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全州有农村低保对象9.62万户16.31万人,有农村特困人员7234户7437人。为有效保证这些困难群众如期脱贫,全州各级民政部门通过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真情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派出扶贫工作队深入脱贫一线帮扶等多种方式,在决胜脱贫攻坚中注入民政力量,为全州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天。
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完善低保兜底。全州建立和完善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兜底救助体系,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发挥民政职能,全力助推脱贫攻坚。自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连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2020年城市低保标准和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640元/人·月和387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4500元/人·年和250元/人·月。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低范围,实施兜底保障,2019年底16.64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4.16亿元。许多困难群众由于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身心得以休养生息,从而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兜底。五保对象和孤儿是脱贫攻坚的“短板”。民政部门按照社会救助政策,将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整合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别是把其中的孤儿当作最特殊最困难的群体进行救助、供养和关爱,并连年提高救助供养标准,2019年供养标准提高到832元/月,并对特困人员中的重残人员分别按类别和供养方式发放50元至835元的照料补贴,全年共发放0.78亿元,使全州8353名特困人员实现了“政策性兜底”。
强化临时救助兜底。临时救助是民政部门针对因灾、因学、因重特大疾病等意外事故造成的突发性、临时性困难的群众所进行的紧急救助措施,对缓解群众突发性、暂时性困难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仅2019年全州就救助10.79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1.07亿元。
真情帮扶困难群众
绿春县大兴镇东德、阿迪、大寨3个村(居)民委员会是州民政局的“挂包帮”联系点。在这里,蓝天白云映衬着壮美的哈尼梯田,可这里却是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美”和“穷”两个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州民政局的领导和干部职工没有被困难吓住,他们迎难而上,真情投入对困难对象的帮扶中。
完善定点扶贫工作措施。局领导把帮扶工作作为近几年的重点工作、政治任务来抓,局班子成员多次深入一线调研,与乡、村干部共同研究,与困难户座谈,在此基础上编制《红河州民政局精准扶贫绿春县大兴镇大寨、东德、阿迪村委会2016—2020年脱贫发展规划》等帮扶规划,细化了帮扶措施,绘制了包村图、包户图和脱贫路线图;每年年初制定定点扶贫工作计划,调整充实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定点扶贫领导小组工作运转不受机构改革和人事变动影响;实行领导划片挂包制,4名局领导分别挂包大寨、阿迪、东德3个村(居)委会的4个片区,实行工作分解到项、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不断压实定点扶贫工作责任。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选准项目、选对项目,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事半功倍,如期达到帮扶目的。州民政局领导经过认真调研后,确定了种植和加工大球盖菇、发展板蓝根、黄连鸡、高原梨等产业作为东德、阿迪两个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先后帮扶90万元资金,并协调上海对口帮扶资金,仅大球盖菇就发展到120亩;为提高村民科技知识,投入35.2万元,对帮扶村民进行种养技术培训1053人次;为改变村民卫生习惯,提升村民卫生素质,州民政局在村里建起了卫生公厕 、垃圾池、蓄水池等;为促进村民身心健康,州民政局投资125万元,帮助大寨、上德们、茸东等村分别建了活动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服务站)、球场等设施;为使村里进一步亮化、美化,帮助阿迪和东德村委会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改变了以前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日子;为激励村民关心爱护公共设施,助推公益事业,投入资金帮助村里建立“动力小站”;为解决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经费困难,分别对3个村委会补助了工作经费。仅2015年至2019年,就投入资金721.87万元,共实施了群众迫切需要的11个方面29个帮扶项目,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这些项目和资金都是州民政局各位领导和各有关科室通过多方协调争取得来的。
认真落实干部帮扶责任。为统一全局干部职工作的思想,提振精神全力投入帮扶工作,制定了《红河州民政局挂联干部走访工作要点》等,多次召开帮扶工作会议,开展干部职工实战能力提升培训和测试等。每年多次由局领导带队,分别到挂联点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全局47名挂联干部组建3个定点扶贫战斗小分队,深入开展“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各位干部职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资金、物资、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帮扶,帮助所挂联的236户贫困户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人居环境卫生等问题1000余条,给予慰问物资、资金共计2万余元。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州民政局利用自己管理社会组织的有利条件,协调有帮扶能力的社会组织,对挂钩村的贫困户、小学校等进行资金帮助、物资捐助或实用技术培训。
选优配强驻村干部
“要把最强的干部派到驻村第一线。”这是局领导作出的承诺。机构改革后的2019年,州民政局随着优抚、安置、灾害救助、老龄、医疗救助等业务划转其他部门后,只剩下29个编制。可就是在这么少的编制下,却克服各种困难,派出5名骨干作为驻村队员,其中,1名副局长、1名实职科长、2名实职副科长,分别担任2个乡的总队长(兼乡党委副书记)和3个挂钩村的队长、队员。这些队员分别克服家里老人多病需要照料、小孩上学需要照看、妻子经常出差需要顾家等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且因路远、工作丢不开等原因,周末也回不了家。他们在各自的扶贫岗位上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