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 索引号: 20240913-210842-630
- 发布机构: zgyhxxhwyh
- 文号: 红工信函〔2018〕25号
- 发布日期: 2018-09-2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6号建议的答复
罗德懋等4名代表:
你们在红河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的建议》(第241号)交由我们研究办理。我委对此项建议的办理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明确了承办科室,制定了工作方案。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的兴衰决定着工业经济的兴衰,影响着全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大战役”的部署要求,把工业园区作为打好工业攻坚战的“主战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依托各地的优势资源,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支持,以企业集中、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特色化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打造企业集中度高、产业关联度高、产业规模大、带动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聚集区,全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发展环境条件明显改善,招商引资取得较大突破,经济实力大幅提高,这与各级人大代表对红河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你们提出的建立州、县市和“三区”协调联系机制、创新项目合作方式、实施校企合作机制等建议。我们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立州、县市和“三区”协调联系机制的办理情况
目前,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个旧、开远、蒙自3市政府建立了协调联系机制,相互加强规划衔接、谋划布局,明确市区融合发展功能定位,做到规划先行、布局统一,避免重复建设、产城矛盾、功能布局互相冲突,完善编制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的重点产业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多规合一”,进一步在产业发展功能、布局上实现高度契合、共建共享、有机衔接,推进市区融合一体化发展。如:个旧市提出“双城联动”城市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个旧老城、建设大屯新城,促进三产融合、双城联动,大屯新区控规编制已完成。大屯新区立足创新创业主题,重在产城融合,聚集高端产业,以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为“市区融合”提供承载能力和基础支撑。在对“两区”企业的服务,建立了协调议事机制,共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按照“每个产业都有明确的园区布局、有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撑”的要求,蒙自经开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为发展重点,与蒙自、个旧市政府联合招商,扩大延伸产业链,努力形成市区产业项目与蒙自经开区产业项目融合发展的态势,构筑与市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延伸以晴集团电子产业园、云南惠科(电子信息)产业园、产业链条。个旧市围绕红河综保区区内区外产业配套、进出口加工、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集中全力招商,成功引进东盟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红河绿地环保产业园、惠科电子建设等项目入住个旧。
二、强化职能部门牵头作用,积极深入调研,围绕有色金属深加工、资源回收利用、新兴产业等方面,包装一批关联度大、聚集度高、科技创新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支持企业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积极创新项目合作方式的办理情况
为加快推进全州工业转型升级,我们大力推进“红河制造2025”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现代化,着力在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我州有色资源加工基础,我们先后引进了惠科、铂骏、马腾等企业,在铜、铝、铅深加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全力支持鑫联环保、华鼎实业、泸西拓铂等企业利用或引进先进技术,在固废资源综合回收方面做大做强;为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以晴、惠科、和弘、润盛、生物谷、惠远等企业到我州投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加工、轻纺服装等成为我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主动协调,助推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加强交流合作,促成云锡、瑞捷电工等企业与惠科集团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积极解决以晴、惠科、和弘、润盛等企业包装、印刷、五金等配套生产本地化问题,目前正积极推进振兴、云锡、润鑫等企业与铂骏集团在汽车零部件生产等方面达成合作。此外,我州积极探索支持工业发展的各种投资模式,争取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工业领域。已成立工业产业发展基金,将有效借助各类优质融资平台,吸纳各种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切实解决企业(项目)融资难问题。我们将继续发挥国有投资公司优势,通过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参与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通过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们将力争建立多重支持、良性互补、重点突出的红河工业投资和项目合作机制,助推红河工业转型升级。
三、推广校企合作机制的办理情况
我州与浙江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红河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为红河州提供科学研究、管理咨询、发展规划和市场调研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相关服务,其专家资源也纳入我州服务企业专家数据库,积极协助红河州企业做好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全州职业教育的优势,建立与企业联动机制,及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好定向培训和供需对接服务。如: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在红河综保区以晴公司开办了分校,招收8个教学班学生约400人进行教学。州内技工学校也在不断调整课程专业,努力为和弘科技、惠铜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
四、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办理情况
州政府出台了《红河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企业家队伍建设暂行办法》,从完善培养机制、支持引才聚才、建立联系服务机制、扶持创新创业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人才系列文件的制定实施,为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项目联合开发等手段引进国内外人才到红河州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给予了政策支持。今年,根据红河州“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我委积极对接科研机构和高校,柔性引进“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深加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信息化(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专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3人,3名专家在云南省相关领域内属于领军人才,其中一人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特种合金粉末先进制备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贵金属合金系的相结构与性能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2件获授权发明专利22件。
五、执行州级领导挂钩工业企业制度的办理情况
州政府出台了《2018年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3条措施的实施意见》《促进民营经济10条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州级领导挂钩帮扶100户工业企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现场督导检查,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支持企业加快释放产能。结合红河州工业发展实际,今年重新明确州、县市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民营企业765户。按照坚持问题导向,因企制宜、精准服务的原则,推动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培育企业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构建风清气正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六、制定资金奖励、税收减免政策促进产业转型的办理情况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红河州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州”战略,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我州烟草、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等五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加工、消费品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州政府出台了《红河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红河州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红河州新型工业强州行动计划》等文件,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优两大特色产业、完善补链配套产业四个方面下功夫,不断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资金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各类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州财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确保预算安排资金到位。建立了统筹安排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的综合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和盘活现有产业扶持资金。采取增信和贴息等措施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我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
感谢你们对红河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