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638-77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科技局
- 文号: 红科函〔2018〕9号
- 发布日期: 2018-09-26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科技局关于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10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红河州委: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发挥资源优势 做强健康产业促进红河转型发展的建议》第210号提案,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红河州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等产业发展优势。但是,还存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尚未形成融合发展合力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关于“营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的问题
2016年,州委下发了《中共红河州委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红发〔2016〕17号)文件,决定在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2017年,州人民政府印发了《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红政发〔2017〕47号)文件,提出了红河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重点等规划部署。
红河州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20.17亿元,较上年增长19.3%;实现增加值55.38亿元,较上年增长23.8%。其中,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主营业务收入达11.79亿元,实现增加值6.82亿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生产主营业务收入达25.71亿元,实现增加值9.81亿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流通主营业务收入达17.31亿元,实现增加值3.41亿元;与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服务机构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亿元,实现增加值0.77亿元;医疗养生服务主营业务收入达63.87亿元,实现增加值34.57亿元。
2016年至2017年,红河州认真组织实施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共争取上级支持项目71项,获得经费支持473532万元。其中,州发改委8项,经费36400万元,推进了养老、养生、康体等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州林业局9项,经费5455万元,推进了生物医药种植的发展;州科技局33项,经费2796万元,推进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州卫计委6项,经费2341万元,加强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州农业局12项,经费330万元,推进了生物医药种植基地的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州工信委3项,经费210万元,扶持企业GMP改造建设,推进了产业化建设。
红河州大力开展红河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在昆明医疗健康产业中国城市市长与跨国公司对话会上宣传推介了红河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天津、浙江、江西、江苏、贵州、福建等省市医药行业协会、唯美(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嘉事康元医疗器械公司到红河州进行了考察。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了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昆明研讨会、2017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大健康与海洋生物制药展、2017年中国(昆明)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7年全国药店周暨第12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等合作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推介红河州生物资源优势。目前,贵州百灵集团出资在泸西县注册云南红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谷药业有限公司落地弥勒市;云南康恩贝植物药有限公司在泸西县成立泸西希康银杏发展有限公司。
二、关于“加大对民族药的政策支持,加强民族药的开发力度”的问题
红河州有彝族、傣族、哈尼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发展民族药的人文和资源优势,发展民族药产业是带动当地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们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为工作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红河州为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医药开发利用工作,成立了红河州少数民族医药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完成了民族医药资源普查等工作。州人大对少数民族医药开发利用高度重视,进行了调研,开展了少数民族医药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
下一步,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深入当地的彝族、傣族、哈尼族、苗族、壮族等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实地收集了解民间的治疗的经方、验方和秘方,整理红河州民族药地方志,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民族的医典和药典古籍书典,重点确定一批开发目录,与国内重点医药产品研发机构合作,以发展红河州主要的少数民族药为主,结合当地的药材资源,按照上市难易程度,制定开发计划,分期分批系统推动,包括基础研究、保健产品、颗粒配方、饮片、提取物、新药等。推动基于医院制剂的民族药开发与使用,加快民族药进入临床使用,为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
三、关于“打造基于生态资源优势的养生、养老和健康服务产业链”的问题
红河州人民政府印发了《红河州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2017年,全州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及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全州乡镇中心卫生院与该地养老机构签约服务率达100%;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机制,实现6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85%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到2020年,全州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将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服务网络,加大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老年医疗护理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医疗护理水平逐步提高,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州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全州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机构养老总床位的比例达到60%以上,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目前,开远、弥勒两市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市,成为云南省19家首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县市(单位)。建成了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统称医养结合机构),红河州共有养老机构458所,其中,公办城镇养老机构16所、公办农村养老机构105所、民办养老机构8所、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9所、农村幸福院190所。红河州具有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个旧市老年人公寓、个旧市锡都老年公寓,开远市温馨家苑养老服务中心、开远市解化幸福夕阳关爱中心、开远市华西怡和养老院、开远市协和康复养老中心、开远市明威医院(开远市怡安颐养院)、开远市红交集团老年公寓、开远市福缘老年公寓(开远工人疗养院),弥勒市朋普仁邦颐养院10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1477张,全州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8.15%。全州77家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医疗卫生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含中医院)开设老年科,开通了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四、关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创新驱动”的问题
红河州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缺乏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努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尝试性的吸收引进省内外研发团队与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2016年,州人民政府与天津药物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州科技局、州招商局与天津药物研究院签订了红河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行动指南建议技术咨询合同,编制红河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指南。天津药物研究院在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框架基础上,深入分析红河州现有的基础,理清现有药材、原料、药品文号、药厂、功能食品、配套支撑能力等现状及国内外竞争情况,凝练特色,明确定位和目标方向,提出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步骤,特别是需要政府重点推动的工作内容,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建议方案。对红河州辖区内已有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进行产品的二次开发,帮助甲方企业完成产品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培育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协助红河州整理、挖掘民族医药产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民族医药产品的开发上市,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医药产品群。协助红河州对重点药材进行竞争力分析、质量标准化、溯源体系建设、地理标准注册等工作,提出合理化的种植布局建议,打造具有高原生态特色的、规模化、高端化的药材基地。
目前,红河州云河药业有限公司、红河州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红河云白草药业有限公司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云河药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博导陆颖理在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建立了云南省专家工作站。
2018年,为加大培养干部力度,提升干部专业能力,根据红河州委开展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通过精准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专业素养和专业化能力,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能力的要求,根据重点产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州委组织部牵头,州科技局主办,有关部门协办了红河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专业能力提升训练班。培训班聚焦精准提能,坚持分类培训、分类施教,遴选一批中青年干部开展培训培养,通过专业化培训,帮助干部强化专业思维、专业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着力在各行业各领域培养一批懂专业、善治理的行家里手,推动形成一种学专业、懂专业、会专业、用专业的目标导向和学习氛围,培养储备更多专业化后备干部人才,为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干部人才支撑。培训班采取“小班制”培训模式,培训干部29人,突出专业化开设班次、设计内容,把干部专业化能力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融合。以1年为1个培训周期,每月集中学习3天左右,每个培训周期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目前,六七月份课程已圆满完成。
感谢你们对我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