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627-358
- 发布机构: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文号: 红发改函〔2018〕55号
- 发布日期: 2018-09-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一次会议第151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红河州委:
你们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开展红河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建议》第151号提案,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以高效现代农业园和田园村落资源为依托,通过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完善以及农旅融合发展,推进产城旅一体化,打造集主题休闲、高端度假、时尚旅居、生态观光、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云南花卉主题特色风情小镇
2015年,农业部批准认定红河州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在红河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的弥勒、泸西、开远三县市创建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区。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7〕20号)精神,州发展改革委指导开远市参照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标准,开展羊街花卉特色小镇的前期工作,并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启动开远羊街花卉小镇规划建设。于2018年3月4日上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红河州开远羊街花卉小镇纳入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请示》(红政报〔2018〕17号)至省特色小镇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至2019年,开远羊街花卉小镇规划建设总投资15.3亿元(含2017年新增投资5.3亿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117001.64 平方米,规划区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项目周边区域约10平方公里。小镇依托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内高品质花卉、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等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打造集农业技术研发、新品种种植、高原特色农产品营销、互联网+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与包装、冷链物流、智慧农业示范、民俗文化及农业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全省一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小镇建设辐射羊街乡丫口村、黑泥地村、七二队、古城村、红土村,群众共享小镇设施,带动当地群众经济发展,可提供2000个长期就业岗位和10000个季节性岗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前,开远羊街花卉小镇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其中,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已完成一期建设,以6000万元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4.7亿元,建成高效现代农业园核心区5000亩,入驻国内花卉、水果等领军企业17户,爱必达、虹华、丰岛等12户投产,实现产值1.5亿元。
二、以凤凰谷养老养生示范项目为依托,按照“医护型养老养生休闲运动度假”社区的建设定位,围绕凤凰生态公园周边仁者村落,融合生态城、商贸城、健康城为一体的理念,打造集生态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医护养老、养生康复、医养结合的特色小镇
2017年3月31日,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7〕20号),并于2017年4月7日召开了全省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启动会议,标志着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切实认真做好我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我委在收悉全省即将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消息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谋划开展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的预通知》,转发了《关于开展省级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的预通知》、《关于完善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及政策支持的紧急通知》,并初步建立了全州特色小城镇项目库,全州13县市共申报特色小城镇60个。经州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工作组审核,上报22个特色小镇(其中含开远凤凰谷康养小镇)至省特色小镇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后经省人民政府审议,我州共有14个特色小镇进入《云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成为全省105个特色小镇申报成功数量最多的州市,但开远凤凰谷康养小镇未包含在内。
我州进入省级创建名单的14个特色小镇中,屏边滴水苗城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响应“健康中国2030”号召,围绕“苗文化+旅游”、“苗医苗药+健康”、“健康+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多元融合的苗族文化风情旅游产业、苗医苗药健康产业和健康旅游产业,通过苗族文化风情体验、苗医苗药养生、生态休闲、健康养老、特色健身体育、健康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苗族风情浓郁、主题鲜明、个性突出的苗族特色健康养生小镇。
三、给予政策支持。特色小镇规划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对接,需要得到州市政府给予的各方面优惠政策支持
自全省召开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启动会议以来,红河州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从发改、住建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工作组,开展全州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及建设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做好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工作的实施意见》(红政发〔2017〕28号),明确了我州创建申报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支持政策。
(一)加大财税支持。凡纳入全国一流和全省一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在省级财政和税收支持的基础上,州级财政每个分别安排200万元、50万元前期经费,重点用于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工作,并根据每年工作推进情况给予前期经费支持;纳入全国一流和全省一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州级财政每年每个分别补助500万元、200万元,重点用于项目贷款贴息。目前,下拨省、州级特色小镇创建启动资金1.51亿元,其中省级1.4亿元、州级1100万元。
(二)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政策性银行和保险资金项目贷款以及特色小镇居民参与等多种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开发企业发行企业债进行融资。积极争取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基金支持,实现资本金全覆盖。2017年9月,在省政府和省发改委的关心支持下,我州启动了基金规模为100亿元的红河州特色小镇基金组建工作,该基金已于2017年9月完成备案工作,并于2017年12月21日成立了红河州特色小镇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承接特色小镇基金投放主体。项目投资坚持成熟一个,投资一个的原则,首期到位基金12亿元已陆续开展投放。现已累计投放资金5.7亿,准备投放4.3亿。
(三)优先给予项目支持。特色小镇申报符合条件的项目,州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等州级有关部门在审核批准、投资补助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优先列入州级统筹推进的重点项目计划和州“十、百、千”项目投资计划和相关基金支持,优先安排城镇供排水、“两污”、市政道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按照《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储备“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的通知》要求,积极将我州纳入省级的14个特色小镇上报省发展改革委,争取纳入“补短板、增动力、惠民生”省级重点前期项目库。
四、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特色小镇规划区的交通、给排水、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纳入城镇系统,并为今后的增容作好预期准备,控制今后的营运成本
我州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围绕人的城镇化,完善城镇功能,补齐特色小镇在道路、通信、供水、供电、公厕、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在特色小镇发展总体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做出专门的规划和设计,保证了与小镇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投入计划。《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红政发〔2017〕28号)在基础设施标准方面明确,创建全国一流旅游休闲类特色小镇的,须按国家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创建全省一流旅游休闲类特色小镇的,须按国家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每个特色小镇建成验收时,集中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须达到100%;均须建成公共服务APP,实现100M宽带接入和公共WIFI全覆盖;均须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安防设施和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至少建成1个以上公共停车场,有条件的尽可能建设地下停车场。运营管理方面明确,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工作思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市场化为主的运营模式。通过投资建设主体自身参与运营、实行政企合作和引入理念新、实力强、专业化的运营商等多种模式,推动特色小镇建成后的高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五、对特色小镇周边地块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出现与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不适应的小、散、低档次的商业项目,以维护特色小镇高水准的建设和改造
我州在特色小镇创建申报过程中按照国家和省要求,严格进行规划的编制和审查。有效避免了出现与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不适应的小、散、低档次的商业项目。一是高标准编制规划。我州14个特色小镇在编制发展总体规划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要求,对特色小镇周边地块进行合理调控,从规划范围、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风貌塑造、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发改、住建、规划、国土、农业、林业、工信、旅游、文体及商务等部门专家对14个特色小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审查把关,确保了特色小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相符合,做到了“不踩生态红线、不碰基本农田红线、不毁文化遗产”,有效避免了出现与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不适应的小、散、低档次的商业项目,维护了特色小镇高水准的建设和改造。二是优选策划合作伙伴。坚持突出产业、特色和企业,针对小镇特点,甄选专业的合作伙伴。建水临安古城、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两个特色小镇借助亚洲财富论坛平台,引入匠人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策划、规划,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先后邀请国改政社(北京)投资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建筑景观设计公司编制小镇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个旧大屯特色制造小镇由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小镇策划规划工作等。三是小镇特色产业鲜明。我州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将产业转型、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提升、“健康生活目的地”和“一部手机游云南”等有机结合,按照小镇特点优势,明确了各个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从规划到实施始终严控业态布局。
六、给予文化支持。调动特色小镇周边居民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更大关注,鼓励全民参与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推动本土文化在当地的传承
坚持特色优先、产业为重,整合优化自然、区位、人文、生态、民族风情等资源,突出特色小镇的唯一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围绕强化特色小镇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和生态功能,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文物保护修缮、生态修复保护等工作。一是挖掘、整理、保护好特色小镇文物。主要是围绕碧色寨车站、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泸西城子村、红河谷马帮侨乡小镇等开展这些特色小镇,认真落实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工作,开展好特色小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周边环境整治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把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碧色寨车站传统民居建筑群、红河县东门楼及迤萨传统民居建筑群增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色寨车站、东门楼及迤萨民居建筑群,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水古窑址申报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开展好特色小镇文物利用工作。做好特色小镇文物展示利用,主要是做好红河县博物馆在东门楼及迤萨传统民居建筑群免费开放工作,打造碧色寨车站博物馆群,完成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管理展示中心陈列布展工作,把建水紫陶传统技艺与建水紫陶产业园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整理泸西城子村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把保护传承当地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生态中,用文旅融合促进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文物法人违法专项整治,开展文物安全专项治理,主要是借特色小镇建设之机,依法对挂牌保护传统民居、传统村落中的文物违规进行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专项整治,加强文物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建设,对文物法人违法进行追责问责。四是整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传统村落、文物保护项目资金,推进特色小镇传统文化等传承发展。同时,挖掘、整理、展示特色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民俗和文化习俗与节庆、演艺、赛事经济相结合。
七、加强人才培养。在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展专业培训计划,加强小镇周边村民素质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观念,展示良好的乡村居民面貌
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我州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着力完善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促进人才、资源、产业等各种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充分发挥特色小镇资源环境优势,大力营造吸引各类人才、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在下一步工作中,特色小镇建设将结合我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创业促进就业行动计划,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服务平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融资扶持、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加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指导,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完善的创业政策咨询和创业指导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打造农民工创业示范园,整合部门资源和条件,打造一批创业园、众创空间,鼓励和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健全农民工创业培训体系,推进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创业培训全覆盖。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州特色小镇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通过生态花木园林产业、现代木结构建筑研发高新产业的植入,有效带动周边村庄(小太平村、大太平村)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带动就业400人左右,2018年春节黄金周,游客接待人数平均每天为8000人次;金平蝴蝶谷小镇带动马鞍底乡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2017年马鞍底乡辖区内发展旅游村2个、农家乐2家、民宿客栈4家、宾馆酒店9家、生态农庄1家;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依托“互联网+紫陶”,建水首家紫陶销售、推广网络平台“紫陶汇”上线营运,目前已经入驻平台商户达到110家,为建水县碗窑村带来经济效益。14个特色小镇新增就业9800人,2017年共接待游客157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62.9亿元。特色小镇集中的弥勒市旅游人数、住宿人数分别达822万人、594.4万人。
八、按照美丽乡村以及村落景区化的要求,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风貌改造工程、田园景观工程
我州在推进小镇建设过程中,结合14个特色小镇有10个位于农村的实际,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整合美丽村落生态、产业、人文等资源,打造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建水临安古城以“文庙、学政考棚”等特色为核心,展现古城中原儒家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交汇交融的独特韵味与历史沧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进一步丰富;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着重展现独特的山地农耕文明、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展示哈尼梯田文化窗口和载体,世界文化遗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东风韵”小镇以“原创艺术文化”为主线,建筑、艺术、产业三个核心要素相交融,凸显独一无二的原创建筑、稀缺的艺术资源、艺术联动的多产融合发展特色;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录,红河“东风韵”小镇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弥勒可邑小镇评选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各个特色小镇坚持实现产业立镇、产业富镇、产业强镇,推动了特色小镇高标准建设,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小镇已成为我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的新抓手,展示红河历史风貌、民族风情的新窗口。
在下一步工作中,特色小镇建设将以田园环境清洁化、生产设施美观化、设施配套标准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业布局精品化为标准,积极融合农田园区化、园区生态化、生态景观化的元素,充分挖掘利用土地、民族文化、特色民居、传统手工艺等独特资源,挖掘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旅游产业,农民景区务工变工人,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我州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
感谢你们对我州特色小镇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