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最基层组织,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中处在最前沿。红河州民政部门作为承担创建工作“进社区”部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融入创建工作,使全州城乡社区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精心组织,创建活动全覆盖
州民政局把创建工作作为服务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科学谋划,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社区建设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以及各县市民政局局长为成员的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专设办公室,调整安排3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创建活动组织协调工作中。制定《红河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把创建活动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使创建活动成为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维护社会稳定和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把创建工作列入民政重点工作进行定期督促检查,指导各创建点查缺补漏,细化服务事项。逐步扩大创建工作面,2019年把全州180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纳入创建工作中,其中州级示范社区55个、县市级示范社区125个。
多措并举,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州民政局采取理论中心组学习、视频会议、专题会议等以会代训的方式,及时组织州、县市民政干部学习《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民族区域自治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创建工作的政策、方法及重要意义进行宣传学习。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社区活动场所等进行宣传动员,在社区形成人人珍惜民族团结,个个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形成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如开远市充分利用展示橱窗、社区网站、文化馆站、文化广场等阵地,定期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的宣传,打造社区民族文化长廊,制作室内外宣传展板,社区居民创建活动知晓率达到100%;个旧市和平社区依托“3+1” (窗口式宣传、入户式宣传、活动式宣传、树典型宣传)宣传载体,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社区远程教育站点,入户宣传“三千万”活动(即“走进千楼万院、敲开千门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等,打造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同步的民族团结宣传大载体。
夯实基础,强化服务管理工作
为做到精准服务,各县市在社区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台账,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对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给予帮扶。如蒙自市15个社区设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窗口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咨询服务处,青云社区成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个人、小组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咨询、交流等,为辖区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所需日常事务服务工作,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主人翁。个旧市和平社区加强双向志愿服务,开展社区各民族团结活动,形成社区为少数民族对象服务,少数民族对象为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良性循环,开辟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在社区办公院内设立民族工艺角,为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妇女在闲暇之余交流手工技艺提供场所,增强了各族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蒙自市青云社区与红河学院合作引进“燕子筑巢”项目,对10至13岁家庭困难的流动少数民族孩子,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课题研究。
创新方式,创建工作各具特色
各社区积极探索,多形式开展创建工作。
蒙自市光明社区实施“一家亲”工程,以“党员联户、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心、网格联动”为主题,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凝聚各民族力量形成合力;实施“百事通”工程,积极充电弥补民族知识的欠缺,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以提高与少数民族居民的沟通能力和对少数民族居民的服务能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起了社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共享活动室”;实施“网格化”工程,将辖区内社区划分了9个单元网格,有效整合了社区现有资源。
个旧市宝华社区结合辖区内少数民族居民多的实际,设立少数民族之家(多功能活动室)、宣传长廊,建立 “民族团结和谐楼院”责任区,签订《民族团结和谐楼院责任书》,建立少数民族网格化管理制度和巡查工作制度,实现了社区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屏边县在创建工作中以点串线,点面结合来带动整体创建,结合城市风貌建设和地区民族特色,从外围建筑民族风格到室内民族元素展示,开展民族歌舞文艺演出等方式,充分发挥优秀地方民族文化作用,拉近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使民族团结教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