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我州根据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群体特征,有区别、有针对地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一是依托劳务基地往外输。紧紧围绕州内、州外两大市场需求,多渠道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道,加强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劳务合作基地的联系,建立有地区辐射面的劳务基地。目前,我州已与江苏昆山、无锡,广东深圳、博罗等地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并建立务工人员服务工作站,通过工作站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等措施,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是依托产业发展就地转移。围绕当地旅游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参与农业合作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建水县狗街村委会,通过蓝梅种植、中华鲟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
三是依托劳务能人往外带。采取“亲帮亲”、“友帮友”的方式,加强与在外务工能人的沟通联系,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劳务输出带头人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目前全州已发展劳务经纪人500余人。
四是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往外派。加强与人力资源劳务公司的合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利用其分布广、信息量大、贴近农村、服务灵活等优势,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依托红河州尼农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今年以来元阳县有序输出3425人,全县在外务工人员保持在8万人以上,实现劳务工资性收入19亿元以上。
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州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88.67万人次,其中乡镇产业间转移26.4万人次,县内城乡间转移26.46万人次,省内县外区域间转移23.17万人次,省际间转移12.54万人次,国际间转移984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4.76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万人次),省外转移2.9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