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注册 登录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

  • 索引号: 20240913-221122-728
  • 发布机构: 红河州环保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6-12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州委“13611”工作思路中“六大跨越”的重要内容之一,确定并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的工作思路,抓实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特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成立了由州委书记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州委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听取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汇报,研究重大事项、协调处理问题。2017年,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10余次深入全州调研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红河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和各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强化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的考核,考核权重占到12分。在全州树立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全州进一步加强。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15年以来,全州实现营造林11.23万公顷、城市面山和通道绿化1.83万公顷,在全州13县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森林公园11个、湿地公园3个,总面积5066公顷,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州各族群众。在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着力将其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探索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亩产收益大幅提升,示范推广面积近6700公顷,为梯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积累了经验,实现了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典型。近年来,红河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是坚持发展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近年来,红河州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注重加快以重化工为主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和发展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农药、化肥等使用加以引导和控制,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红河生鲜蔬菜直供杭州G20峰会。着力打造元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弥勒休闲康体等第三产业新业态,红河州旅游人数、收入等持续增长。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等,大力推动开放发展,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方式更可持续。

  四是坚持治污有效,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红河州针对重点区域和行业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把异龙湖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了异龙湖综合治理三年达标行动计划,异龙湖水质持续改善,2017年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总磷三项指标平均值较2016年均有所下降,按《红河州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2019年的水质目标,除化学需氧量外,其余指标均提前达到目标要求。推进个旧重金属污染治理,围绕严控增量、化解存量,积极采取治理措施,2015年以来关停了大量不达标的铅锌冶炼企业,拆除了个旧地区大量鼓风炉,强化了环保理念宣传教育,当地干部群众、企业家、宗教人士的环保意识得到强化。推进滇南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联防联治,全面推进村庄“七改三清”环境整治,重点整治“一水两污”,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 一部手机游云南

  • 一部手机办事通

  • “互联网+督查”

  • 云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卷调查平台

  • 2025年红河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

  •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征集

  • 为基层减负线索反映

  •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

  • 红河州“局长坐诊接诉”企业诉求直通窗

  • “互联网+督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

  • 我的服务 您来点评

x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9006781号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96号 网站标识码:53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