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祖国西南边陲的红河大地,山清水秀,福地洞天。每逢金秋时节,到处果实累累,一派喜人景象。60年来,科技为这片肥沃的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科技机构设置 夯实了科技发展基础
红河州建州第二年的8月,成立红河州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红河州科委)。1960年9月,红河州科委移交红河州文教科代管。1961年,红河州科委由红河州地委宣传部归口管理,1年后撤销。1976年10月,红河州科委恢复设立。1983年,红河州科委内设办公室、科技管理科2个科室,行政编制10人。1991年4月,红河州科委增设科技市场管理科,增加事业编制2名。1993年9月,红河州科委与红河州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红河州科协)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科室编制、人员不变。1995年2月,红河州科委与红河州科协分设,红河州科委内设办公室、科技管理科、技术市场管理科3个科室,机关编制12人。2001年2月,红河州科委改名为红河州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红河州科技局),并加挂红河州知识产权局牌子,内设办公室、科技发展计划科、科技业务科、知识产权科4个科室,机关行政编制8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2003年11月,红河州科技局随红河州人民政府回迁蒙自。2011年3月,红河州科技局机关行政编制增至15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正科级领导职数5名、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内设办公室、农村科技管理科、工业和社会科技管理科、知识产权科、科技园区管理科5个科室。2015年6月,红河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红河州科技管理服务中心为红河州科技局下属单位,编制3人。2015年10月,红河州科技局增设社会事业科技和综合管理科,增加正科级领导职数1名。2017年3月,红河州科技管理服务中心增加编制1 名,同时加挂红河上海科技中心牌子。
现代科技从无到有 支撑发展成效明显
建州初期,红河州除以锡、铜为主的冶金工业生产部分环节达到当时先进水平外,其它方面基本没有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工作。以农业为例,州中北部部分坝区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南部和中北部山区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农、林、牧、渔业生产中没有现代技术的运用,没有一个人工育成的品种。1957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375.5万亩,总产49.6万吨,平均亩产仅132公斤。
自1964年起,红河州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杂交稻、杂交玉米等开始引种实验,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在大部分地区和主要作物上普及,集体农机具大幅增加,粮食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78年,全州粮食总产创历史记录,达86.9万吨,单产190公斤,分别比1957年增长75.2%和58公斤。
1984年到2000年,是我州农业科技真正显示出“第一生产力”威力的辉煌时期。以追求高产为目标,以杂交稻、杂交玉米、地膜覆盖和冬季农业开发等一批重大技术为支撑,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机构,加快畜牧业和以烤烟、甘蔗、油料、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和林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并聚集政府财力,加强基础建设和产业培植,从而促进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0年与1983年相比,全州粮食总产由74.87万吨增加到126万吨,财政收入由1.23亿元增加到30.68亿元。
进入新世纪,红河州同全国一样,总体发展水平已经由长期的“短缺型”经济转变为总量自给有余,结构性、阶段性相对过剩的新阶段,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已经由千方百计促进产量的提高转变为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全州已种植优质稻40万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蓬勃发展,昔日刀耕火种的各族人民正在运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装点着红河两岸的河山。
“十一五”期间,全州科技工作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红河新发展的决定》、《关于认真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推动红河新发展的意见》、《红河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了若干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起了州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2010年全州科技支出预算安排达5497万元。五年全州共实施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128项,获补助资金1.03亿元(省级占95%),实施州级科技项目152项,补助资金2500万元。
“十二五”以来,全州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建设各类创新载体,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为全州创新驱动发展、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关于加速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期间,全州科技研发与试验经费达到27亿元,全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5.06亿元,州本级财政科技支出累计1.1亿元。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60项,获补助资金1.65亿元。
科技人才队伍壮大 科技创新收到实效
近几年来,为加快科技人才工作建设,州委、州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南部六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建设开发开放“人才特区”、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州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红河英才”培养及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首席技师培养、教学名师、拔尖乡土人才等人才引进、流动、激励、保障的“8+5”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各类人才在培养期内的工作经费支持、生活补助、政策优惠等,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引进人才和放活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意识,推动科技进步将起到积极作用,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出台了《红河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将科技进步奖的奖金等级分别提高到10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州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科技进步奖励资金100万元,专项用于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表彰。先后召开了三届科学技术大会,表彰了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红河十佳科技创新人才、农民科技推广能手等520余名科技优秀人才。
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类科研载体、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等289个(家)。全州共获国家星火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励项目383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284项、四等奖12项。获云南省星火奖4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4项。获云南省小发明奖2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6项。评选红河州科技进步奖励项目171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3项、二等奖372项、三等奖1149项、四等奖75项。评选红河州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3项。
创业创新环境优化 创新活力日趋活跃
自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红河州高度重视“双创”工作。州人民政府在批准成立红河州科技管理服务中心的同时,于2016年3月以办公室文件印发了《关于加速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红政办发〔2016〕34号)、《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红政办发〔2016〕35号)。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在红河州掀起了“大从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文件》明确了红河州大从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州投入运营5家省级众创空间、25家州级众创空间,孵化培育250户以上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16年到2018年,全州投入运行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州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总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文件》确定了红河州大从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重点。比如众创空间建设方面,提升面向众创的资源共享和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导师队伍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增值性服务能力;鼓励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将孵化器营运向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转变等。《文件》明确了红河州大从创业万众创新补助政策。凡是通过州级认定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州级财政一次性补助20万元,补助方式采取报账方式执行。
根据国家、省、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文件精神,红河州认真做好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等“双创”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申报、认定和管理工作。通过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强化指导,全州涌现了一批新型的“双创”服务支撑平台。这些平台各具特色,产生了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红河州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 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个、省级星创天地5个、州级众创空间10个、州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共有孵化建筑面积11560平方米;共孵化企业168家、创业团队23个。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科技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自2002年全州机构改革后,红河州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在多年的知识产权工作中,始终牢固树立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资源,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智力支持和基础保障的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通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不懈努力,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全州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申报专利的数量逐年增加,截止2017年8月,全州共申请专利5227件,专利授权335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