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三色”基地 “国菜”飘香助推民族团结与乡村特色产业共融发展
浙江海亮集团所属的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云南泸西种植有限公司位于泸西县金马镇,于2014年精品招商引入,是明康汇在云贵地区最大的生态种植基地。基地占地4000余亩,建设蔬菜温室大棚1500亩、高标准蔬菜采后处理中心2座,推行目前国内最为严格的生态蔬菜种植品控体系,实现产品质量信息全程可追溯。目前,基地向杭州、苏州、上海等地日供精品生鲜蔬菜90余吨,先后成为杭州G20峰会生鲜蔬菜主供基地、2023年杭州亚运会蔬菜主供基地,2021年获云南省10大名菜第三名。
在这里,各族群众是民族团结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践行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共同致富。近年来,在县委、镇党委的引领下,基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区位优势、品牌优势、营销优势,发挥“蔬菜种植集散中心”“就地就近吸纳就业基地”作用,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培育“团结花”,结出“幸福果”。如今,基地把“高原特色蔬菜”输送到全国各地,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人画卷正在阿庐大地渐次展开。
擦亮基地“底色”,拓宽助农增收“产业链”
各级强化组织引领,秉承新发展理念,不断擦亮基地“底色”,拓宽助农增收“产业链”,打开多方共赢发展局面。盘活一片地,壮大村集体。通过“公司+合作社+村委会”的合作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合作社规范流转土地4000亩,公司按年支付村集体管理服务费40万元。整合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60万元建设200吨冷库2座,租赁给公司经营管理,村集体年收益12万元。用好双机制,务工多增收。秉持“种给各族群众看,带着各族群众干,领着各族群众共富裕”的发展理念,通过“土地租赁+返聘务工”的模式助农增收,实现户均增收4000余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农户就地就近务工,实现土地租赁收入和劳务收入“双收”。发展订单农业,构筑振兴链。通过“技术服务+保价收购”的示范带动模式促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公司与种植户签订合作协议,免费提供种苗,按品种采取统一的种植标准管理,并实行保底价收购和销售,带动群众发展种植3000亩,探索订单种植1100亩,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同时,带动周边农药、运输包装等过亿产值的行业发展。
恪守初心“本色”,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是党的二十大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擘画的新蓝图,基地把政策研学、氛围营造抓在日常、落到实处。以智慧平台领学。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模式,利用微信群、“学习强国”APP、“云岭先锋”APP等载体,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努力构建线上宣传格局。以开辟专栏领学。运用蔬菜品控体系,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应知应会等内容,形成人心凝聚,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纽带。以融入日常领学。组织基层过好组织生活,融入民族团结内容,以“田间地头”微党课、“田秀才”领学等方式,让政策宣传增添“风景味”,更加“接地气”。通过系列活动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厚植担当“成色”,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
基地集团公司在服务民生、回馈社会中体现新作为,形成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推进局面。助力疫情防控。疫情期间,有序复工复产,在上海封城时为市民保供500万份蔬菜包;在本地疫情发生后,护好“菜篮子”,守牢“民生线”,捐赠蔬菜68吨、捐资11万元。助力就业服务。开列用工需求清单,开发就业岗位,“线上+线下”进行就业服务,吸引人才聚焦。实施“归巢计划”,帮助本县大学生回到家乡、反哺家乡,促进人才回流。在稳岗基础上,分季节为周边群众提供临时就业岗位500余个,年均用工达18万人次。助力爱心帮扶。2022年,海亮教育集团与县人民政府签约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综合实践区项目”,托管泸西一中,开设“创新英才班”,推行深度合作办学,带动县域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实施“雏鹰高飞”孤儿培养工程,帮助45名贫困孤儿到浙江绍兴海亮集团教育基地就读。在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中展现基地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