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Pv6访问本网站!
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 索引号: 20240913-205353-946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01-10
  • 时效性: 有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跳鼓舞》

  牛孔彝族《跳鼓舞》流传于绿春县彝族聚居村寨,是彝族在传统节日“祭寨神”至栽完秧期间各种节庆活动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跳鼓舞》历史悠久,属于生产性和欢庆性的舞蹈。当地彝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表现彝族人民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跳鼓舞》彝语为“折簸比”,直译为“跳鼓”。起源于清雍正年(1729年)是当地彝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它有着极高的历史、民俗、艺术价值,从历史价值来看,包含着彝族远古文化的内涵,记录着彝族社会生产发展演变的轨迹;就民俗价值而言,沿袭至今的跳鼓舞活动,寄托着彝族人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村寨平安的心理;从艺术价值来说彝族表演鼓舞,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舞步古朴典雅,展现彝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跳鼓舞》有开场鼓、制鼓、腌酸菜、春耕、撒秧、栽秧、薅秧等36套,目前能完整跳的仅有16套。有平击鼓、击鼓边、绕臂击鼓、绕花棒相击,脚动作有崴崴步、颠跳步等。除绕臂和换位外,动作幅度不大,难度却很大。

  近年来,彝族《跳鼓舞》影响力越来越大,曾在国产电影《兰陵王》中上影,被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节目和走遍云南电视节目采用。目前,跳鼓队有10支,骨干人员150余人,代表性传承人10人。牛孔彝族村寨都有自己的鼓舞队。彝族《跳鼓舞》于2009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