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 索引号: 20240913-205354-821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3-30
- 时效性: 有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茨
哈尼族《阿茨》流传于绿春县哈尼族聚居的村寨,《阿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哈尼族生活的“百科全书”,歌词来源于生活实践,自由灵活,富有哈尼族生活气息;歌节讲究对偶、押韵、韵律等,章节复呇。歌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演唱有主唱、伴唱、对唱、多声部演唱等方式。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为主体,其它的《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与哈尼族其它民歌相比较,阿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阿茨》包括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梯田、山林、箐沟和村寨旁为演唱哈尼族《阿茨》的场所。三弦、小二胡、巴乌、树叶为伴奏乐器。
《阿茨》的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它以歌传情,以优美、轻柔的曲调,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相互爱恋、山盟海誓的感情。也有男青年或女青年数人相聚一起演唱,借歌抒发内心郁闷之情。演唱时,由一人主唱,先唱出一个专用衬词引句,当引句进行到一定高潮时,众人加入伴唱,形成一个自由的多声部,尔后主唱者进入正题歌词,待歌曲要告一段落时,众人又加入伴唱,又自然合成一个悦耳的多声部,显得优美、愉悦。《阿茨》依唱词的旋律常以民间乐器单独演奏,以音代词,托乐言志。《阿茨》因演唱场合和情感表达需要的不同,有音调高低、音量大小、曲调不同的差异。《阿茨》对音乐史、音乐形态学、音乐语音学、音乐民俗学等音乐理论提高了新的思辨材料和佐证,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已引起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阿茨》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阿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7年,哈尼族民歌《阿茨》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