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南部重点在保护、北部重点在修复”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生态公益与经济林果相结合、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面山绿化为抓手,以县市为主体,大力推进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工作。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0.1亿元,完成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和提质增效48.1万亩,路域环境绿化美化成效明显,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各县市打造了很多特色和亮点,创造了很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因地制宜 结合特色搞绿化
蒙自市以“滇南中心城市”为核心,紧紧围绕“一环、三线、七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启动实施《蒙自市滇南中心城市面山通道绿化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对锁蒙、鸡羊、新鸡、蒙文砚高速公路两侧面山逐年分区、分片开展工程造林、提质改造、抚育管理和美化亮化工作,着力提升滇南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针对西北部面山石漠化程度高、立地条件较差的实际,依托融资平台融资贷款以及项目整合筹集资金2.4亿元,集中力量推进面山生态修复治理,高标准实施通道面山绿化3.4万亩;针对东南部面山立地条件相对较好、适宜产业发展的区域,引导企业和群众投资9000万元,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种植石榴、枇杷、花椒等经济林果1.3万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拓宽渠道 多方参与搞绿化
个旧市紧密结合传统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改变投资方向的有利契机,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建设项目为抓手,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投、相关单位筹、政策资金扶、市场机制引等形式,多方筹措经费,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培育“绿色资本”。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先后实施了阴山西侧、阳山东侧城市面山和红河大道、个屯一级、鸡个一级、新鸡高速等通道面山修复治理1.4万亩,全市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受益、企业得利的效果不断显现,有力地助推了锡都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模式 突出成效搞绿化
开远市采取政府组团服务、出台扶持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创新运作模式,快速推进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建设,带动林业产业转型发展。针对辖区内石漠化程度严重、生态十分脆弱的区域,引进红河山水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开远乐白道阿枢寨石漠化治理项目,为重度石漠化区域治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一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引入有实力、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办项目,实现了社会资本投资石漠化治理零的突破,很大程度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二是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除企业自筹资金外,积极协调政策性贷款用于项目建设;向上争取石漠化治理项目资金,配套建设水利设施,解决用水难题。三是科学确定造林模式。对于几乎没有土壤的极重度石漠化区域,采取坡改梯并客土种植的模式;对于石漠化相对较轻的区域,采取原地打塘种植的模式,降低建设成本;同时,采取覆盖地膜的方式,提高树木成活率。四是合理选择造林树种,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湿地松、香樟、蓝花楹等树种,营造观叶、观花相结合的常绿生态景观。该治理项目总面积10000亩,目前完成种植面积4100亩,投入资金约6000万元,客土量达50余万立方,共植树48万株,治理成效十分明显。
整合资源 多管齐下搞绿化
弥勒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方式,出实招、求实效。一是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工程项目造林,对于群众自行栽种的通道面山绿化项目按600元/亩予以补助。二是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2016-2018年整合项目资金6259.2万元,有效缓解市级财政压力。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3亿元,采用EPC模式开展石蒙高速弥勒段通道东西面山生态修复和“五采区”治理。四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扶持红河州红果公司在通道面山投资建设万亩石榴庄园。红果公司将流转收储的土地通过专业整理、标准化种植,产业规模初步成型后承包给农户经营管理,既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又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公司与农户互利共赢,同时使通道面山绿起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助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