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小小绣花针让“指尖非遗”变“指尖经济”

发布日期:2022-03-23 信息来源:红河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中,泸西县午街铺镇彝族聚居村——凤舞村充分展现新时代巾帼工匠“守正敬业、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把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成大产业。

  “彝绣”是彝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术,纹样古朴,造型雅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镇村领导的帮扶下,凤舞村2020年成立民族手工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该村拥有刺绣技术的妇女打造一个就业平台,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也让彝绣这一传统民族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合作社有一个占地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小绣坊,这个小绣坊是集培训、体验、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展示店,也是该村在传承“非遗”技艺,擦亮“妇”字号品牌的增收地。在绣坊内,绣娘们飞针走线,心无旁骛,普通的粗麻纺布,在他们的手上变成一件件精致又饱含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和绣坊里众多绣娘一样,今年只有19岁的李丹丹闲暇之余都会到绣坊里学习刺绣,希望通过绣艺创业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她说:“我们来这里,手艺学了钱也挣得了。正常情况下,一天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能有70元到80元的收入,如果订单多点又可以多挣一点。”

  绣娘杨玉仙说:“我们现在有10多个绣娘,还想增加点(人数),让我们这个民族特色发展下去,要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认得我们这里的刺绣产品。”

  现如今,为了让彝绣产品走得更远,绣娘们还对绣艺进行了创新改进。绣娘合作社负责人毕超说:“我们这批是上海的订单,现在这个刺绣产品还是比较受市场欢迎的,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们还要带动更多的妇女加入到我们的刺绣行业中,把刺绣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妇女增收致富。”

  随着刺绣技艺的精进以及大众对民族特色文化的逐步了解,绣娘们创作的彝绣产品很受市场青睐。小小绣花针,致富大产业,凤舞村民族手工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加强培训、拓宽销售渠道,继续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非遗产品真正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变“指尖非遗”为“指尖经济”。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