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1035-122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
- 文号: 红农函〔2019〕23号
- 发布日期: 2019-12-02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47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红河州委: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议》的第147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引入”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制定出台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州“以三大板块,六大产业”为抓手,先后制定了《关于吸引涉农公司在红河州设立总部企业方案》、《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农业产业联动工作方案》、《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红河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州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明确了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出台,提高了农业人力资本和科技人才资本向乡村流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各类职业经理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贫困农户参与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盟合营、入股返利、利润分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形成。如,元阳县土地流转获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保底收购得底金、务工就业赚薪金的“四金”模式联动促增收;泸西、石屏采取入股分红、就地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户全覆盖;弥勒市五山乡石头寨村,采取“企业提供苗木、技术占股45%,社员以流转土地、提供劳务占股45%,乡党委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投入占股8%,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占股2%”的合作形式,连片发展柑橘种植,流转土地4500亩,种植柑橘4200亩,实现助农增收800万元,股份年收入1000万元。
(二) 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新型经营主体锻炼,提高人才吸引力。一是我州出台了《红河州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暂行办法》、《红河州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办法》等“8+5”人才系列文件,为各类人才到经营主体锻炼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两区一带”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为助力产业扶贫、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截至2018年,全州共建立袁隆平、朱有勇、唐启升3个院士工作站和赵久然、凌启鸿、蔡祖聪、李民赞、陈厚彬、任贵兴6个专家工作站。州农科院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红河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约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逐步形成每个特色优势产业背后都有专家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撑的格局。三是组建了农业系统副高级以上的百名专家工作站,他们学历高、能力强,能够面对面指导,切实解决农村缺人手、少人才等问题。四是选派到外地学习培训。2018年以来,选送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返乡创业人员、科技示范户共196名分别赴上海市农广校、广东、福建、贵州、玉溪市大营街、河北省星光村等地参加中组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学习培训,为推动振兴乡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关于“用好”的建议
各级职能部门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创新人才培模式。
(一)高质量遴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着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2013—2018年,全州争取中央和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资金2622万元(中央2335万元、省级287万元),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0920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250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5150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800人、专业技能职业农民型144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280人。2019年,投入中央及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148万元,计划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00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150人(培育时间三年),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25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00人。
(二)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仅2017年,全州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9171个,其中:传统农户87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575户)、专业大户347户、家庭农场20个、专业合作社33个、农业龙头企业3个,选派技术指导员1847名,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3期、参加培训人数17444人次,其中:农技人员2584人次、农户14285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1883人)、新型经营主体1123人次,农技人员对每个科技示范主体上门指导服务达5次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16086人,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8%,科技示范主体抽样满意度达99%,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抽样满意度达90%。2012—2018年,全州选派参加省厅指定培训机构5天以上脱产业务培训县乡农技人员达7000余人次,投入培训资金950万元。
(三)实施技能扶贫人才培训。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挂牌认定了农民田间学校35所、农业创业孵化基地6所。2016—2019年,全州完成培养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人才5000人,平均每年培养1000人。其中:服务能力提升200人,专业技能提升200人,新业特色推广300人,示范带动300人,争取南北对口帮扶资金和上级资金1440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南部六县)3.05万人,转移就业2.11万人。争取州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32万元,培训2348人。截至2018年,全州有农村实用人才82093人,其中:生产型38086人、经营型7610人、技能服务型13847人,技能带动型13866人、社会服务型8684人。
三、关于“留住”的建议
(一)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保障能力。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构建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优化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城乡统一、待遇互认一体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各级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进社会事业服务保障能力。截至2018年,我州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7.9%,9.5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74.8万人、440.5万人,已有23.8万人纳入城乡低保,发放低保金8.6亿元,新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5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36所。
(二)加强公共服务建设规划,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全州计划到2020年县级达到“四馆两场”标准,乡(镇)达到“一站一场一台一栏”标准,行政村达到“两室一场一台一栏”标准,90%以上自然村建成文化活动小广场。县市建成1个体育场(馆)或全民健身中心、1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力争有线电视实现全面数字化,80%以上实现双向化。推进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加快建设“河口国门文化形象工程”国家示范项目。在行政村(社区)实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和边境一线的自然村建设农家书屋。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游客服务中心(站点)、停车场、观景平台、导览标识、浏览步道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红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强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深入推进农村污染处理,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着力提升村容村貌等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实现到2020年,全州建成154个旅游特色村,其中,2018年建成54个、2019年建成62个、2020年建成38个;美丽宜居村39个,其中,2018年9个、2019年7个、2020年23个;提升改造型63个、其中,2018年建成11个、2019年19个、2020年33个;基本整洁型6809个,其中,2018年456个、2019年600个、2020年597个。
四、关于“加大”的建议
2013年以来,我州认真组织实施了“农产品互联网”战略。州政府制定出台了《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产业园区、物流、人才引进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州已开办网店800余家,邀请阿里巴巴、淘宝大学、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企业资深讲师开展电商知识专题培训12期,培训电商人才2000余人;红河学院、庆来学校、开远职中等5个院校开设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建成2个电商人才实践基地。连续在弥勒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峰会,“阿里研究院县域电子商务基地”落户红河,“特色中国·红河馆”在1号店、京东、苏宁等平台相继开设,开远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签约的跨境出口项目合作县市,弥勒、开远、蒙自等3个农产品电商园区先后建成,全州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206家、网店5000余家。州农业农村局建成158个农产品信息站点;在南部山区形成梯田红米、香蕉等多个万亩连片产业带;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建成24个万亩连片产业带、6个农产品物流中心、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产地市场,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断做特做精,仓储物流体系日渐完善。《红河州大抓电商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20年,建成“州级平台、县级园区、乡级站库、村级网点”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更加协同发展,农村网络零售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五、关于“利用”的建议
(一)优先扶持,营造农民创业创新政策环境。一是广泛向农民宣传国家扶持创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激励农民多元化创业创新,正在实施的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关键技术推广、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二是以回乡务农创业青壮年农民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为优选群体,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办农业经营新型主体,支持返乡农民工创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强化产业培植,扩大创业就业空间。按照红河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三大板块”建设,高标准编制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规模化布局、园区化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引领、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六大抓手”,推动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18年,建水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开远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元阳红河谷现代生态蔬菜产业园3个产业园列入第二批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争取到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支持2500万元,现累计创建有省级产业园5个,占全省总数26个的19.3%;云南(红河)花卉、建水脐橙、元阳梯田红米列入了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名单,占全省总数43个的7%;元阳县13万亩梯田“稻-鱼-鸭”高效种养基地建设项目成功申报国家2018年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争取到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支持1250万元;通过引入外资入驻开发,全州累计农业龙头企业达364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9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224户;成立发展农民合作社3284个,有州级以上示范社236个,入社农户数17.4万户、入社比例为21.7%;家庭农场215个,户均规模经营面积146亩,17个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第一批示范家庭农(林)场,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培育壮大农村产业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整合资源,扎实开展工作。
感谢你们对我州培育壮大农村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