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 索引号: 20240913-205359-673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4-06-12
- 时效性: 有效
团山民间传统武术
1988年3月团山武术队代表红河州到昆明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武术比赛
团山民间传统武术,最早起源于个旧当地彝族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各种动作,到了清朝末年由于锡业的发展,双刀李、刘金波、王树章、陈奇春、田官成、吴兴龙等不同流派的武师进入个旧,在民间以招徒授艺的方式,为个旧武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团山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团山民间传统武术分单人表演,双人对练等,动作特点是套路短小简捷、动作朴实精悍、节奏明快,并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实用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形成了具有彝族特点的拳打、脚踢、摔抱等实战技术,彝族把它称之为“决打”,套路有:把套路招数拆散为散势,这个过程叫作“拆手”,他们还将已学过的动作反复进行攻防练习,二人如一递一接,故称之为“递手”,又称之为“喂手”。团山民间传统武术还有一种纯属表演的器械演练,使用的武术器械主要是日常劳动的锄头、耙、扁担、钩镰及彝族大刀、枪、花 棒(对练)、彝族棍(齐眉棍)、彝族三尖叉 、链甲(双节棍)、流星等。
彝族火把节开展武术表演活动
团山彝族武术传人(普占兴、李永兴)对练
彝族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王树荣带领徒弟在农家天井练习
个旧市于1996年荣获“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团山民间传统武术多次代表个旧市参加国家、省、州举办的各类武术竞技活动并获奖,为促进个旧市中华武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团山民间传统武术既可强身健体,又能自娱自乐、自我防范,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增强民族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13年11月,团山民间传统武术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彝族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王树荣带领徒弟在田间地头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