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整改作为工作落实的治本之策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脱贫攻坚战夺取新胜利,但是贫困群众脱贫水平较低、标准不高,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问题差距,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努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促进各族群众从全面小康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先后召开全国乡村振兴局长视频会议、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座谈会,深刻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问题整改落实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落细落小,强化较真碰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昂扬斗志,抓紧每一天、做实每件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谋新篇。
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从当前干部队伍实际看,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今年是“三农”工作重心转移第一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一年。没有成果巩固,何来乡村振兴?成果巩固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甚至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也是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一年来,各级各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矛盾无时不有,问题无处不在。抓工作落实的过程,就是抓矛盾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正视存在问题,不仅检验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更考验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各级各部门必须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抓好落实。
当前,要切实加强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做到线下与线上同步、监测与帮扶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切实把“三类监测对象”搞精准,并逐步向低收入群体拓展,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严防应纳未纳、体外循环、即进即退。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大前提。
注重落细落小抓整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问题整改必须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末端落实上见成效,坚决防止和纠治解释代替解决、落笔代替落地、想法代替做法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对上级发现和点到具体问题的地方,要严肃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解决。
同时,做好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工作,主动梳理排查,严防就事论事,既治病症又除病根、既治已病又防生病。其他地方也要从中吸取教训,坚决克服侥幸心理,消除与己无关的思想。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困难多。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繁重。要围绕“四个不摘”的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标准,深化“一平台、三机制”,全方位地开展摸底排查,做好固强补弱的工作,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为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较真碰硬抓整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问题整改过程中,我们既要查找客观方面的因素,更要查找主观方面的原因,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可能存在有的干部思想松懈、工作松劲现象,有的乡村振兴部门主动履职担当不够、统筹协调推进不力,有的县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对政策学习把握不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做实群众工作办法不多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特别是作为主体责任的县委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加强研究谋划,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确保抓具体、具体抓。
各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在乡村振兴职能职责上要分别履行好牵头落实的责任、统筹落实的责任、具体落实的责任,大力倡导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齐心协力抓推进,上下一盘棋抓落实。
相关行业部门要强化主业主责意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和纠正,共同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愁。要切实健全动真碰硬的考核督查机制和制度,开展好乡村振兴实地考核和脱贫攻坚后评估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加大问责问效的力度,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