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036-38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红农函〔2019〕29号
- 发布日期: 2019-12-03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02号提案的答复
白崇禄委员:
您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减少耕地污染的建议》的第102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成立以州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牵头,相关涉农部门参与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实施方案、补贴政策、督促考核等,加快构建废旧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的办理情况。
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红河州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红河州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红办发〔2016〕102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统筹谋划、努力推进“清洁田园”工作。制定了《红河州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为加强农膜污染防治工作力度,2018年编制了《红河州农膜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推进地膜覆盖减量化列为重点任务,要求各县市成立农膜污染防控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的地膜,调整使用结构减少农膜覆盖面积等方式,减轻残膜污染。
二、关于“充分利用县、乡、村涉农部门的农科人员网络、新闻媒体、科教片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合理使用地膜和废旧地膜对耕地危害性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对残留地膜危害性认识,让废旧地膜回收成为农民的习惯性和自觉性”的办理情况。
(一)宣传培训工作。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赶集日,节假日等节气,结合精准扶贫培训、科普培训、稻鱼鸭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三下乡”等活动,宣传农膜残留危害及回收利用等内容。红河县2018年共开展宣传51天,400人次。河口县农膜污染治理以香蕉果袋为重点,强化专项整治工作,全县各乡镇、农场共召开专题工作会议11次,发布短信微信信息85条,开展培训会议8次,培训群众286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出动人次881人,全县先后投入资金80万元,完成了建设钢架大棚收购点70个。
(二)积极推广新技术,推广使用可降解膜。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和适时揭膜技术。结合农艺措施,优化耕作制度,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通过选育推广抗旱、耐低温等抗逆品种,引导部分区域逐步退出农膜使用。在主要经济作物上推广降解膜,加大降解膜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近年来,在泸西县累计完成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示范面积2025亩,主要以玉米(1525 亩)、蔬菜(500亩)等农作物覆盖生物可降解膜作示范。2018年在建水、石屏、个旧、开远分别开展了新型讲解膜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应用全生物可降解膜有一定的增产和减少污染效果。2019年计划在香葱、洋葱、冬马铃薯作物上开展降解膜试验示范。
三、关于“涉农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回收的废旧地膜给予一定补贴,并合理设置回收网点、配备必要设备,以县或乡为区域建立废旧地膜处理厂,以便加工再利用”的办理情况。
(一)农膜使用和回收情况。地膜技术覆盖我州13个县市,用于烤烟、鲜食玉米、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据统计,2016年,全州农膜使用量达1.6万吨,农膜回收量达6400吨,回收率40% ;2017年,全州农膜使用量1.4万吨,回收量7500吨,回收率达到53%;2018年,全州农膜使用量1.6吨,回收量10895吨,回收率达到66%。截至2019年5月底,全州农膜使用量10450吨,由于作物还未收获,回收量6037吨,回收率达到57.77%。可以看出,农膜使用在我州得到了广泛发展的同时,回收率也逐年提高。
(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模式。目前,我州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有以下几种方式:1、烟用地膜回收方式。红河州烟用地膜由烟草公司进行回收,2018年按照每亩回收不低于5公斤,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50元的政策,对烟田地膜进行回收,交烟用物资公司,统一卖给塑料制品企业进行回收利用。2、其他农膜回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种植大户进行废旧农膜统一收集,直接运送至塑料厂回收利用;二是种植散户各户自行收集后,由走街串巷的废品回收人员收集卖到废品收购点后,由废品收购点统一卖到塑料制品厂;三是废弃在地里的农膜,由捡垃圾的人员自行捡拾后卖至废品回收点,回收价格为地膜每公斤0.8-1.0元左右,大棚膜每公斤3~4元。通过上述三种回收利用方式收集的废旧农膜,统一送往开远、弥勒、河口、玉溪、曲靖、文山等地的塑料制品厂,经处理加工为颗粒型塑料,或者直接制成喷灌滴管用的塑料管等塑料制品,销往昆明和周边地区,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产业链。据调查,2018年开远市川乐塑料制品厂,回收加工开远市和周边县市废旧农膜6000多吨,弥勒朋普、建水南庄等地个体户年收购农膜上千吨。通过遍布各个村子、乡镇的废品回收站点,大部分废旧农膜得到了统一回收处理,减少了废旧农膜带来的污染和危害。
四、下一步推进农膜回收利用主要工作措施
(一)确立治理目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生产、销售、使用厚度0.01mm以上的地膜,在辖区内扶持发展残膜加工企业3-5家,到2019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0%,到2020年力争残膜回收加工再利用率达80%以上。
(二)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继续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膜污染危害的认识,大力宣传农膜使用和回收利用知识,引导农业生产主体使用易于回收的高标准农膜和主动捡拾清理废旧农膜,进一步提高废旧农膜的回收率,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源头管控,强化农用地膜生产、流通、使用管理,提高回收率。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在0.01mm以下的地膜,从源头上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确保本区域内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四)健全残膜回收网络,强化回收制度建设。联合环保部门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规范细节,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进行引导,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其他经营主体、个人参与残膜回收,对残膜回收的合作社、其他经营组织、个人给予一定的扶持。实施废旧地膜回收挂钩机制:一是采取“残膜回收与新膜供应挂钩”措施,鼓励农用地膜生产企业积极参与残膜回收加工利用;二是在有补助的粮经作物示范样板区采取“残膜回收与兑现补助挂钩”措施。
废旧农膜的回收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将进一步联合相关部门,完善回收网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责任制建设,确保废旧农膜回收的长效性。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各界对农膜污染危害的认识,加强地膜污染防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对我州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