方案(草拟稿)》,对园区发展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初步提出了统筹调配用地指标、加大财税返还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加大用电扶持支持力度、加强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机制等9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州县联动成立招商攻坚组,实施点对点招商,已引进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在弥勒注册公司,正在开展JSP仓库进场装修;食品加工园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准备签订入园协议;正在洽谈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嘉华鲜花烘焙食品加工、沃乐玛宜润休闲食品等项目;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福瑞通公司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有望实现近期签约。
2.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加工业聚焦发展。以国家、省和州级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原料保障、技改扩能、市场拓展、融资体系、产业集聚等环节为重点,培育农业 “小巨人”。抓好云南乍甸乳业有限公司、云南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重点农业企业培育,从税收、金融、用电、用地、项目支持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推动蒙自经济开发区、弥勒食品加工园、石屏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建水轻工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大力培育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销、企业与农户相衔接的产业综合体。2018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130.12亿元,比2017年增长29.41%;2019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业产值65.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
(四)关于“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跨越发展”的建议答复。
针对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土地指标不足、各项审批手续复杂等问题,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对全州2019年急需落地的重点项目因土地要素问题导致项目落地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核实,专题向省人民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进行了汇报,并积极向省人民政府申请追加弥勒-泸西绿色食品深加工园区等重点项目缺口的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用地保障政策:一是原料基地,衔接落实好“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有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设用地,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州范围内调剂,土地价格根据入驻企业投资强度和产值“一企一策”,实行低地价或零地价;三是其他方面。为轻资产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厂房,吸引农产品企业集群发展。截至到2019年6月底,全州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为95.5万亩,占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26.3%,其中:流转入农户的有42万亩、流转入家庭农场2.6万亩、流转入合作社的有8.3万亩、流转入企业的有27.5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的有15.1万亩。
(五)关于“加强高效现代农业园区新型食品研究,拓展新型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答复。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州发展思路,全州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目前全州食品工业已形成了以食糖、豆制品、饮料、乳制品、酒为主,肉类、果蔬、茶等特色食品加工等为补充的食品工业体系。全州食品与消费品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全州已拥有“云南红”葡萄酒、“和源”农产品等中国驰名商标;红河灯盏花、石屏豆腐、石屏豆腐皮、泸西除虫菊、屏边荔枝、河口香蕉,蒙自甜石榴、“云南红”葡萄酒8个产品等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河哈尼梯田红米、西北勒苹果、弥勒葡萄、弥勒葡萄烈酒4个产品目前已通过省市场监督局初审向国家总局推荐待批。近年来,我州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坚持“大树移栽”和“见苗浇水”并举,成功引进了俊港中药饮片、河口百果园等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转型升级活力明显增强。石屏豆制品产业园等重点转型升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各重点项目有序推进。2018年,全州规模以上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8.55亿元,同比增长31.3%,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拉动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对全州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7.8%,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州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不健全氛围不浓。横向上,部门联动机制还不完善,各职能单位、各行业部门通力协作的氛围不够浓厚。纵向上,“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以下为主、上下协力”的机制还未形成,致使一些基层地方、部分基层干部主动性不足。同时,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靠、要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内生动力不够强,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性不高。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部分仍处于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集约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等方面发展不足,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旅结合不紧密,形式单一,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融合不够,第三产业带动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三)企业融资难和招商难,缺乏大项目带动。融资方面,新的融资政策出台后,融资政策出现新的变化,限制性政策越来越严,融资门槛越来越高,一些项目不能按原计划融资方式开展融资,制约了项目投资进度;农业建设周期相适应的中长期贷款供给不足,借贷困难;融资成本高,由于农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及小农户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通过担保机构担保借贷增大融资成本。招商方面,县市特别是贫困县在农业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缺乏特色,投资吸引力不强;招商引资不可或缺的“三通一平”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承担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近年来,我州绿色食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以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整体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局面仍未改变。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大量企业依然以引进技术为主,劳动力专业素质低,企业研发创新动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缺乏。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抓示范引领,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排头兵”。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培植、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市场拓展三大主题,把示范区打造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和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率先在全州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紧紧围绕省、州打造“绿色食品”工作部署及要求,认真履行州打造“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工作统筹,凝聚各县市和州级各部门工作力量。统筹做好6个重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专家组成立方案。指导县市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带,构建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相适应的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监管体系、认证体系、市场体系和品牌体系,着力培育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农旅融合企业。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企业、顶尖创业团队、行业高端人才,运作高新技术、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
(三)抓实产业融合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一目标,加快拓展农业功能,持续促进农业功能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转变。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聚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抓实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已落地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建设,确保弥勒、泸西2个省级现代花卉产业园投产运行;推进开远国家级高效现代农业园、建水特色水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早日竣工投产;加快广东温氏集团红河州养殖基地项目建设,确保弥勒、开远二个良种猪繁殖供种基地投产运行;加快江苏北斗星环保有限公司在金平投资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进度,力促弥勒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海升集团在蒙自签约投资乡村振兴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二是鼓励和支持进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红河州花卉、建水脐橙、元阳梯田红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及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建水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引导具备创建基础的蒙自石榴、石屏大杨梅、泸西优质梨、弥勒蔬菜等优势产业,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加工增效、品牌打造、技术创新的内涵,强化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双创”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争创省级特优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五)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一是抓好项目包装,提高项目质量。对征集项目进一步梳理、分析,按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型、三产融合等类型进行分类归并、整合包装。以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为契机,以国家和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村强县示范项目;田园综合体建设;农产品加工、数字农业试点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申报、建设为抓手,找准财政扶持与招商引资项目契合点,提升项目投资吸引力。二是抓外出招商,提升签约率。以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四大区域为主攻片区,通过委托代理等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国内知名咨询机构、主攻区域内商会、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收集区域内行业领军企业产业布局和投资意向。定向包装一批与主攻区域投资客商意愿相符的项目突出重点产业招商,锁定有投资意愿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出击,力促签约项目落地。
感谢你对我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