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
- 索引号: 000014348/2022-00917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科技局
- 文号: 红政发〔2022〕3号
- 发布日期: 2022-02-28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政策解读
《红河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红政发〔2022〕号)(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22年1月14日由红河州人民政府印发施行。为了便于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现就《规划》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关于《规划》制定的背景
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社会格局和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基本形成,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台阶,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强国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历史性地将科技创新摆在“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2020年,考察云南时再次强调,要强化创新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省级层面:“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对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云南贡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州级层面: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红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创新型红河。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向科技要动力、向科技要解决方案的关键期,科技创新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红河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创新型红河,到2025年,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科技资源聚集能力明显提升,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滇南科技创新中心、沪滇科技合作示范区基本建成,整体创新能力排名全省前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型红河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规划》的基本框架
《规划》由12个部分构成,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阐述“十三五”科技创新取得成效、“十四五”科技创新面临机遇、“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至第十一部分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明确了从科技引领“三张牌”示范区建设、科技服务沿边开放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科技保障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创新型红河、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大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领域的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第十二部分主要阐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创新型红河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对接国家和云南科技创新总体部署,聚焦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技术创新引导,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加快科技队伍人才建设,为建成“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推动红河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二)《规划》的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科技创新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型红河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科技创新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创新型红河迈上新台阶。
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年均增速为16.7%,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6.6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力争突破100户,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达702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力争突破600户,建设国家、省级创新型县3个,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突破50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15个以上,建成28个左右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300人,引进创新团队20个,下派农村科技特派员500名,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整体创新能力排名全省前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规划》从高质量建成“三张牌”示范区、高质量建成沿边开放示范区、高质量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创新型红河、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大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9项主要任务。
1.科技引领“三张牌”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在建基地、深加工、强龙头、创名牌、育主体、拓流通、保要素上下功夫,实施“一二三”行动,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坚持加快把绿色清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以特色小镇和美丽县城建设为抓手,推进“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昆玉红旅游文化经济带,打造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
2.科技服务沿边开放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打造“科技入红”升级版,把“科技入红”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为红河创新发展服务,面向发达省份构建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协同创新、梯度转移、内外循环、辐射带动”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3.科技支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高原湖泊研究中心建设,支持红河州相关单位与国内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开展异龙湖富营养化问题研究和示范应用,持续推动异龙湖保护治理。支持相关单位与省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共建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科技支撑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促进民族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4.科技保障乡村振兴。《规划》提出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程,发挥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推广专家大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模式,加快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加强科技特派团建设,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创业对产业全覆盖。
5.加快建设创新型红河。《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县建设,推动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进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院校、院企合作,推进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发挥已有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作用,着力培育一批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突破100户、总产值超过702亿元,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600户。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到2025年,研发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48.4亿元、年均增长16.7%,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30件。扩大科技对外开放,聚焦推进全州六大重点产业、打造“三张牌”“数字红河”建设及百亿千亿级产业升级增长等重大需求,以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建设为契机,创新开放合作机制与模式,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6.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南部县市主要以优质原料种植为主,推进优质原料药保障基地建设,北部县市主要以发展原料药深加工为主,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州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7.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关键在人”的理念,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把人才链建在科研创新链、产业链上,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8.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大工程。《规划》提出聚焦未来五年红河科技创新重点,把规划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立足红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举全州之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汇聚资源、深化改革,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创新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组织实施引领性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工程、“1+4+1”重大创新平台工程等三大工程。
9.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规划》提出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主线,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落实新“四抓”要求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推进科技评价和科研院所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提升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