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038-144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红农函〔2019〕38号
- 发布日期: 2019-12-06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61号提案的答复
州政协委员第21活动组(云锡公司):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农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议》的第161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建议办理情况
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摈弃政府成立管委会直接“管人、管事、管机构”的传统做法,首创国内农业领域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创了国有控股公司融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运营、政府部门监督的园区建管新模式,实现政府零负债、企业有效益、地方大发展。其他园区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学习和探索。
(一)管理运营组织模式探索。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构建“园区管委会+园区运营(或平台公司)+业主”的组织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合理界定园区管理与运营主体的职能边界,健全和完善“政府服务、企业运营”的体制机制,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园区管理、服务机构,承担统筹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工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产业规划、扶持政策等引导园区经营方向,运营主体负责园区运营管理,园区业主根据市场规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园区运营的整体效率。各产业园运营管理模式如下:
1.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按照“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理念,紧盯“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目标,建立市场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将农业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整体打包,以创森公司为主体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农田基础设施“建、管、用”分离问题;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同步建设配套产业,形成“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遵循市场规律,通过股权分红、地租溢价、农业体验观光、开展农业科普宣传培训、租赁园区土地、收取园区管理费等方式获取收益,用于偿还建设贷款,保障基础设施日常维护费用,改变了农业基础设施有人建无人管、有投入没收入的被动局面,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变经营性资产,确保基础设施运转后劲不断、可持续发展。
2.弥勒现代花卉产业园按照管理与开发、政府与企业双重分离的原则,园区实行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建设主体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园区五通一平和其他入园企业由园区管委会组织运营管理,在园区建设中,探索新的运营机制。由园区管委会直接组织实施的基础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和监理,严格执行预、决算,开展财务审计。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直接拨付项目承担单位,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受托监督使用。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园区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园区生产水平及其辐射带动能力的持续提升。例如太平湖森林公园由弥勒市人民政府(指定弥勒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吉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国有股份为40%,云南吉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为60%,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太平湖森林公园项目融资、投资、运营、建设和管理工作。
3.泸西现代花卉产业园以泸西县农业农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运营机构,设立花卉项目部。主要负责园区土地流转、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开展花卉栽培技术培训,组织花卉企业参加各项花事活动,促进花卉协会发展,加强花卉信息宣传,扩大对外交流等。
4.建水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建水县沐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园区项目运营管理。引进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技创业团队,研究制定建水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培育、示范、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与科研院所、农林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农民在产业融合中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实现形式。
(二)利益联结新机制探索。一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反租倒包模式。企业规模化流转农户土地,开展土地平整,建设标准化、现代化温室大棚。企业与农户签订花卉种植协议,建成的温室大棚免费提供给农户种植花卉,农户按照企业制定的花卉种植、管理、采收等标准要求开展花卉种植,企业提供技术等统一的服务,生产的花卉全部按协议由企业收购销售,企业提取花卉销售收入的20%作为企业建设温室大棚的费用和租金。通过反租倒包模式,农民既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可获得经营性收入。企业不仅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稳定的切花供应基地,同时也提高了农户开展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开展“企业+村集体+生态旅游+农户”的村、企共建园区,分享三产收益的利益联结模式的探索实践。弥勒花卉产业园开展由园区运营主体对园区生态旅游资源等资源性资产进行整合开发,形成公司+村+农户共建生态景区的模式的探索实践。由村集体协助企业做好景区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提升,企业每年支付村集体一定管理服务费用;村集体资产转租给企业,企业每年支付租赁费,以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农户配合企业做好景区人居环境提升,企业每年每户定额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把住房进行提升改造,发展民宿经济,实现农房变客房、农田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增加经营性收入。
今后,我局将继续以《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规划目标为统领,以“一区五园”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持续深入推进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排头兵”。一是强化红河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整合项目资金,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补齐国家级示范区发展短板。二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管理,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督促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严格按照省、州批复的实施方案,立足职能,完善监管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三是鼓励和支持进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红河州花卉、建水脐橙、元阳梯田红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及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建水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引导具备创建基础的蒙自石榴、石屏大杨梅、泸西优质梨、弥勒蔬菜等优势产业,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加工增效、品牌打造、技术创新的内涵,强化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双创”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争创省级特优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在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包装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农业产业建设等大型农业项目,并以此为平台,积极申报区域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吸引国内外知名行业领军企业到红河投资,构筑招商引资新高地。目前,已有北京中昆、上海爱尚、广东温氏、陕西海升、联想佳沃等国内顶尖花卉、畜牧、水果企业相继到红河投资建设。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资金筹措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农业部门由于水、路、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难以有效解决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周边基础条件。自2013年红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州级财政每年安排7000万元资金专项支持示范区建设,到2017年安排4100万元,2018年安排2000万元,建设资金的短缺,影响了相关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土地瓶颈制约产业园区发展。一方面受农村小农意识影响,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农村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流转成本逐年升高,一定程度影响到投资积极性和投资决心;另一方面农业项目用地特别是农业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性建设用地涉及指标、调规、审批等问题,导致部分企业和项目落地困难或缓慢。
(三)新型经营主体整体带动力弱。一是经营主体整体实力不强。缺乏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低,“空壳社”“僵尸社”“低能社”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各类行业协会等专业组织发展不均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二是带动增收质量不高。目前,从覆盖率看,整体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是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成效并不明显,帮扶的效果不突出,贫困群众通过经营主体带动实现增收的获得感不高。
(四)园区企业创新难。一是科技创新难。园区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综合加工率低,精深加工比例较小。主要表现在: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企业科技研发机构不健全。二是体制机制创新难。一是管理机构功能不强,园区管理机构缺少编制、人员,现有管理机构事务性工作多、综合协调与服务功能不强。二是运营主体实力不够。园区内多以县市农业投资公司承担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由于投融资能力有限,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少,难以获取经营园区所需的运营成本补偿,难以担负园区运营管理职责。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对园区投资扶持力度,继续完善水、田、路等“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扶持,重点扶持和奖励品牌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同时健全园区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园区建设调度会议,及时对建设的成败经验进行总结,努力为园区企业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项难题。
(二)着力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广大农户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园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更强的农业经营主体进驻产业园区,吸纳更多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注入并推动园区各项建设工作。
(三)提升园区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我州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重点支持粮食转化、果蔬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牛羊肉加工、中药材安全贮藏与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绿色食品。
(四)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型生产模式,引导云南爱必达园艺有限公司引进世界一流的垂直农场建设项目,推动红河花卉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五)探索园区运营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投资业主新机制,孵化创新机制。一是开展校园式“创业园”运营管理机制探索。在园区划定一定范围用于“创业园”建设,落实和制定“财智并举”的创业扶持政策,有效解决入园人员“有资本无技术”或“有技术无资本”的创业短板,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进入园区创业,参与园区生产经营。二是推行投资业主入园一站式一次性审批。开辟入园“绿色通道”,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业主,由园区管委会一次性审批、登记、发照。三是建立园区咨询机制。以产业园专家委员会筹建为抓手,建立产业园发展智库,为产业园提供决策咨询,提高政策科学性。聘请国内外农业技术、农业经济、战略咨询等专家,组建产业园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园发展搜集技术与市场信息,为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成为产业园发展的智囊团。四是建议参照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组建跨县市园区州级层面的园区管委会,统筹协同推进园区建设。
感谢你对我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