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传承弘扬千年中华文化 全力打造“一家人”的建水
建水县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结合实际走出一条以跨越千年的临安古城为积淀,以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为特色,以践行千年的各民族共居共融共事共乐为根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之路,全县呈现出各民族凝聚共识,团结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景象。
一、凝聚千年守望共识,打造“聚力古城”,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政治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综合目标考核,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科学统筹谋划,高位推动落实。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领导负责制,健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党的二十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学校、社会宣传教育体系,夯实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强机制保障。制定印发《建水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1—2025年)》《建水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建水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领导工作机制、责任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8项机制,从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近年来,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773人。
二、彰显千年文化底蕴,打造“魅力古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红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展“五史”宣传教育,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播进校园“红色星火耀建水”》等党史宣传教育专题专栏;精心制作包含建水25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遗迹及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千年古临安红色基因永流传”在线展馆;推出“红色旅游”路线;拍摄了以朱德总司令与建水的不解之缘等为素材的《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宣传视频,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以中华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充分挖掘发挥建水“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千年临安古城”的厚重文化资源优势,推进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打造出孔子文化节、紫陶文化节、精品舞蹈《礼·贤》、文庙开笔礼等一批突显中华文化的旅游节庆和精品演艺品牌,彝族烟盒舞、哈尼族铓鼓舞、紫陶烧制技艺、建水民歌小调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实现了儒家文化深入人心,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以教育实践基地打牢思想根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1个、主题教育馆1个、研究基地1个、主题街区5个,创建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城区主街道设宣传画板200块,通过贯彻主线、图文并茂、潜移默化等方式,始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教育实践基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以文明新风推动现代化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明城市同创共建。在全县300余所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程,2022年全县共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40家,语言文字普及村17家。通过多措并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力现代化建设。
三、创新千年资源积淀,共建“活力古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打好产业培育牌。一、二、三产齐头并进,结构不断优化。先后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果品之乡等多项殊荣,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名单,2022年云南省特色县名单。建成县级以上“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34个。建水产业园区评为第一批省级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重点培育铝产业园区。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大旅游胜地、中国最美风景县等桂冠。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2年接待国内游客117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7.87亿元。打好乡村振兴牌。2021年以来,投入资金1.69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06个,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入选云南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全县获评全国最美休闲乡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27个,州级美丽乡村61个,49个村庄创建为省州绿美村庄和“十百千”工程精品村。打好生态文明牌。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保卫战,全县环境空气优良率达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2.46%,创建67个国家、省级森林乡村,4个省州美丽河湖。
打好民生工程牌。优化资源配置,逐步补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项指标短板。全面启动健康县城建设,形成“3+2+N”医共体运营模式,建成州中医医院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和全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专家工作站,成功创建云南省第十一届双拥模范县,烈士陵园获批省级烈士纪念设施。
四、挖掘千年团结内核,共建“和美古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架好共同成长新桥梁。承办第13届中国—东盟青年营、第14期全国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走进建水等活动;组织县内部分学生到昆明、北京等地参加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交流活动。积极推行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共居共学、共同成长进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创民族共融新局面。在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引导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居住生活。建水“金剪刀疏果队”务工致富事迹上央视报道,入选全省助农增收典型实践案例。开展光彩事业帮扶,搭建好非公企业与各族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统筹优化城乡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行城市精细化和社区网格化管理,解决好各族群众就医、上学、安居、司法等问题,实现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拓宽同源共流新形态。深入挖掘“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和480余栋保存完好的连片明清古建筑、500余处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立足建水文庙、朝阳楼、燕子洞等知名景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工作,让每辆旅游车和每个旅行社成为流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营造“人人讲民族情、人人说团结话、人人做进步事”的浓厚氛围,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五、传承千年和谐根脉,共建“平安古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水平
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将民族事务纳入依法治县重要内容,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模式,积极开展普法行动、法律援助、司法调解、法律监督,为各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主动学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提升全县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1028个自然村全部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达到人居环境提升I档标准,108个行政村807个自然村完成村庄规划。开展移风易俗,创建各级文明村镇159个,评选县级文明新风示范村12个。推动风险防范高效化。在14个乡镇党政班子中配备统战委员负责统战和民族宗教工作,每个乡镇至少配备1名民族宗教专职人员,在重点村配备了民宗专干。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管理模式,织密织牢“防控网”。共建立网格10489个,实现乡镇、村、组,城区、社区、街道、小区、楼栋全覆盖。加强民族宗教、网信、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近5年来,全县没有发生过较大涉民族因素案(事)件,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