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 索引号: 20240913-205355-469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6-13
- 时效性: 有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尼族传统舞蹈《同尼尼》
“同尼尼”是汉语的译语,“同”指牛皮鼓,“尼尼”指扭动身体及冷抖动之意,是哈尼族古老的民族民间原生态传统舞蹈。流行于绿春、红河、元阳、江城、墨江、等县,以及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四国哈尼族聚居村寨,属祭祀性舞蹈,多在祭祀、守灵、送葬时进行,有单人、双人和群舞,有转肩、扭摆、鸟型、猴型、铓、鼓、锣伴奏,双人舞多由男性边击鼓边跳,群舞围成两个圆圈(男里圈女外圈)面向大鼓起舞。
在跳“同尼尼”的基础上跳手巾舞、筷子舞、棍舞、敬酒舞等。男性舞姿动作幅度大、粗犷有力,女性文雅含蓄,富内在美。哈尼族不同支系有不同的称呼,有称《同尼尼》、《嘎尼尼》、《俄尼尼》等,跳法大同小异,特色各不相同,一是模拟动物神态舞,二是表现生产、生活、欢乐情绪的舞,三是只限在婚丧、祭祀上跳的舞。舞者动作以一脚前伸,屈膝,舞动时随着鼓点节奏提起而弹动,另一脚半蹲、膝稍起伏,双手上下交替,从胸前斜插下至腰旁,手臂从侧上抬时拳心向上,环至胸前、上身随手动作拧动臀部左右摆动。体现上稳下活,拧身摆臀,以手、肩、腰、臀、腿的动作构成独特的韵味。展现了古朴的原始风貌。是传统的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舞不受时间、地点和舞者人的限制,在传统节假日规模最为盛大,是哈尼族最喜爱的舞蹈,表达民族团结和欢乐的情绪,《同尼尼》舞已成为逢年过节主要活动内容,展示哈尼山寨节日的气氛和哈尼人的思想感情,是源于生产生活,反映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是对外沟通联系,群众娱乐、健身活动内容,起到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同尼尼”舞已进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中,但是,保护传承措施不够健全,受外来文化影响,全面传承面临危机。《同尼尼》于201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