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红河州人社部门以沪滇劳务协作为载体,以精准对接、稳定就业为抓手,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完善针对性服务措施,从岗位宣传对接、服务管理保障、就业技能提升、强化资金使用等环节细化举措、落实责任,切实为群众提供跟踪服务和帮扶,有效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全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6.9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8.79万人;省外转移就业29.53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13.18万人。
在“送”字上优服务,深入基层宣传岗位。邀请上海企业到红河州参加“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以及“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等现场招聘活动,全力促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发达地区就业。主动与用工企业加强信息对接,多方搜集筛选优质就业岗位,采取现场宣传和“线上”推介两种方式,通过组织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开展沪滇专项招聘61场次,提供5.88万个就业岗位,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7000余人次。
在“通”字上抓落实,保障在沪稳定就业。3月2日至7日,由州人社局主要领导带队,组织沪滇劳务协作帮扶县人社局长参加赴上海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沪滇合作,还看望慰问了在沪务工员工。同时,两地人社部门通过电话、qq群、微信群等途径,向红河州脱贫劳动力广泛宣传上海的企业岗位、两地劳务协作政策,健全跟踪回访和服务保障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在沪务工人员情况实时互通,让在沪就业人员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吃下了“定心丸”。
在“训”字上做文章,注重就业技能提升。按照“企业需求+培训计划+人员组织+外出就业”的闭环模式,对全州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需求摸底调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意愿。科学合理设置培训科目及课程,开展技能培训进企业、进车间、进乡镇、进村组的“四进”活动,促进农民工向技能工转型。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办学资质、师资力量的督查力度,从源头上提升培训质量。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401人次。
在“严”字上把好关,强化资金监管使用。2025年省级下达红河州沪滇劳务协作资金共2000万元,已由州级财政将资金分解下达到州内7个沪滇劳务协作帮扶县。各县市紧紧围绕促进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将沪滇劳务协作项目资金投入到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对象稳定就业、乡村公益性岗位、异地转移就业一次性生活补贴等项目中,通过“一有就报”“现场督导”等方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实施透明式资金监管,制定沪滇劳务协作项目实施细则,明确资金用途、申报程序、确保专款专用。对照政策口径,认真审核每笔资金的支出,严审把控,做到项目清、资金明,切实发挥资金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