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 索引号: 20240913-205350-700
  • 发布机构: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04-15
  • 时效性: 有效

彝族祭龙

  彝族(阿哲人)祭龙是彝族(阿哲人)民间传统习俗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祭龙”,阿哲人语“咪汁边”,即祭祀生命之源神的意思。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巡检司镇、五山乡、江边乡等彝族(阿哲人)聚居的地区。

阿哲人祭龙“祭公龙”之出村(2015年3月20日摄于陶瓦村,相关人员:村中男人,陈保摄)

  《弥勒州志》载:“夷人无天不祀,物皆有神。”彝族(阿哲人)认为龙是人类繁衍的神圣图腾,因此每年都要进行祭拜。陶瓦村的祭龙分为“祭公龙”和“祭母龙”。农历二月初一“祭公龙”。全村男子拎着黑猪去龙山杀猪祭龙,女性回避,其寓意为祈求公龙保佑全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农历二月初二“祭母龙”,这天晚上是公龙和母龙相会的日子,要迎接母龙进村,包含着母龙进村保佑人畜平安、一切顺利的含义。

阿哲人祭龙“驱祸祟”队伍(2015年3月21日拍摄于陶瓦村,相关人员:村中男人,陈保摄)

  陶瓦村的彝族(阿哲人)祭龙习俗世代流传,祭祀流程保留完整,庄严古朴,传统文化的原真形态保存完好,特别是“祭母龙”,当地人称“女子祭龙”,独具特色,祭祀的内容和形式蕴含了远古母系氏族的文化特征。

阿哲人女子祭龙之“食祭”(2015年3月21日摄于陶瓦村,陈保舜摄)

  神秘古朴的阿哲人祭龙,展示了原始神灵崇拜的精彩场面,再现了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痕迹,折射出彝族(阿哲人)对祖先、对自然、对人类生殖图腾的崇拜,体现了彝族(阿哲人)历史演变、民族起源、哲学思想,具有史学、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价值和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阿哲人祭龙“小羊吃稀饭”(2015年3月21日拍摄于陶瓦村,相关人员:村中妇女、儿童,陈保摄)

  2017年6月被列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寨门(2013年3月13日拍摄于陶瓦村,陈保舜摄)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