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624-586
- 发布机构: zgyhxxhwyh
- 文号: 红工信函〔2018〕30号
- 发布日期: 2018-09-26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号提案的答复
王晓刚委员:
你在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推进红河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第4号提案,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提案办理
为提高州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我委及时成立州工信委办理政协红河州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号提案工作领导小组,委主任为责任人,副主任担任具体督办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办公室负责牵头协调办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并制定下发《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红工信办发〔2018〕4号),严格落实提案办理工作程序,做到办前有调查,办中有督查,办后有总结,注重委员满意率,着力强化提案办理力度,切实提高解决率。
二、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州人民政府、红河州工信委采取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等措施,逐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认定。截至目前,我州境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共17家,其中云南锡业公司技术中心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8年,共组织红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恒林化工有限公司、天佑熊业制药有限公司、红河砷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2018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正待省工信委组织评审。
(二)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工作。我州坚持把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培育工业品牌,优先安排与自主品牌建设有关的技术改造、质量攻关及检测能力建设项目。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引导企业持续提升品牌培育能力,促进全州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在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大中型企业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引导企业应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质量问题。二是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工业标准宣贯和实施,指导企业建标准库,开展对标活动。
(三)支持企业以提升产品实物质量为主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组织实施新产品开发、工业检测技术评价能力建设、质量平台以及提升工为企业品牌价值等方面的项目。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今年继续组织企业参加全省组织的“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加强全州的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进工业企业诚信管理系统的实施,提高工业企业诚信管理水平。
(四)加快我州工业设计中心工作,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我州积极与各大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去年底与浙江大学达成协议,在弥勒共同建设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开始正式运行。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
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为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对红河跨越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加快我州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食品和消费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培育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州先后制定下发了《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红政办发〔2017〕97号)、《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的通知》(红政办发〔2017〕98号),并通过五个“强化”抓落实,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一)强化组织领导。以州委、州政府主导,州级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主抓部门的重点产业发展领导推进机制,落实好一个重点产业“一个推进工作组、一个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个配套政策”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产业发展步伐。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全州“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契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管控,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园区。
(三)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各类产业发展项目支持的同时,确保州财政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预算安排资金到位。2018年州财政共安排工业转型省级专项资金500万元,安排前期经费200万元。
(四)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进产业培育和产业招商联动发展,围绕我州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和消费品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确定重点招商领域和方向,紧盯世界、国内、民营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建立自主招商+市场化招商工作机制,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上下游配套强的企业和项目。继成功引进以晴、惠科等知名企业到我州投资后,铂骏集团皮卡车生产、河口润盛电子产业园、杭萧钢构钢结构生产、开远迪信通电子信息、俊港中药饮片生产等一批项目落地我州。通过努力,全州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拉动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新材料、食品和消费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得到稳步发展,我州新动能培育工作初见成效。
(五)强化人力资源保障。一是瞄准新兴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技术需求,通过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建立政府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完善专家工作保障制度。今年,根据红河州“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我委积极对接科研机构和高校,柔性引进“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深加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信息化(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专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3人,其中一人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特种合金粉末先进制备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贵金属合金系的相结构与性能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2件获授权发明专利22件;二是鼓励企业建立人才保障机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人才升、降、去、留的政策措施,建立薪酬、培养人才的办法,创造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
到2020年,力争全州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70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以上。
四、借助平台、力促企业复产达产,稳定工业品出口增长
今年以来,我州积极抢抓国内扩大内需机遇,组织企业抓紧生产,大部分工业企业均保持正常生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稳定,同时我州利用综合保税区平台优势,积极组织企业生产外销产品。以晴、宝创、迪信等企业今年均接获国外订单,目前正有序组织生产以便按期交付产品。下一步,我委将主动对接国内外客商,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确保工业品出口稳定增长。
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一)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我委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州通过省工信委认定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项目(产品)共40个项目(35户企业),其中:有色金属行业11个,建材行业7个,森工行业2个,余热余压发电(含蔗渣发电)机组9个项目,SO2、 CO2等尾气回收利用项目5个,其他认定项目6个。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达112.64万吨,废水1268.37万吨,利用余热余压等工业废气182.82亿M3,综合利用企业缴纳税收24404.66万元,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退税9395.5万元。
(二)强化政策导向、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我委围绕“生态立州”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工业发展“五化一优一提高”的总体要求,努力加快循环经济的建设步伐,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导向,鼓励涉及资源再生和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形成了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的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远市被列为全省三个循环经济试点市县之一,个旧市创建成工信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州循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六、加大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对企业扶持力度
为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州”战略,州政府在出台了《红河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红河州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今年有制定下发了《红河州新型工业强州行动计划》,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优两大特色产业、完善补链配套产业四个方向下功夫,不断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资金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各类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州财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确保预算安排资金到位。建立了统筹安排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的综合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和盘活现有产业扶持资金。采取增信和贴息等措施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我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
感谢你对我州工业经济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