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预算绩效管理

  • 索引号: 20240913-202911-862
  • 发布机构: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02-05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2019年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红河州财政局:

  根据《红河州财政局关于印发2019年度红河州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的通知》(红财绩发〔2019〕3号)、《关于下发2019年度预算绩效管理考核考评细则的补充通知》文件要求,我单位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要求对财政预算项目资金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我单位2019年共涉及二个项目。

  一是根据相关会议精神,州委、州政府作出《关于加强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的决定》(红发〔2014〕34号),决定从2014年起,州级财政每年安排保护管理专项经费1000.00万元;2019年8月2日,《红河州财政局下达预算支出指标通知书》(红财预指〔2019〕299号)下达2019年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130.00万元,2019年8月9日项目资金到账。

  二是2019年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为新成立的一级局正处级单位,为保证机构改革新组建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根据《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管理局开办费》(红财预指〔2019〕013号)给予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开办费6.00万元,2019年4月24日项目资金到账。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最终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体系,成为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建成生态文明、文化多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美丽家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

  一是确保机构改革新组建的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在筹建期间能正常开展工作。二是加强哈尼梯田十大片区的巡查监测和保护工作;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确保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大力扶持发展梯田产业;四是强化哈尼梯田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哈尼梯田的宣传工作,宣传次数不少于12次,通过多形式的宣传,让民众对哈尼梯田文化知识的认识、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宣传让更多人喜欢哈尼梯田,预计今年哈尼梯田参观人数不低于35万人次。

  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通过包括评价基础数据收集、资料来源和依据等佐证材料情况,项目现场勘验检查核实等情况,按项目评价要求,认真、及时收集相关的基础数据、资料,认真做好自评工作。通过对2019年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经费绩效自评,本单位自评等级为“优”。

  此次本单位绩效报告从项目概况、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项目绩效情况、项目评价工作情况等几方面全面汇报了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2019年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和2019年开办费的项目绩效情况。

  三、项目绩效工作情况

  (一)评价指标体系(附表说明)、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指标体系制定遵循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2.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部门(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3.可比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针对同一部门(单位)或行业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5.系统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影响等。

  评价指标从项目的完成率、完成时效、项目质量、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量化、具体分析。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1.前期准备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充分重视此次绩效评价工作,成立了由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局长朱布红为组长、副局长卢光荣和杨沙斗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李赟立、保护管理科科长周杰、产业发展科科长杨婧、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财务人员杨艳琼、杨桃梅为组员的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在制度建设方面,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制定了《红河哈尼保护管理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该项目认真贯彻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2. 组织实施

  (1)项目组织情况

  项目达到招投标要求的,按相关规定进行了招投标,中标单位签订合同;项目采购范围内的,按采购程序来实施;没有达到招投标权限又不在采购范围内的由本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实施过程都是按照本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来执行。

  (2)项目管理情况

  项目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循先事项申请,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费方案。项目结束后都要出台总结报告,实现了项目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3.分析评价

  项目分析评价从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将项目支出后的实际状况与申报的绩效目标对比,从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具体分析。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一)项目资金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2019年8月2日,《红河州财政局下达预算支出指标通知书》(红财预指〔2019〕299号)下达2019年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130.00万元,2019年8月9日项目资金到账;《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管理局开办费》(红财预指〔2019〕013号)给予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开办费6.00万元,2019年4月24日项目资金到账。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资金按照单位财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先立项,再报经费,并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进行支付。资金拨付严格审批程序,使用规范,会计核算结果真实、准确。项目单位建立健全项目实施预算方案、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此次绩效评价过程中未发现有截留、挤占或挪用项目资金的情况。

  到2020年1月31日止,2019年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130.00万元已使用128.42万元,使用率98.78%。未使用经费1.58万元,未使用经费中计划2月份付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沟渠抢通性项目尾款0.53万元、红河哈尼梯田项目运行维护费1.05万元;2019年开办费6万元已全部使用完毕,使用率100.00%。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制定了《红河哈尼保护管理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项目认真贯彻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1.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分析

  项目达到招投标要求的,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了招投标,中标单位签订合同,按合同规定实施。没有达到招投标权限,由本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实施过程都是按照本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来执行。

  2.项目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分析、项目日常检查监督管理等情况分析。

  项目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循先事项申请,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费方案。项目结束后都要出台总结报告,实现了项目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项目绩效情况分析

  1.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情况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领导重视,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内容;三是确定实施方案。对项目实施确定了机构、人员,提出了工作措施、质量进度、考核、监督检查验收、竣工决算等具体要求;四是加强项目督查。对项目实施进行不定期抽查及随机暗访;五是严抓项目竣工验收。对于项目竣工验收进行详细查验,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六是规范项目结算审核。通过各方严格把关,有效的控制和节约了项目成本;七是狠抓竣工财务决算。

  2.项目完成质量

  项目实施有效促进了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工作,保护了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为保护好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使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代代相传奠定了基础。

  3.项目的效益性分析

  (1)项目预期目标完成程度

  项目资金到账后,本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实施,已使用134.42万元,使用率98.88%。已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完成程度。

  (2)项目实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遗产地管理机构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科学保护了哈尼梯田生态环境,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管理工作中来,促进了哈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动相关企业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围绕梯田农特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哈尼梯田地区可持续发展。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按项目评价要求,认真、及时收集相关的基础数据、资料,认真做好自评工作,按照项目绩效评价各个指标依据和原则进行综合评价和审核定论,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18个。通过对2019年项目经费绩效自评,本单位自评等级为“优”。

  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建议逐年加大投入。一是持续安排投入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经费,并逐年增加。二是整合社会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和文化传承,利用景区景点资源和自由资源条件开发经营。三是整合项目资金。省、州、县相关部门在涉及哈尼梯田保护的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和支持来进行遗产保护。

  七、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领导重视,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内容;三是确定实施方案。对项目实施确定了机构、人员,提出了工作措施、质量进度、考核、监督检查验收、竣工决算等具体要求;四是加强项目督查。对项目实施进行不定期抽查及随机暗访;五是严抓项目竣工验收。对于项目竣工验收进行详细查验,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六是规范项目结算审核。通过各方严格把关,有效的控制和节约了项目成本;七是狠抓竣工财务决算;八是做好资料归档。

  (二)存在问题:

  通过项目实施,哈尼梯田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良性的生态系统、传统的村落民居、精湛的农耕稻作、分配合理的灌溉体系等价值得到延续与传承。但在外界经济文化,特别是现代价值观的影响下,维系梯田农业社会的传统受到威胁。一是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通过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实施《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和保护,但由于生态效益补偿等机制不健全,群众生产生活、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群众在遗产区周边乱挖乱采、乱砍滥伐等现象时有发生,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乡土性的保护工作严峻。外来的新技术和材料对遗产区内传统乡土技艺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冲击。新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模式对当地传统乡土文化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世居各民族传承至今的歌舞、礼节、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三是执法整治工作力度不够。由于遗产地范围广、涉及面大,加之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不足,乱搭乱建、乱侵乱占、乱采滥挖等违章行为时有发生,影响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四是保护管理资金严重匮乏。哈尼梯田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投入不足,农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丰富的遗产资源尚未激活转变成增加群众收入的经济要素,导致群众保护梯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

  (三)建议:

  1.建议逐年加大投入。一是持续安排投入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经费,并逐年增加。二是整合社会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和文化传承,利用景区景点资源和自由资源条件开发经营。三是整合项目资金来进行遗产保护。

  2.建议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梯田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继续实施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生态植被恢复及退耕还林等。

  3.建议加强文化传承,提高对乡土遗产价值的认知感。按照遗产地乡土建筑演变的规律,对传统乡土建筑按照“传统型制、传统结构、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居住功能的提升改造,为遗产地乡土建筑提供现代需求的解决方案和可自行操作的示范案例。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2020年2月4日

附件【2019年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表(哈尼梯田管理局).xlsx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