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结合国家、省级政策导向,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资金,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探索“哈尼梯田建管模式”“农业开发修复模式”“融资高标准石漠化治理模式”等三大生态修复方法路径,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效显著。
一、建管结合,构建山上是林子、山中有村子、山下有梯田的哈尼梯田模式
为有效保护森林,构建“绿色水库”,使哈尼梯田永葆“青春”,永续利用,造福哈尼族群众,其间不乏“建”与“管”。
(一)做实“建”字文章
一是推进生态修复抓管护。依托退耕还林等林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实施生态修复。自2002年以来,在哈尼梯田核心区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人工造林9829.3公顷。二是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抓管护。在哈尼梯田核心区周边村寨建设沼气池9959口,节柴改灶17196眼,推广太阳能热水器6000台,最大限度降低周边群众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抓管护。对哈尼梯田范围内2619.6公顷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保障林权所有者在做好森林管护的同时获得相应补偿。自2004年开始实施补偿至今,资金拨付累计达4500万元。同时,根据天然林保护相关政策,将核心区2269.3公顷天然商品林纳入停止商业性采伐范围,按照规定实施补偿,自2016年开始实施至今,资金拨付累计达260万元。
(二)下足“管”字功夫
一是建立机构抓管护。在哈尼梯田核心区设立3个乡镇林业站、4个国营林区、2个保护站点、3支专业扑火队及各类护林员,为保护梯田核心区森林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机构、人员保障。二是落实目标责任抓管护。把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纳入元阳县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层层签订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到站点、到林班、到人员,科学规范管理。三是健全制度抓管护。通过出台《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森林资源管护人员管理办法》《梯田核心区新造林地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通过“建”“管”结合推进哈尼梯田区域保护,构建了哈尼梯田天然“绿色水库”,不仅保障了全县19万亩哈尼梯田的灌溉和近46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还有效遏制了滑坡、泥石流、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了哈尼梯田区山上是林子、山中有村子、山下有梯田的哈尼梯田模式。
二、整合土地资源,打造农业开发与生态修复双赢模式
红河州大部分地区地处红河、南盘江等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红河州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打造红河沿岸干热河谷经济带。通过土地流转,实施招商引资,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先后引进库博、牛多乐、鼎元、同心、顺和等公司,在红河谷片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发展热区水果15.7万亩,其中,连片1000亩以上热区水果种植大户和企业31家,连片规模达5.6万亩。建成了集中连片牛多乐万亩沃柑示范基地,新石缸4000亩芒果示范基地,底玛坝3500亩芒果种植基地,大水塘万亩高原特色林果种植基地。
(一)鼓励农户变股东
在牛多乐片区探索推进“农户变股东”模式,通过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组建柑橘种植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实施退耕还林的方式,红河县牛多乐庄园有限公司以30年为期限,按每年每亩1000元的流转价格向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土地,合作社以前4年土地租金的一半入股,公司在前4年每年每亩支付合作社地租500元,剩余500元租金当作合作社股金入股,第5年开始,除每年每亩支付1000元租金外,按利润的15%向合作社分红(分红基数为每亩不低于1000元)。这样,就让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每年既可以得到土地出租的收入,又可以得到作为股东的分红。目前,牛多乐片区四家公司已投入资金17000万元,建成万亩沃柑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246户1000余名群众集中土地共同发展林果产业。
(二)鼓励农民变工人
在大羊街乡大水塘片区,引进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流转返租”模式,积极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生产管理。即公司直接流转承包农民低产的坡耕地,通过改造整理、完善运输和灌溉等配套设施、种植林果后,再以50亩为单位,返租给当地村民管护。前3年林果管护期间,由公司统一安排技术指导,提供管护的所有物资,由农户按照每年4.5万元/50亩负责日常管护;第4年果树开始挂果后,农户根据返租面积及挂果情况交付公司一定数量的果实,剩余果实则为农户所有,产品全部由公司统一保底收购。通过流转返租,使原先各自为战的农户变成组织结构有龙头、市场对接有依托、技术销路有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身份上由普通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收入上由财产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产业结构上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有依靠、有体系、有组织的命运共同体。目前,库博公司已累计投资2.7亿元,建设了生态涵养休闲园区及芒果、柠檬、冰糖橙等种植园区和林下养殖园区。公司“流转返租”的土地达4.1万亩,支付土地流转金1149万元。吸纳种植管理户48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5户,用工1321人。
山在变,水在变,红河谷昔日的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在红河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治理中走出了一条农业开发与生态修复的双赢模式。
三、政府积极引导,构建融资贷款高标准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修复模式
红河州属滇南喀斯特高原地貌区,岩溶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5%。由于石漠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剧增,严重危及流域水利工程设施各项效能的正常发挥,推进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刻不容缓。对此,红河州牢牢把握国家出台的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机遇,政府积极引导,通过贷款融资、PPP工程建设等实施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木材战略储备等一系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加速推进红河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一)落地一批,见效一批
按照“先落地一批、见效一批、做出样板、打造示范”的思路,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泸西县重点在城市和通道面山区域高标准布局绿化美化工程,已通过农发行融资14.28亿元,实施精准提升工程17万亩。开远市科学确定造林模式。对于通道面山重度石漠化区域,采取坡改梯并客土种植、覆盖地膜的方式,合理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湿地松、香樟、蓝花楹等树种,营造观叶、观花相结合的常绿生态景观,提高树木成活率和绿化成效,有效实施治理4.9万亩。蒙自市采取工程造林方式集中力量推进面山生态修复治理7.6万亩,精准实施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不断提升重点地区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个旧市在阳山东侧、阴山东侧、阴山西侧实施造林绿化4.8万亩;投资6024万元,完成鸡蒙一级高速通道(红河大道个旧段)绿化12.8公里,折合面积343亩。
(二)高标准谋划,持续推进治理
蒙自市“点、线、面”结合,按照“一环、四线、七点、七示范”的规划布局,按照“一环、三线、七点、三示范”的规划布局,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为牵引,继续实施好城市面山和通道绿化项目,年内将再新增绿化2.4万亩,以打造“林果乡村·生态家园”为目标,打造一批千亩林果基地,实现“栽成林、结出果、建成景、优生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发展。开远市将以修复城市西部面山为重点,采用PPP模式运营,在开远市白土墙国有林场范围内实施开远市西部面山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5万亩。北部七县市融资修复治理项目均在持续推进。
红河人秉承“只要功夫做到家,不信青山换不回”的信念,锁定绿色生态靓州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全州森林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呈现“两增一降”的状态,即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逐年增长,林木消耗量逐年下降。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7.27%增长了5.81个百分点,到2019年末达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