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五举措”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红河县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三个工作法”,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安排部署,通过5个方面的增收举措,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健全机制促增收。首先,早行动,精准摸排清“底数”。2021年12月,红河县就着手谋划脱贫人口增收工作,出台促进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收入增长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排查增收情况和减收风险点,从源头上制定防止返贫的有效举措,做到一户一策、挂图作战,安排全县实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对万元以下农户进行二次包保,实时跟进各项措施落实。其次,建立“4+2”工作机制强保障。组建增收措施核定专班,从县级部门抽调9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分片包干、专人专责、专项推进。组建数据录入清洗专班,保留脱贫攻坚时期县级5人、乡镇2人、各村1人的信息数据管理队伍,抓好数据信息录入清洗工作。组建“政府救助平台”管理专班,制发“政府救助平台工单办理结果表”,每周一、周四对各乡镇、各部门工单办理情况适时通报,提高工单办结率和办理质量。组建跟踪督查专班,由13名县级领导带队,对13个乡镇实行“每月一督查、每月一通报”制度。坚持“一月一预警、一月一分析、一月一研判、一月一报告”“四个一”联席会议制度,做到信息共享、协同发力。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每半月召开一次调度会议,形成“精准监测、精准帮扶、动态清零”的闭环链条。
加力产业促增收。一是调整种植品种增收。引导农户从种植低效益作物向高效益作物转变,年内新植芒果、荔枝王等热区水果1万亩,高粱、油菜、冬荞等中半山区特色农业5万亩,龙胆草、茯苓等中药材5000亩,预计带动农户2.72万户,其中脱贫户1.33万户。以“订单生产、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土地租赁”等方式,健全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反哺带动和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绑定企业9个、专业合作社27个、脱贫户25001户,双绑覆盖率达100%。二是提高复种指数增收。实施2.95万亩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项目。改变旱地一年只栽种一季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冬早蔬菜、冬荞、冬小麦等农作物,提升复种指数。三是发展林下经济增收。依托森林覆盖率60.5%的资源优势,以“政府牵头、整合资金”方式,发展3万亩八角、200万包食用菌产业,受益农户8800户,其中脱贫户4610户。四是盘活资产潜力增收。引导农户盘活承包地、房屋、林地等资产,采取流转、出租、入股等形式,增加财产性收入,共受益农户8600户。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梯田旅游环线周边农户发展农家客栈89家,引导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稳岗就业促增收。一是稳住务工存量。组建就业工作服务队、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外出稳岗拓岗小分队3支队伍,开展稳岗就业行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47万人。通过包机包车送工、入户走访看望家属等形式送服务、送政策、送维权,把务工人员稳在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11.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64万人。对务工不稳定的脱贫户,因户施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安心稳定就业,转移就业不稳定农村劳动力1.1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796人。二是提升务工质量。对低收入劳动力,坚持“培训+转移”双向发力,整合部门资源,精准对接劳务公司“菜单化”开展各类劳务技能培训261期1.31万人次,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向高收入的广东、深圳等地推送1.45万人,有效增加务工收入。三是做实务工增量。对有外出务工条件但未外出务工或因疫情等因素返乡的劳动力,通过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组织挂联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干部入户引导,强化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务帮带能人等作用进行“点对点”输送,上半年农村劳动力新增省外转移就业1977人。四是挖掘务工潜力。对有务工能力但不具备外出条件的,以就近就地就业的方式,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2786个、生态护林员2214个、光伏公岗635个,22家扶贫基地(车间)共吸纳脱贫劳动力745人次。同时,充分挖掘县内重大项目和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等就业吸纳潜力,解决脱贫劳动力务工7743人。
形成合力促增收。首先,拓展东西协作和各级定点帮扶。2022年上海投入援助市级财政性资金5610万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投入帮扶资金140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和劳务协作项目8个,受益农户1.35万人。其他各级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042.8万元,直接采购农特产品265万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217.6万元。依托沪滇合作项目三村乡滇红茶厂,着力打造“依期洛”“一品红”系列品牌,有效带动2939户。积极拓展劳务协作广度和深度,“红河嫂”“红河美”劳务品牌走向全国市场。其次,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引导52家企业与乡镇签订“万企兴万村”合作协议,参与帮扶资金达6243.29万元、受益农户5.87万人。立足热区水果、梯田红米等农特产品优势,引导红河县五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梯田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帮助销售梯田红米、沃柑、黄瓜等农特产品3431万元。
党建引领促增收。一是创新开展“三最六学”实践活动。开展以“最喜欢总书记的一句话、最感恩的一项政策、最大的一个愿望,学理论、学政策、学经济、学科技、学法律、学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三最六学”实践活动,推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度,激发内生动力,提升群众“比学赶超促增收”的意识。二是有效拓展引才育智平台。实现全县91个村(社区)“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挂联人才全覆盖,建立基层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职高毕业生实践基地。开展政治理论、擂台比武、大讲堂、现场观摩、实训等专题培训100余期4000余人次,培养“明白人、带头人” 500余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三是持续增强集体经济增收动力。组织实施67个村集体打包项目,发放小额信贷1443户6838.28万元,确保91个行政村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立足丰富的热区光热资源,抓好25座村级光伏电站运维及收益分配,涉及的77个村累计收入154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