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红河州边推进边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用制度机制来促进抓统筹、核线索、办案件、打网伞、追逃犯、清黑财、治乱象,整体工作呈现全流程运转、无缝隙衔接、闭环式融契的高效运行模式。
双向移交,研判分流,不断提升线索核查质效。州、县两级建立了线索移送及查办结果反馈机制、协调会商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督查通报机制,特别是纪委监委和政法部门之间建立了线索双向移交和反馈、信息共享、同步介入、共同协查等机制,实现扫黑除恶与“破网打伞”同步推进。
同步上案,提前介入,实现案件快侦快诉快判。建立健全提前介入、提级办理、挂牌督办、异地用警、同步上案等制度机制,州、县两级政法部门统一执法思想和执法尺度,加大案件会商、协调、研判力度,实行联合指挥、联动指导、合成作战、提前介入、挂牌督办,推动快侦、快捕、快诉、快判。通过严查快办一批,深挖彻查一批,通报曝光一批,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黑恶案件涉案财物处置执行工作的通知》,从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四个阶段,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财政局4家财产处置主要责任单位职责任务、程序时限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分工,不断规范涉案财物查封、冻结、扣押、追缴、执行工作,确保打得准、打得狠、打深打透。
一案三查,起底防漏,深挖彻查“保护伞”。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反腐倡廉工作相结合,敢于刀刃向内,勇于清除毒瘤,严格落实“两个一律”,实行“一案三查”,采取提级管辖、异地用警、交叉办案等实招,深挖黑恶势力犯罪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健全纪法衔接机制,抓实信息沟通、双向移送、同步介入、核查反馈,确保扫黑与“打伞”同步推进。
定期研判,协同联动,强化乱点乱象整治。紧盯交通运输、贸易市场流通、娱乐行业、矿产资源、村霸乡霸、房地产开发、征地拆迁、套路贷、高利放贷暴力讨债等黑恶犯罪问题,聚焦边境走私、暴力垄断资源、高利放贷暴力讨债、把持操纵基层政权、黄赌毒等重点问题,压实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深化新一轮边境地区综合整治、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毒品问题重点地区整治、泸西“三元地区”专项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统筹协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统筹发力、综合打防,形成强大震慑。州、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结合办理涉黑涉恶案件,向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发出“三书一函”300余份,直指行业领域行业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倒逼各行业领域落实行业监管职责。
全面统筹,协调保障,高效落实目标任务。全州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政治责任,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促推动、亲自检查落实,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推动案件问题彻底解决。成立由州、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实体化运作的工作专班,把扫黑除恶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专项斗争人、财、物提供有力保障。
审查整顿,惩治“村霸”,建强基层组织堡垒。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狠抓村(社区)、组干部任职资格联审、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落实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坚持“一案一整顿”“一村一策略”,全面清理配齐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干部。红河州打掉一批涉及“村霸”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的涉黑犯罪组织和恶势力团伙。
红河州通过建立健全专项斗争各环节、各领域、各项制度机制,确保专项斗争有序高效运行,不断巩固全州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执法满意率大幅上升,连续2年被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