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文件>州政府文件>红政发
索引号
000014348/2023-02657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12-07
文号
红政发〔2023〕26号
信息名称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规划(2022—2031年)的通知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规划(2022—2031年)的通知

红政发〔2023〕2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现将《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规划(2022—203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3年11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规划(2022—2031年)

前 言

  红河州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是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令人向往,是铺展在云南南部的一幅山水环绕、钟灵毓秀、色彩斑斓的绿美画卷。实施绿美红河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红河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红河拼图,是助力“双碳”达标创新探索,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态福祉,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全州城乡生态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规划(2022—2031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导则》《红河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红河州新型城镇化规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及红河州13县市《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编制,明确了红河州未来十年开展城乡绿化美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州开展绿美建设的重要遵循,是各县市编制本级城乡绿化美化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期为2021年,规划期为2022—2031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全域绿化美化,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高效推动“绿美+”发展,塑造“人、城、湖、产”和谐统一的城市形态,形成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人更富的城乡新风貌,建设建成美丽红河云南新标杆、样板示范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优秀生态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奋力在绿美云南建设中展现红河担当、红河作为。

  第二节 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构建。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和稳定性,系统构建全域生态网络基底,打造多元共生、安全稳定的生态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绿美惠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考虑绿化美化工作推进的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坚持共建共管共享,让城乡绿化美化建设成果惠及全州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感知度、认可度、满意度。

  坚持规划引领,分步实施。严格遵循红河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等各项控制指标。将城乡绿化美化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相结合,科学编制规划,稳步有序推进绿美红河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绿美。绿化美化与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适地适绿,适地适美。推动乡土植物培育、种植、应用推广及销售的“绿美+”经济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稳妥有序推进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领导、规划设计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引导市场主体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合力推进绿美红河建设,形成有序、有效、有力的工作局面。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城乡宜居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打造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美、人文城市,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生态宜居的美丽红河名片,通过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规划,实现“四个基本”到“四个整体”(工作机制整体健全、监管运营模式整体成熟、产业体系整体构建、标杆引领导向整体形成)、“三个加快”到“三个全面”(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质、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全面提高、绿美红河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基本形成符合红河实际的城乡绿化美化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打造美丽红河成为全省标杆、样板示范,在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作出红河贡献,绿美成为红河州最有潜力、最富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底色。

  二、阶段目标

  三年上台阶(2022—2024):通过实施三年行动,以人口密度高、流量大的城乡地带为重点,着力探索符合红河实际的城乡绿化美化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四个基本、三个加快”,推动绿美建设三年上台阶。

序号

绿美板块

阶段目标(2022-2024

1 

绿美城市 

各城市按照建设目标有序推进绿美项目建设,实现各类园林植物长势良好,绿地布局均衡,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特色明显基本要求;具备条件的城市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 

绿美社区 

各城市统筹规划现有社区,积极开展老旧小区绿化美化改造,对新建小区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绿美建设指导标准。实现30%园林单位和物业小区建成绿美社区。各县市打造3-6个各具特色、环境和谐的绿美小区、绿美单位示范样板项目。 

3 

绿美乡镇 

各县市每年至少建成1个绿美乡镇,全州建成39个以上绿美乡镇。 

4 

绿美乡村 

各县市按照每年不低于本行政区域内10%自然村的比例建设县级绿美村庄,建成2758个绿美村庄。 

5 

绿美交通 

建设绿美公路4801公里,其中绿美高速公路390公里(含绿美高速公路交通廊道130公里)、绿美普通国省道461公里、绿美农村公路3950公里;提升绿美铁路47公里;建设绿美机场1个、绿美铁路客运站6个、绿美服务区8个,蒙自市创建全州绿美交通示范县。 

6 

绿美河湖 

建成12个列入省级考评范围的绿美河湖。 

7 

绿美校园 

建成绿美校园54所。 

8 

绿美园区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弥勒产业园区、云南开远产业园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全面建成绿美园区,力争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20%,云南弥勒产业园区、云南开远产业园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15% 

9 

绿美景区 

全州A级景区100%完成绿美创建。 

  五年大跨越(2022—2026):在三年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城乡绿化美化品质,全面建成山水林田湖草与城乡有机融合、全域绿道网络联通、全民共享共惠的绿美格局,实现绿美建设大发展大跨越大突破。

序号

绿美板块

阶段目标(2022—2026 

1 

绿美城市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赓续建设至近期2026年,力争建成5个绿美城市。 

2 

绿美社区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各城市社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与修复,社区绿地系统完善,人居环境及社会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社区绿地率等指标达到预期目标,打造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类型丰富、幸福宜居的绿美社区。 

3 

绿美乡镇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全州建成65个以上绿美乡镇。 

4 

绿美乡村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有序推进各类乡村绿美建设,实现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提质、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人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明显提高,生态产业融合明显和谐。 

5 

绿美交通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绿美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生物多样、季相明显、功能完善的特色绿化景观廊道基本打造,道路绿化美化度明显提升。 

6 

绿美河湖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科学有序推进,基本完成全州45个绿美河湖建设。 

7 

绿美校园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建成一批校园生态环境优美、育人环境舒适宜人、校园文化气息深厚、地域特色浓郁的绿美校园。 

8 

绿美园区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红河综合保税区、云南蒙自产业园区、云南个旧产业园区、云南建水产业园区、云南泸西产业园区全面建成绿美园区,力争红河综合保税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20%,云南蒙自产业园区、云南个旧产业园区、云南建水产业园区、云南泸西产业园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15%,同步开展各州级产业集聚区和其他工业用地红线范围内绿化美化工作,全州两极多点全覆盖的绿美园区格局初步形成。 

9 

绿美景区 

在绿美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建成一批适游性强、观赏性高、体验感好的省级绿美示范景区。 

    十年树典范(2022-2031):绿美红河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打造“城在湖山中,湖山在城中”的生态宜居城市,人民普遍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生活。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绿美云南建设标杆城市。

序号

绿美板块

阶段目标(2022-2031

1 

绿美城市 

各县市围绕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目标,按照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及绿美十年规划要求,形成以水景观带、林荫大道等为骨架,以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广场等为核心,以口袋公园、家居庭院、单位庭院等为依托的点、线、面、体有机结合,各具特色的绿美城市。 

2 

绿美社区 

各县市以增绿提质为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的要求,动员和组织社区各方力量,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新建小区全部达到绿美社区建设要求,不断提升社区绿美质量。 

3 

绿美乡镇 

各县市乡镇实现规划全域化、设施齐全化、环境洁美化、乡风文明化、产业特色化五化建设,全州建成130个以上绿美乡镇。 

4 

绿美乡村 

建成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绿美村庄,乡土田园特色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村庄生态历史遗迹保护完好,乡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相互叠加。 

5 

绿美交通 

建成绿美交通网络和绿美交通廊道,在建、新建道路全面按照绿美交通标准建设。 

6 

绿美河湖 

全面实现重点河湖应绿尽绿、应美尽美,基本实现河湖沿岸人水和谐目标。 

7 

绿美校园 

校园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设施建设完备,相关管理制度相继完善,校园智慧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升级,实现校园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运行管理。 

8 

绿美园区 

已建成绿美园区品质持续巩固提升,各州级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绿美园区,力争产业集聚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15%,全州工业用地红线范围内实现应绿尽绿,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 

9 

绿美景区 

形成绿美景区与绿色旅游、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衔接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远景目标

  展望至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形态,绿美红河建设成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支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成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

  四、规划指标体系

  

第二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云南实际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态福祉,提高“七彩云南•世界花园”美誉度。

  红河州立足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绿色经济等基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城乡绿化美化作为一项集生态环保、休闲游憩、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高起点、高速度、高品质、高质量建设绿美红河,全面践行“省委有要求,红河见行动”。

第二节 基本现状

  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有大围山、黄连山、金平分水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异龙湖、哈尼梯田、长桥海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15个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石屏县异龙湖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屏边县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个旧市、石屏县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红河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2021年,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1%。滇南中心城市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7.5%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28.7%。

  城乡人居环境有示范。省域副中心、滇南中心城市定位更加清晰、引领作用明显增强,5个县市分别被命名为云南省美丽县城,13县市全部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人;开远市、弥勒市、河口县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13个县市全部创建为“天然氧吧县”,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上榜“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弥勒可邑小镇相继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创成1135个美丽村庄、265个森林乡村。

  “最美交通”建设基础扎实。以“二纵三横一边六联”的公路网体系为建设目标。高标准高品质完成个旧至元阳梯田景区美丽公路122.5公里改造提升工程。乡村公路100%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硬化率达60%。高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电气化铁路通车里程达424公里。红河蒙自机场历经21年终获批复,正式开工建设,县县通高速、南北通航空实现在望,水网、能源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从瓶颈制约向成网成体系迈进。

  园区节能环保有样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绿色工厂遍地开花,绿色工业园区竞相涌现。个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个旧特色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开远热电气循环利用产业园等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等项目成为生态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全州3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和若干州级产业集聚区稳步推进提质增绿行动,各园区绿化总量、绿化品质有效提升。

  A级旅游景区资源丰富。建水文庙景区、建水朱家花园景区、建水学政考棚景区、建水燕子洞风景区、建水团山古村、弥勒湖泉生态园、弥勒可邑小镇景区、弥勒锦屏山风景区、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弥勒东风韵、蒙自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红河撒玛坝梯田景区、泸西阿庐古洞风景区、开远凤凰生态公园、石屏异龙湖湿地公园17个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水紫陶街、建水古城小火车景区、建水蚁工坊景区、开远南洞—凤凰谷旅游区、开远知花小镇景区、石屏古城景区、石屏龙韵养生谷景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屏边滴水苗城、弥勒红河水乡、红河马帮古城景区、红河州博物馆12个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石屏宝秀郑营古村、石屏焕文公园、蒙自南湖公园风景区、弥勒白龙洞风景区、个旧丫沙底瀑布温泉、绿春东仰风情园6个景区创建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元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资源评价报告通过省级评审。截至2021年,全州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35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17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绿化总量与绿化质量不协调。州域南北区域森林资源不平衡,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北部县市和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域约450万亩,占全州面积近一成。河湖水质提升困难,流域生态系统整体弹性不足。城市园林绿化相关指标距离国家规范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泸西、建水、石屏、红河、绿春、金平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不到40%,泸西、石屏、红河中心城区现状建成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低于85%。

  城乡绿美建设水平与增绿空间不平衡。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绿化系统不优,公园体系建设缺乏均衡化布局,城市绿美“温度”不够,市容环境缺乏美感,人性化服务不够,市民难以感受到宜居城市的人文关怀。部分乡村村容村貌美化绿化水平不高,村庄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村容村貌整体杂乱无序。村庄闲置空间利用率低,乡村风貌地域特色不突出。城镇、乡村、校园、园区等增绿空间不足,用地紧张,绿化水平普遍较低,绿化景观缺乏设计,品质不高。

  历史文化资源与景区景观呈现不适应。历史文化富集地区美化项目谋划质量有待提高,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系统性不强,城镇及乡村风貌管控不到位,城市美化建设同质化,地域特色彰显不充分。古街、古巷、古民居集中连片地区,集中绿地面积较小,急需探索适宜性绿化美化建设方式。景区绿化养护专业人才缺失,建设后养护工作难度大。

  绿植资源利用与园林绿化不相称。红河州是云南省两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之一、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重点地区之一,全州年供应优质苗木以造林树种和经济林木为主,园林绿化苗木相对缺乏、种类较为单一,城市之间、乡村之间绿化苗木种类同质化突出,未体现全州生物多样性优势。

  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与绿色产业规模效益不匹配。红河州绿色贷款主要集中于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环境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用于绿色产业链培育的资金规模较小,扶持带动力度不强,全州绿色产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第四节 发展形势

  “双碳”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双碳”战略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息息相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生动体现。

  绿美云南成为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行动实践。“十四五”时期是云南省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新时代云南省情特点,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云南落地生根,进一步凸显云南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驰而不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城乡绿美行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推动“两山”理论转化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道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取得更新进展、更大突破。

  绿美建设是助推红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个阶段性碳减排奋斗目标,实现双碳目标要形成减碳、降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机制,通过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中和碳排放。红河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在推进绿色发展,尤其是抢抓国家“双碳”政策,加快绿色能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方面拥有广阔空间,实施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行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乡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加强森林、水域、草地等生态系统及城市生态碳汇,推动全州绿色低碳发展,既能够助推加快全州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成色,更能为全州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在承接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抢得先机、打牢基础。

第三章 总体规划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红河州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绿色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红河样板。

第一节 绿美总体空间布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化为基础、美化为特色,完善城市全域绿色空间体系,构建“一心一门五示范、两廊一带多节点”绿美格局,形成“11521+N”绿美空间,为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空间体系保障。

  “一心”:滇南中心城市。依托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绿化、美化、花化、彩化、亮化,促进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融合发展,形成城乡绿美建设核心区。

  “一门”:河口绿美国门。依托河口口岸绿美城市建设,建成绿美国门形象展示区。

  “五示范”:北部绿美山水田园旅游示范区以弥勒、泸西为节点,依托弥勒温泉度假旅游资源、泸西阿庐古洞喀斯特地貌特色,打造宜居家园,体现“绿美+产业”特色,形成绿美山水田园旅游示范区。西部绿美古城湖韵示范区以建水、石屏为节点,保护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及传统村落,加强异龙湖流域保护治理,体现“绿美+乡愁”特色,形成绿美古城湖韵示范区。中西部绿美河谷梯田示范区以元阳、红河哈尼梯田风光为提升重点,体现“绿美+非遗”特色,形成绿美河谷梯田示范区。中东部绿美产城融合示范区以蒙自、开远、个旧为节点,完善城乡功能,塑造绿色城乡,体现“绿美+公园”特色,形成绿美产城融合示范区。南部绿美生态屏障示范区以河口、屏边、金平、绿春为节点,保护重要生态屏障,展示边疆民族地域风情,体现“绿美+生态”多样性,形成绿美生态屏障示范区。

  “两廊”:红河谷绿色景观廊道、南盘江流域景观廊道。以红河、南盘江为主线,串联周边林草湖田,形成两大流域绿美景观展示廊道。

  “一带”:以滇越铁路、米轨寸轨沿线景观为依托,串联绿美公路城市多层级多类型公共空间,形成“Y字形”跨境精品旅游魅力带。

  “多节点”:以绿美城市、绿美社区、绿美乡镇、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9个方面建设重点为核心,建成多个红河州绿美特色节点。

第二节 构建红河“绿美+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全民参与绿美家园建设。尊重群众意愿、创新方式方法,调动新老居民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绿化美化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绿美城乡建设。结合绿美社区建设,探索以党建引领、各主体积极参与的治理模式,形成全社会人人爱绿、积极植绿、自觉护绿的生动局面。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拓宽认种认养渠道,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建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红河样板。把树种在群众身边,建设一批绿美街区、“口袋公园”、“美丽庭院”,让群众切身感受宜居城市的人文关怀,让居民感受绿美“温度”。围绕领略“梯田壮美”、品味“古城古韵”、寻找“小镇故事”、享受“生态氧吧”,开启红河绿美生活方式,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增强“最云南”底色。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加大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力度,提高低碳能源消费比重,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培育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垃圾分类、文明就餐、低碳出行等良好生活习惯。倡导绿色出行,完善绿色交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提升慢行系统魅力。加快绿色细胞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推动生态文明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

第三节 塑造红河“绿美+生物多样性”新样本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筑牢州域“一屏两带”为主的生态安全格局,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高原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加强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对濒危、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实施特殊保护,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和对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严格保护,构建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领域、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因地制宜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维护好红河州生物遗传基因、生态环境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

  加强梯田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红河哈尼梯田“种质资源库”,在哈尼梯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承发展中、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红河哈尼梯田产业、建立哈尼梯田优质水稻良种育繁体系、守住边疆民族地区粮食安全底线。持续组织开展梯田传统稻种调查、收集、整理、鉴定、登记工作,摸清梯田水稻种质资源家底,强化梯田水稻种质资源安全管理。开展提升品种选育、种子生产、水稻有效种植等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构建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探索将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纳入广域国土空间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进校园、进社区示范试点工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城郊绿地、绿化隔离地等建设,恢复自然空间,改造多样性化城市绿地体系。分类推进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城市山体河湖等自然风貌保护,构建生态廊道,城市绿色生态网络,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大古树名木管护力度,绿化选择乡土植物,并监测和及时清除外来入侵物种。

第四节 探索红河“绿美+魅力空间”新路径

  构建全域绿色空间体系。按照全州“一屏两带、多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发挥高原山地地势、水系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构建“绿心、绿肺、绿脉、绿楔”全域绿色空间体系,创建宜居美好生活环境。加强对全域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区域性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沿红河、南盘江等河流构建全域生态要素互联的蓝绿脉络;统筹布局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绿地以及乡村游园,沿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合理布局绿道网络,利用绿道、水系有机串联城市绿色空间,形成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绿色网络。

  保护全域人文魅力空间。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韧性,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加强历史古道干线文化线路保护,重点围绕“曲江—李浩寨—南庄—建水”“宝秀—石屏—坝心—西庄—建水—鸡街—蒙自”“石屏(宝秀)—牛街—迤萨—浪堤—大羊街”三个重点区段文化线路,串联整合历史聚落资源。推动滇越铁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盘活百年存量资产,带动铁路周边城乡经济发展。活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以绿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实施革命文物、红色文化线路、集中连片遗产保护工程,强化红色教育和旅游功能,注重与周边城镇、村庄协调发展。

  统筹全域城乡特色风貌。结合全州山水人文景观空间特征及城乡风貌地域差异性,滇南中心城市以保护城市优越的湖泊湿地等生态资源为主,重点加强面山绿化,提升山体景观质量,有效衔接山体与坝区、山体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打通山体视觉通廊,形成山城互动风貌格局。弥勒、泸西以保护河流湿地、森林田园、地下溶洞为主,加强古村古街、特色城镇等自然景观风貌和城乡风貌塑造。河口、屏边、蒙自、开远、弥勒米轨沿线,以及个旧、建水、石屏、蒙自寸轨沿线,以展现自然生态风貌、口岸风貌、工业遗产风貌、田园村寨风貌为主,建水古城与石屏古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保护。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塑造展示森林、梯田、水系、民族村寨四素同构的美丽城乡风貌。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多灾种、多策略、多阶段的现代化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主动防御、有效抵抗、高效响应、快速恢复的高原安全韧性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依托城市公园和水面打造城市海绵体建设的核心节点,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海绵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培育红河“绿美+产业共融”新业态

  构建现代化绿美产业体系。推动城乡绿化美化与生态经济、文旅产业、富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规划设计、建设管养、综合服务、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科普研学、文创科创等绿美关联产业。加快补齐“绿美+”经济全产业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农户”等合作模式,培育发展从研发生产到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形成全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兴农富民的新支撑。强化城乡绿化美化与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烟草产业等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绿色能源等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房地产业等新兴产业的统筹协调,通过绿美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林草资源经济。强化城乡绿化美化与林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生态康养旅游、木材及加工利用等产业,建立绿化美化与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参与苗木生产种植、管养维护和综合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科学发展木本油料、药用经济林、特色林果、经济林果加工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类经济林重点布局于弥勒、建水、石屏、泸西、个旧、屏边、金平、绿春等8县市;药用经济林类重点布局于屏边、元阳、金平、绿春、河口等5县市湿热河谷区;热带林果主要布局于红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干湿热区域,亚热带林果因地制宜布局于各县市。依托商品林地发展以林菌、林下药材、林下香料等为重点林下种植;依托经济林地发展以林下家禽、家畜和林蜂养殖为重点的林下养殖。推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林下产品加工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开发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提升和打造知名品牌。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草原及气候、特产资源优势,将民族特色饮食,民族特色养生药膳引入森林康养项目,兴办休闲养生、疗养康复、休闲运动、生态养老、环境教育、保健食疗等多种康养产业新业态。

  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升级。加强花卉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研发培育一批特色种苗、种球、种籽新品,推进花卉苗木种植品种本土化国产化。积极开展景观植物的驯化、选育和栽培工作,以蒙自、个旧、开远、弥勒、建水等5县市为重点,加大以具有红河特色的木兰科树种、樟树、榕树及石楠等常用乡土景观绿化树种苗木培育力度,大力培育在国内、国际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依托国有林场、国有育苗基地资源优势,优化花卉苗木产业布局,整合和扩大现有观赏苗木的基地化、良种化、标准化、精品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建设一批特色苗木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完善研发、生产、交易、物流全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知名苗木企业,打造一批成规模、有特色的苗木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重点开展乡土树种苗木培育,引导各县市使用本土苗木。建立区域性苗木交易中心,搭建和完善苗木网上交易平台,引导以需定产、订单育苗、就近育苗。

  创新“绿美+”消费新业态。构建“绿美+”新消费场景,深入研究绿色空间高频次使用人群的生活需求,以优质绿色生态资源招引培育绿色消费新业态。采用场景营造方式,植入美食娱乐、水上音乐、田园体验等新兴业态,打造特色“生态商圈”。探索绿色开放空间多元化营运模式,以重大生态项目为载体,推动新业态与生态资源相互融合,形成自我发展机制,持续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加强绿色消费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对居民购买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优惠信贷支持。

第四章 推进绿美城市建设,打造各具魅力的绿美地标

  统筹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等要素,构建州域绿美城市空间格局,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要求,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塑造特色鲜明、多元宜居的绿美城市系列,助力红河州新型城镇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将绿美城市打造为展示红河州“特色魅力”和“高品质发展”的核心窗口。

第一节 绘就“4幅”绿美城市画卷

  滇南中心城市“水韵湖城”绿美城市画卷。蒙自、开远、个旧通过滇南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绿色一体化,打造“水韵湖城”绿美城市。以大屯海、长桥海和三角海为核心,统筹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要素,共建滇南中心城市“外三海”生态田园绿心,蒙自以南湖公园为绿美核心,个旧以金湖公园为绿美核心,开远以凤凰湖公园为绿美核心,统筹城市绿地系统、公园体系、绿道网络等,共建滇南中心城市“内三海”绿美城市绿心。

  建水石屏“古城湖景”绿美城市画卷。依托建水、石屏“一湖两城”联动发展格局,共抓异龙湖保护治理,共彰历史文化之美,共建“古城湖景”绿美城市。建水加强古城片区保护,加强青山与泸江河视觉廊道建设,构筑山水空间格局,通过临安新区、创意紫陶小镇、西部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动“一湖两城”发展。石屏持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重点打造异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联动建水按照“一个景区”理念共绘“古城湖景”绿美城市画卷。两城坚持古城保护优先,在古城绿美上下功夫,共同推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和两城协同发展,彰显“古城湖景”魅力风光。

  弥勒泸西“山水田园”绿美城市画卷。弥勒、泸西共同依托红河州北部门户城市优势,加强与滇中城市群、昆明都市圈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山水田园”文旅城市。弥勒中心城区进一步联动城市各河湖组团及周边东风韵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可邑小镇等,进一步凸显城市绿美优势;泸西进一步联动阿庐古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绿美城市;双城联动,共建云南省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

  南部6县“山河人文”绿美城市画卷。南部屏边、河口、金平、绿春、元阳、红河6县依托州域生态、沿边、民族等优势,共绘“山河人文”绿美城市画卷。结合各城市自然地理、民族特点、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等优势,突出山河人文之美,与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相结合,打造山清水秀、特色突出、文化多元的绿美城市。注重城市与南部大生态空间的融合,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深挖文化内核,凸显城市特色资源。

第二节 塑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绿美城市系列

  定位引导共同展示红河州城市魅力。蒙自、开远、建水、石屏、红河、屏边、河口7个省级绿美试点城市结合试点内容进行绿美城市建设定位引导,其余6个非试点城市结合绿美基础及特色,进行绿美城市建设定位引导,让每一个城市更加特色显著、魅力无穷,共同展示红河州城市魅力。

  专栏1 红河州绿美城市建设定位引导

  蒙自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产、城、绿”深度融合城市。

  个旧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康养宜居城市。

  开远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公园城市。

  弥勒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河湖城市。

  泸西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山水田园城市。

  建水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庭院城市。

  石屏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水墨城市。

  红河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云上山巅城市。

  元阳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河谷梯田城市。

  屏边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景区城市。

  绿春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山顶带状城市。

  金平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沿边坡地城市。

  河口绿美城市建设定位:绿美口岸城市。

    

  把握重点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绿美城市系列。蒙自、开远、建水、石屏、红河、屏边、河口7个省级绿美城市试点城市,围绕重点方向进行集中力量建设和突破,形成示范、特色和亮点。个旧、弥勒、泸西、元阳、绿春、金平6个非试点城市坚持协同共创原则,结合城市特征,按照本规划定位及重点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凸显绿美城市特色,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绿美城市系列。 

专栏2 红河州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引导

  蒙自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探索“产、城、绿”深度融合的公园城市体系。

  以大屯海、长桥海为核心,向东南联动主城、向西北联动产业园区、向东北联动碧色寨文旅组团,统筹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要素,构建“产、城、绿”深度融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城市体系。探索绿美产业新模式,在城市快速通道两侧及周边各类绿地,按照苗圃+公园融合方式,既作生态景观,又作苗圃经营。

  开远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公园城市。

  以构建滇南“绿城水洲”为载体,依托“两山为翼、河在城中”的山水城市格局,以夙愿生态公园为核心,不断夯实绿色生态基底,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绿美和谐的公园城市。

  建水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庭院城市,探索古城庭院绿化美化与活化利用。

  围绕建水古城区重点打造永宁居片区、玉皇阁片区传统文化街区,探索古城庭院绿化美化与活化利用,庭院内部与古树养护盆栽景观、绿化改造等遥相呼应,恢复传统老业态、古景观,重塑真正纯粹的市井文化,打造记得住乡愁的老街区。

  石屏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古韵新城·水墨石屏”。

  围绕“龟背古城 状元故里”之古韵,异龙湖之“水墨丹青风光如画”,构建“水链织中轴、城市抱九州”的绿美景观格局。石屏古城区致力于传承古建筑文化,同时保护世代相传的自然环境,让古建筑成为文化和绿色的完美融合,诠释古风新颜。

  红河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云上山巅城市。

  依托红河县城“哀牢之下,红河之上”“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景致,融入马帮文化、古城文化、侨乡文明、民族文化等,充分挖掘城市低效用地,种植本土高大乔木,建设口袋公园,让城市“绿起来、美起来”,融入云端、融入山巅。

  屏边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景区城市。

  以“美丽苗乡·森林屏边”为主题,以“山、水、林、苗、城”五素同构打造城景一体化,充分融入特有的苗族文化、边地文化、森林文化和火山瀑布文化等特色,将县城作为5A级景区进行规划建设,推动公园城市向景区城市转变。

  河口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探索边境口岸类城市的绿美城市建设路径。

  结合“两国一城”国门形象,“巍峨青山、两河之口”滨江之城特点,通过构建“蓝绿串珠、多点辉映、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打造“四季有景、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绿美街道,构筑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绿道网格局,打造特色绿美国门口岸城市。

  个旧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康养宜居城市。

  围绕建设滇南中心城市区域性康养中心功能,以“金湖”公园为核心,加强“湖、城、山”从内到外相互融合的圈层绿美建设,引导建筑向水体跌落,丰富滨水地区建筑群的层次,同时注重从湖向外放射联通各组团的绿美通廊建设,形成有机互动、精致宜人、产城融合的创新宜居之城。

  弥勒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河湖城市。

  围绕建设滇中绿色发展强市、健康生活目的地云南样板定位,主城区依托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庆来公园,弥勒大道、甸溪河景观走廊等建设美丽河湖城市;向外通过城市绿道网络及河湖体系将主城区与东风新城、太平新城及弥勒产业园区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打造云南样板现代田园城市和健康生活福地。

  泸西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山水田园城市。

  围绕休闲旅游城市职能,优化和完善中心城区绿美本底,以“山—洞—城—田—湖”为核心,打造“山中有洞、洞边有城,山中有城、城在山中,田边有湖、湖畔有城”的特色意境城市;围绕“产业新城、绿美泸西”目标定位,打造绿美城市与绿美园区融合新生态。

  元阳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河谷梯田城市。

  围绕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河谷城市职能,依托元阳“哈尼特色、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名片,采用绿美城市建设与“梯田文化”相互融合理念,城区外全面推进梯田公园建设及城市周边梯田生态修复及绿化美化,在城区内以梯田景观设计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区绿美空间梯田化特色塑造,全力营造云南绿美梯田城市意境。

  绿春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山顶带状城市。

  围绕沿边开放生态旅游城市职能,探索带状城市增绿模式,将城市融入山顶,以山为基,与山共鸣。

  金平绿美城市建设重点方向:建设绿美沿边坡地城市。

  围绕以沿边文化旅游、农特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山水城市定位,结合城市“两山夹一水”的坡地多组团格局,构建以金河为脉、连山、串城,城河山相互交融的沿边开放绿美城市。依托社区建设,健全完善“15”分钟绿美生活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组团城市。

    围绕特征充分展示各城市山水人文之美。依托各城市本底特征,充分展示城市山水人文之美,通过绿美建设“靓山靓水靓城”。依托优势地形生态资源,积极做好城市面山、城郊补绿提质,对城市周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引景入城,对城市内山体结合公园进行建设,凸显城市山水风貌;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河空间绿化美化提升,大幅提升城市绿化环境品质,形成水城融合、蓝绿交织的绿美城市环境。充分利用本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文化、沿边文化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环境之中,凸显城市独一无二景观风貌,打造独具特色城市名片。 

  专栏3 红河州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引导

  蒙自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滇中城市群+滇南中心城市+坝区城市+团聚状城市+以湖为心、以湖为畔城市。

  个旧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滇中城市群+滇南中心城市+坝区城市+团聚状城市+以湖为心、气候宜居城市。

  开远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滇中城市群+滇南中心城市+坝区城市+团聚状城市+河湖相依城市。

  弥勒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滇中城市群+坝区城市+团聚状城市+河湖相依城市。

  泸西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滇中城市群+坝区城市+长聚状城市+山水田园相互交融城市。

  建水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滇中城市群+坝区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团聚状城市+河湖相依城市。

  石屏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滇中城市群+坝区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团聚状城市+湖泊城市。

  红河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红河干热河谷+山地城市+带状组团城市+云上山巅古城。

  元阳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红河干热河谷+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河谷城市+带状组团城市+一江一河依山傍水城市。

  屏边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蒙自后花园+山坝城市+带状组团城市+民族自治城市+依江而建景区城市。

  绿春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云南沿边+山顶城市+带状城市+“一线城市”。

  金平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云南沿边+山坝城市+带状组团城市+民族自治城市+一江两岸、依山傍水。

  河口绿美城市山水人文特征:云南沿边+国门城市+滨江城市+带状组团城市+民族自治城市+两国一城。

    第三节 多维度健全绿美城市建管体系

  优化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遵循绿地系统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结构性要求,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健全、规模达标的绿地系统。修编完成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互衔接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等指导性规划,更好地指导城市绿美建设。结合指导性规划,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以城市各单元绿化为“点”,主要公园为“面”,城市景观河道、城市绿道为“线”,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外部生态系统为“体”,构建“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城市完整绿地空间格局,实现绿地系统与各城市山水人文相结合,铺就城市绿美底色。

  精心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坚持布局均衡、提质增效原则,不断优化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匠心打造城市绿美格局,按照市民出行300—500米见公园绿地的要求,无则“+公园”有则“公园+”,营造“城市处处皆公园、公园处处皆美景”。对标绿美城市公园体系建设要求查缺补漏,优先启动一批绿地系统可达性、景观性、功能性、互动性完备的公园建设,在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同时,深入发掘地域文化和植被景观环境特色,为城市增添活力;启动现状公园提升改造行动,对环境封闭、游览设施不足的公园,进行局部打开,增加活动广场、休闲游廊、休闲座椅、互动景观小品等活动设施,提升绿地系统利用率。植被生长现状不佳的公园进行植被景观提升,增绿补绿,引入乡土特色植物,改善植被长势,丰富植物季相变化,营造优美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打造一批样式各异的口袋公园,以“微整形”手法,通过植入景观花境、花坛、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等元素,营造小型休憩空间,提升城市微观环境质量和居住体验。

  织密织美城市绿道网络体系。构建体系完整、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优质、智慧特色多元的城市绿道网络体系,打造生态、文旅、休闲、生活等多功能共融共享的山水绿廊。积极推行“绿道+”模式,以现有绿道网络为基础,在“长度”和“美度”上下功夫,不断延伸城市河湖廊带、道路绿廊,让绿道环山连园、傍水穿林,全面提升绿道网络覆盖率,实现居民骑行5分钟或步行10分钟可达社区绿道。加强品质绿道和特色绿道建设,结合城市特点积极建设城市特色绿道系列。积极开展包括监控、定位编号、智慧标识、景观照明、交互设备的智慧绿道建设,完备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为市民健康出行、低碳生活提供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建设经济适用、便于管养的节约型绿道。细化绿廊绿化要求,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和耐养护的树种,统筹安全遮荫,视线通廊,重要节点凸显植物景观营造。注重绿道建设材质的生态性,尽量选用经济、环保、生态的地方材料,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营造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化景观。遵循植物季相变化规律,大力推广运用乡土苗木,优选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形成观赏特性明显、层次结构复合,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结合各城市地域特色标识植物,科学选定并运用“县市花”“县市树”为城市添绿添彩添色。共同组建红河州特色多元种植名片。大力推广适宜特色的立体绿化种植,推广围栏、墙面、屋顶、桥体、堤坝岸线等空间开展特色立体绿化美化,新建项目乡土植物种类占比不低于50%、数量占比不少于80%,打造一批立体绿化精品。

  规建管协同推进城市绿美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格局,明确公园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风貌、绿道网络、立体绿化、海绵城市、绿化树种以及湿地保护、城市绿线控制、水系景观打造等一系列绿美建设相关指引。有条件地区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已经创建成功的要全面巩固创建成果,抓好维护管理和复检工作,精益求精建设更高品质的绿美城市;未达到创建标准的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创建为抓手,结合绿美城市建设全面提质增绿,全面提升城市绿美品质,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结合各城市发展需求,出台《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公园管理办法》《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保障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有效执行。发动全民参与绿美城市建设,共建共享绿美家园,形成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和共同享有的良好局面。

第五章 推进绿美社区建设,营造幸福宜居的美好生活

  围绕“生态宜居、风貌突出、舒适健康”要求,全面推进新建小区、老旧小区、主街道小区和单位、旅游景点周边小区绿美社区建设。以完整社区建设为样板,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绿美完整社区建设,营造绿美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大小”结合把准绿美社区主基调

  以“大社区”为抓手。“大社区”与城市社区行政空间相对应。充分衔接城镇开发边界,加强社区管理单元建设,实现边界内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以社区治理为抓手,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格局,结合社区特点,围绕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完善步行尺度的多样化社区服务,创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区环境,形成“一社区一特色”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和多元融合的社区氛围。

  以“小社区”为主体。“小社区”以主街道小区和单位、新建小区、旅游景点周边小区、改造提升的老旧小区为主体。优先开展主街道小区和单位、旅游景点周边小区绿美社区建设,对绿化面积有限的区域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对品质不高的区域进行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主街道、旅游景点周边附属绿化品质,积极建设花园式单位、景区社区等。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绿美社区,以连片联动改造为契机,腾退绿美空间,建设社区公园、小游园、社区绿道等,不断为社区增绿增质。

第二节 推动社区绿美提质升级

  实现新建社区绿色低碳智慧全覆盖。按照绿色低碳理念规划建设新建居住小区,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绿地率指标(不低于36%),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6%,同时结合各城市定位目标,充分利用县市花、县市树、本土骨干树种,注重对乔木、灌木、藤本、花草的比例和色彩进行重点设计。按照智慧社区理念,结合绿色空间放置智能座椅、智慧驿站、智慧步道等设施,可创建智慧社区园林平台,实现园林养护过程中的动态监测等。结合城市特色功能和风貌分区,在服务设施与园林小品的设计与布局等方面突出社区特质,提升社区公共空间识别性,实现“一社区一特色”目标。每个城市均打造不少于2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样板,充分体现各城市特色,形成宜居宜游宜闲的绿美小区。

  连片联动老旧小区。按年度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通过立体绿化、拆违拆除私搭乱建等形式,挖掘小区绿化提升空间,扩充绿地面积,确保所有改造小区达到国家级园林单位(小区)标准,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积极开展建筑绿化,建设社区公园,社区绿道网络,社区口袋公园、游园。以安全、美观、宜居为改造目标,完善相应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环卫设施,打造干净宜居低负荷的绿色城市生态系统。大力推进连片联动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为小区居民尽可能多地腾出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空间,同时注意植物选择多样性,丰富景观层次,尽量多选用乡土树种。

  以花园式单位提升绿美社区品质。以花园式办公理念对主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绿化面积有限的区域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减少或者避免采用盆栽植物,将盆栽植物改为树池绿化带。在建设停车场时减少建设硬质停车场,现有硬质停车场改为嵌草铺装或林荫停车场,提升停车场的绿化率。绿化面积较难提升的单位利用攀缘植物,开拓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应用植物以常绿种类为主,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和居住绿地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合理配置观赏性强的观形、观花、观叶等树种,充分利用县市花、县市树,结合季相变化提高庭院的景观效果,体现地域特色。

第三节 拼接完整社区绿美板块

  样板带动推进各城市绿美完整社区建设。以开远南正街社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为样板,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试行)》标准要求,甄选人口、地域、共同活动、设施和社区意识均符合要求的社区,开展完整社区体检,对标补短板促提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社区管理机制健全的完整社区,力争各城市至少建成一个绿美完整社区。

  聚焦老年友好型社区增强可感可及性。积极建设老年友好社区空间,以居住空间为轴心,以符合老年人步行尺度的10分钟社区老年友好生活圈为半径,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社区规划建设适老化改造、完善出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适的友好物质空间环境。积极推进适老环境设施建设和改造工程,结合绿美空间建设老年慢行系统、老年健身空间等,推进无障碍社区公园、小游园建设。建立以政府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保障社区老年群体在生活照料、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在社区内就近享受便捷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助力老年人享受智慧化养老服务。营造积极友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区管理,体现老年友好社区人文价值,帮助老年人获得满足感与效能感。

  凸显人文内涵擦亮绿美庭院“底色”。以建水、石屏绿美古院落为样板,积极推进绿美古院落空间建设,以园林造景相结合,与城市历史文脉相结合,重点围绕老街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庭院内部进行绿美提质增绿,做到与老街建筑风貌相互协调统一。恢复传统老街业态、古景观,通过古树养护盆栽景观、绿化改造等,助力历史文化街区充分展示各自市井文化,促进老城区复兴发展。持续开展“美丽家居庭院”“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活动,积极发动群众对庭院进行增绿补绿植绿,全面提升家居庭院绿美品质,提高庭院景观效果。

第六章 推进绿美乡镇建设,构建绿美乡镇新风尚

  衔接红河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合州域城镇体系等级、州域城乡生活圈、州域自然条件等分区分类推进绿美乡镇建设。

第一节 充分发挥联城带村“镇能量”

  对标绿美乡镇建设各项指标任务,按照规划全域化、设施齐全化、环境洁美化、乡风文明化、产业特色化“五化”路径实施,以“一镇一处景,一镇一风光,一域一特色”为目标,以创建绿美乡镇为契机,深入开展绿美镇区(乡集镇)、绿美家庭、绿美机关、绿美道路、绿美水库(塘、河道)、绿美校园、绿美企业、绿美村卫生室等创建行动。提升完善镇区和乡集镇公园体系建设,绿道网络建设,小区、单位绿美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乡镇“微景观”建设。统筹推进绿美乡镇建设和周边农村“一水两污”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以点带面,推动各乡镇各行各业各领域绿化美化,实现各乡镇风貌、生态、人居协调发展,充分彰显宜居宜业魅力。

第二节 因地制宜彰显集镇优势

  北部现代综合城镇区绿美建设引导。北部蒙自、开远、个旧、建水、石屏、弥勒、泸西7县市大部分乡镇,着重描绘山、水、林、田、镇和谐共生的空间意象,利用自然要素勾勒乡镇组团,形成适度集聚的组团式空间形态,加强乡镇内部与外围郊野绿色开敞空间的渗透融合,强化蓝绿基底,全面协调城镇生活与生产空间,形成从乡镇建设密集区到自然山水环境之间的绿色过渡。维护自然生态基底,重视治理环境,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彰显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营造绿色宜居乡镇空间环境,避免“千镇一面”。

  南部生态特色城镇区绿美建设引导。南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河口、屏边6县大部分乡镇,充分融入哀牢山生态系统,推进乡镇生物多样性建设,融合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建设与自然、农业发展、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绿美乡镇。对主要面山区域、水体、森林、田园、乡镇边界及其重要开放空间等进行空间格局管控,依托自然本底,尊重山水大势,采用小组团、分散布局的模式,形成依山傍水、尺度宜人、显山露水的乡镇风貌。依托民族文化特色,结合山地农耕特色,营造民族气息浓厚的乡镇公共开放空间,塑造宜山宜水、见山乐水、宜居宜业、民族交融的乡镇风貌。

  红河谷沿线城镇带绿美建设引导。沿红河谷两岸蒙自、个旧、建水、石屏、元阳、红河、金平、河口8个县市部分乡镇,以干热河谷自然生态风貌为主,依托绿美城市建设,打造各具魅力的红河特有热区风貌。充分利用红河谷热能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度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乡镇绿美空间格局融入红河谷自然生态系统,绿美空间彰显热区风貌,注重乡镇风貌的统一和特色化塑造,与乡镇人文相结合,共同装点红河绿美好风光。

  沿边城镇带绿美建设引导。河口、金平、绿春3个县沿边乡镇,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强化守边固边兴边,抓住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等机遇,加强国门乡镇、边境乡镇、抵边乡镇和抵边通道建设。融入边境生态屏障,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廊带建设沿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绿美沿边集镇。

第三节 突出特点打造精品集镇

  山地型绿美乡镇建设引导。在“地形”上下功夫,顺应地形、适应地形、借用巧用地形,因地制宜地开展用地布局、空间组织和道路交通规划,避开灾害区,做到显山、依山、融山。加强山体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山体资源,改善城乡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对于现状条件较差、存在安全隐患的山体应采取边坡防护措施。挡土墙宜进行生态化处理,可采用台阶式挡墙、斜插栅栏式挡墙、木栅栏式挡墙等形式。充分利用、巧用地形建设乡镇公园、组团绿地、小游园、口袋公园等,形成层次丰富的乡镇公共空间;同时顺应地形,依托道路完善乡镇绿道建设。乡镇内部空间重视截洪沟与排水通道的设置,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滨水型绿美乡镇建设引导。结合乡镇水域生态特点,加强生态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水域原有的自然肌理。划分沿岸风貌带的保护范围,严格控制自然水系开发,保障水生态完整性。结合水域沿线划定协调区,科学布置滨水活动相关功能,增强周边功能的亲水性提升乡镇空间环境质量。强化对沿岸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引导,控制沿岸风貌带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间距、后退红线,将水域风光引入城市,保证自然空间的渗透性与可视性。乡镇绿地系统应围绕滨水公共空间开展,避免对自然风光的遮挡,建筑退让形成丰富的滨水空间。预留泄洪通道,结合河道沿线因地制宜打造滨水公共空间。

  交通型绿美乡镇建设引导。以减少噪音、净化空气,促进道路生态化发展,为乡镇居民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环境。新建道路应在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空间,两侧绿化尽量保留原有树木,新种植被宜选取乡土树种。明确沿路建筑风格、高度、体量、色彩标准,制定广告标识、交通设施、沿路小品的形状、色彩引导,塑造富有韵律且包含地方特色的沿街立面,形成完整、连续的街景。沿路新建建筑严禁夹道建设,严格控制建筑退界。集中发展模式的交通型乡镇通过道路与建筑错位布局,形成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平坝格局的交通型乡镇,延续自然田园格局,采用多样化的建筑组合方式,将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布置于道路交叉口处。

  历史型绿美乡镇建设引导。结合历史风貌保护等级,依据保护范围和措施,进行绿美空间和风貌保护设计。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类建设行为应符合传统风貌保护和控制的要求,重点对建筑的高度、形态、色彩、材料以及街巷空间的整体风貌和各类附属设施进行控制。重点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包括园林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胸径大于15厘米的大规格乔木,以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大规格灌木和藤本植物保护。空间布局应延续原有街区肌理,新建或改建建筑应控制在建筑控制线或现有临街建筑基底线以内,以保证历史形成的街道、街道界线的连贯性。保持以街道、院落为主的传统空间形态,鼓励采用院落式布局,塑造人文雅致的公共空间。

第七章 推进绿美乡村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以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标准,以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科学合理推动乡村绿化美化,保护乡村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补齐乡村绿化美化的短板弱项。

第一节 分类建设绿美村庄

  集聚发展类村庄绿美引导。严格控制村庄规模,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和农村民居建设水平改造提升、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结合乡村优势主导产业,发挥产业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农业融合、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等专业化村庄。合理布局绿化用地,引导村民在庭院中栽植果蔬、花木等,在建筑物墙面、阳台、屋顶等开展立体绿化美化。

  整治提升类村庄绿美引导。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渐进微循环改造、拆除违法建设、疏解村庄内部空间、配套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根据村庄自然形态、地形、地貌环境及建设管控要求进行民房改造,对建设强度、建筑风格进行管控和引导。结合村庄自身发展条件,改善和提升乡村环境,着力推进打造彩色化、珍贵化、乡土化、层次更丰富、结构更稳定的乡村生态景观。

  城郊融合类村庄绿美引导。加快推动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充分挖掘乡村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田园风光等资源价值,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区等,承接城镇人口周末休闲旅游度假消费需求,打造开放的庭院美景和自然田园景观,保护乡村风貌。

  特色保护类村庄绿美引导。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与特色要素,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持村庄特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活态传承原住居民生活形态、人文风俗,传承乡村生活文化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乡村人文资源融入乡村景观建设、公共空间打造各个方面,展现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特色乡村魅力。抵边村寨落实“兴边富民、强边固防”要求,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建设和谐稳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康村。

  搬迁撤并类村庄绿美引导。统筹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等问题,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根据各村庄特色,加强村庄规划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维护村容村貌,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采取新造、补植等措施,优化美化乡村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加强“空心房”、废弃地、搬迁撤并后村庄原址等的整治、生态修复和复垦还绿等工作。

第二节 建设农村美丽家园

  一、加强村庄规划编制与管理

  完善乡村规划编制。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编制、调整、审核、批准,引领村庄保护、建设和发展,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依据。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编制绿美乡村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时限,立足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在生态、经济、文化建设战略布局上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绿美乡村。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加强各项规划的系统梳理,强化乡村规划成果应用,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将乡村绿化美化纳入村规民约、干部规划家乡、家训家规等,引导树立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推动全民义务植树与乡村绿化有机衔接,巩固提升乡村绿化成果。

  二、提高绿化美化程度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拆除废旧棚房、残破围墙、倒塌墙壁等危废建筑,通过集约利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等方式扩大村庄公共空间,提高公共空间质量。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建立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农村长效保洁机制,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重点,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市处理”的长效收集处理机制,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

  全面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聚焦“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及庭院,按照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的原则广植乡土植物,做到应绿尽绿,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突出乡土田园特色,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建设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绿美乡村。

第三节 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一、维护乡村内部生态风貌

  挖掘和弘扬生态文化、传统民族民俗等文化,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传统村落等,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实行建档动态管理,加强对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底蕴村落的保护,及时申报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二、加强乡村外部生态环境保护

  打好绿水青山保卫战。抓好乡村河(湖)长队伍建设,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促进河湖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充分保护好乡村森林资源,加大乡村周边面山治理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落实属地管理制度,压实县、乡、村三级林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确保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稳步提升。加强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强化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队伍与装备、林火阻隔系统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农村控烧、控尘、控排、控烟,严控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坚决遏制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加快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增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对受污染耕地进行核实和勘定,建立健全台账,分类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行长效管护措施,稳步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

第四节 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修复,加快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设施农业、农业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打牢农业现代化坚实基础。

  做强绿色食品品牌。积极发挥标准、认证、品牌支撑作用,全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做精做强优势农产品,开发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努力将品牌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提高乡村绿色发展动力

  增强绿色发展动力。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良好的生态底色。积极发展特色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将经济性、功能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春天赏花、秋天品果,让绿美乡村留住乡愁。

  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立足“乡土建筑、乡土风味、乡土气息、乡土景观”等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产业链。立足乡村特有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为方向,强化绿美乡村文化赋能,建设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

第五节 强化示范引领特色带动

  一、开展绿美乡村示范

  强化示范引领带动。稳步开展“设计下乡”活动,支持优秀设计团队开展乡村绿美设计创作,与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建设等规划等紧密融合,编制绿美乡村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表、项目表、时间表,广泛开展“每年回家种棵树”等主题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美建设经验。

  实施绿美村庄示范。总结绿美建设申报成功经验,以自然村为单元,实施绿美村庄行动,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花美村庄、水美村庄、森林村庄等。重点围绕全州城郊村、交通干道沿线村、古村名村、旅游景区周边村等村庄开展绿美村庄建设。

  二、发挥特色带动作用

  统筹乡村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情况,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叠加功能区,突出重点、彰显特点,发挥特色带动作用。

  自然人文类:主要包括开远、弥勒、泸西、元阳、屏边5县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调周边自然山水景观、田园风貌、景区特色,提升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服务价值,重点推进文旅康体一体化乡村建设。依托开远南部凤凰湖片区、西城片区、羊街大庄片区、弥勒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泸西高原特色全域旅游目的地、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屏边五家寨铁路桥等,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完善文旅产业和产品体系链。

  历史文化类:主要包括蒙自、个旧、石屏、建水、红河5县市。处理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关系。保护为主,有限利用,科学发展,注重历史文化乡村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文化肌理等的保护,加强历史文化乡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边疆特色类:主要包括绿春、金平、河口3县。突出民族风情和边疆特色,推进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重点的绿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成一批新型边境旅游和“一村一品”特色旅游目的地,融入全省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边境开放旅游带等区域性整体旅游建设。  

专栏4 重点绿美乡村名录

  蒙自市:新安所街道办事处扎下社区窑房村、观澜街道碧色寨村委会碧色寨村、观澜街道姜家寨村委会马头寨村、鸣鹫镇鸣鹫居委会小坝心村、期路白乡龙泉社区龙泉寨、西北勒乡大丫口村委会新平村、冷泉镇小新村委会小新村。

  个旧市:锡城街道戈贾社区哨冲村、鸡街镇棚旧村委会大红地村、贾沙乡普洒河村委会普洒河村、老厂镇对门山村委会对门山村、大屯街道龙井社区龙井村。

  开远市:乐白道街道仁者村委会通灵村、乐白道街道仁者村委会仁者村、羊街乡古城村委会丫口村、羊街乡红土村委会伍家村、大庄乡大庄村委会龙溪村、大庄乡大庄村委会大庄村、灵泉街道城干村委会白打村。

  建水县:西庄镇新房村委会新房村、西庄镇团山村委会团山村、岔科镇阿朋村委会黑土村、临安镇狗街村委会中新寨村、曲江镇桥头村委会肖家营村、李浩寨乡里长营村委会沙冲村。

  石屏县:坝心镇老街村委会龙岗村、大桥乡大桥社区大坪地村、宝秀镇郑营村委会郑营村、龙朋镇三家村委会三家村、异龙镇陶村村委会符家营村。

  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可邑村、西三镇花口村委会老寨村、五山乡舍姑村委会舍姑村、弥阳街道章保社区小河边村、江边乡宁就村委会宁就一组。

  泸西县:金马镇雨龙村委会白露村、中枢镇西华村委会羊格黑村、向阳乡沙马村委会小得落下寨村、永宁乡笼册村委会九溪山村。

  元阳县:南沙镇大沙坝村委会大沙坝村、新街镇全福庄村委会中寨村、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大鱼塘村、新街镇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

  绿春县:三猛乡腊姑村委会灯马村、大黑山镇嘎处村委会马鹿塘村、大兴镇阿迪村委会阿迪上寨村。

  屏边县:玉屏镇卡口村委会卡口村、玉屏镇大份子村委会大份子村、湾塘乡阿碑村委会沿溪村。

  金平县:马鞍底乡中寨村委会滮水岩村、马鞍底乡马鞍底村委会石板寨新村、金水河镇金水河村委会金水河村。

  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委会两条半村、南溪镇龙堡村委会坝吉村、桥头乡下湾子村委会老卡村。

  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委会勐龙街村、甲寅镇老博村委会咪田村、宝华镇朝阳村委会龙玛村。

第八章 推进绿美交通建设,构建路景交融的交通网络

  按照适地适绿、因地制宜,和谐自然、路景交融的要求,以各级道路为重点,交通节点为补充,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前提下,科学化、精细化配置植物,以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要求推进绿美交通建设。

  第一节 构建绿美交通网络

  围绕“邻县通高速、邻州通铁路、南北通航空、州府强枢纽”的目标,依托现状及规划铁路、公路、机场、服务区、客运站、主要交通和设施节点,打造“四纵两横一边一环一枢纽多辅多点”的绿美交通网络。

  “四纵”:以滇越铁路、昆明—弥勒—开远—蒙自—河口铁路、个碧石铁路、元江—红河—元阳—金水河铁路为核心形成的纵向绿美交通带。

  “两横”:以文山—蒙自—元阳—普洱铁路,楚雄—玉溪—弥勒—曲靖—田坝为核心形成的横向绿美交通带。

  “一边”:以绿春至金平、金平至金水河、蔓耗至金平、新街至河口、河口至马关高速公路为骨架形成的边疆通道。

  “一环”:以滇南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形成的环带。

  “一枢纽”:打造集民航、高铁、长途客运和公交为一体的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绿美红河综合交通枢纽。

  “多辅”:各县市互联互通的现状及规划道路网。包括弥勒一建水铁路、建水—石屏—元江铁路、文山—河口铁路、玉蒙铁路、曲靖麒麟区—陆良—泸西—丘北—砚山—文山、泸西至开远铁路、开远支线等铁路网络。召夸至泸西、石林至泸西、泸西至丘北至广南至富宁、华宁至开远至个旧、平远街至锁龙寺至建水、开远至建水、羊街至鸡街、个旧至元阳、蒙自至屏边、屏边至河口、通海至石屏(龙朋)、石屏(宝秀)至新平大开门、墨江至绿春、通海至建水等高速公路和其他国省道路网。

  “多点”:机场、各类服务区、客运站等形成的主要交通和设施节点。科学统筹绿美交通建设,打造蒙自机场、元阳民用机场、弥勒通用机场等绿美机场,蒙自、个旧、开远、弥勒、泸西、石屏、建水、红河、屏边、河口等绿美客运货运枢纽和高速沿线绿美服务区,打造特色绿美交通节点。

第二节 多层次提升绿美交通“颜值”

  一、打造绿美公路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生命周期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守生态红线,依法避绕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完善涉敏感区路段污染径流的环境保护和风险防控措施,强化对公路沿线自然地貌、原生植被、表土资源、湿地生态、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保护及生态修复。

  提升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度。按照“见缝插绿、见空栽花、绿中添彩”思路,精心组织,挖掘各路段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使公路与周围景色完美融合,将地方文化资源串珠成线、编织成网,塑造出融路于景、景路一体的绿美公路文化景观,打造公路特色小景观,合理增设观景平台、停车场、慢行道,充分展现各县市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产业类型、旅游资源等优势。

  丰富公路沿线面山景观。全面推进公路沿线范围内的绿化美化工作,对道路两侧及可视范围内第一重面山区域开展增阔提色、生态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做到补齐连片、应绿尽绿,自然山林段形成富有季相变化的、大气的、有序列的生态风景林;做好城市形象的窗口展示,做到“近要见景,远要见绿”。 

专栏5 绿美公路绿化导引

  高速公路绿化导引:坚持规划先行,高规格设计,专业施工,加大资金投入和绿化用地协调力度,精心组织,通过新栽及完善,保护好公路两侧的绿色树木,加强后期管护,巩固提升绿化成果。重点对“十四五”期间续建和新建高速公路全段进行绿色景观带建设,对已建高速进行绿化景观补植。

  国省道绿化导引:严格按照绿美公路建设要求,在公路两侧因地制宜栽植经济片林,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降低养护成本,满足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绿化需求。坚持“补齐连片、应绿尽绿”的原则,科学进行“加”“减”“疏”“补”,最大限度提高公路沿线绿化率,提升和改善公路路域生态环境。注重各县市连接带及周边直观山坡绿化,注重色彩季相变化,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进行乔灌草结合,多色彩搭配,远近兼顾,高低搭配,园林造景点缀,专业施工养护。

农村道路绿化导引:加快绿美农村路建设步伐,着力构建“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农村交通新面貌。以生态景观为主,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加大对断带地方的补植补造,修缮、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突出乡土田园特色,坚持节约务实,建设以自然演替为主的生态农村公路景观,与“绿美乡村”“和美乡村”等相融合,充分挖掘和展示周边景观文化,着力打造景色优美、串珠成链的绿美风景线,全面推进沿线村庄及周边区域绿化美化。

   二、打造绿美服务区

  提升现有服务区绿化美化水平,依据周边环境扩建绿地空间,分片区提升绿地品质,将绿地“嵌入式”布局到服务区中。条件有限的现有服务区,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在满足公路服务区基本功能基础上,按照中心服务区绿地率不低于30%、普通服务区绿地率不低于25%的要求进行建设。新建服务区和条件较好的现有服务区,利用周边自然山水、田园风貌,实施“服务区+景区+营地”“服务区+景区”“服务区+小游园”等工程,建设干净、有序、智慧、特色服务区,实现景观和建筑融合,服务区和周围环境融合,文化特质和建筑景观的融合,彰显区域资源和文化多样性。

  三、打造绿美铁路

  加强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铁路城区段划定100米控制带,建立防护绿带,拆除违规搭建、违规广告、塑料薄膜、防尘网等建(构)筑物,清理铁路沿线积存堆放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缓和铁路与沿线自然环境差异,改善路容、美化环境。城郊段保护原有自然生态基底,对视域面山进行季相改造,进一步加强生态恢复、路基边坡防护补强,构建安全、稳定的生态系统。

  加强铁路沿线景观打造。依托全州“三纵两横三辅一联”的铁路网格局,在有条件建设路段,提升铁路两侧景观视觉感受,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让铁路沿线绿起来、美起来。结合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沿线气候特征、植被状况、地域文化等特点,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乔灌结合、错落有致,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的“绿色长廊”。

  四、打造绿美铁路客运站

  在满足有关规范和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塑造站台绿美面貌。绿化可利用空间,在站房、站台、站场的适宜区域通过打造生态微场景、摆放鲜花盆栽等方式,营造绿色、和谐、舒适的车站环境,优化地面建筑形式和色彩,实现与周边建筑风貌的和谐统一。按照“一站一景”的设计要求,对客运站重要出入口视觉焦点进行精细化设计,汲取城市元素,合理搭配绿化植物,适当点缀乡土观花、观叶植物,构建景观层次丰富的景观带,打造公众满意度较高的绿美铁路客运站。

  五、打造绿美机场

  绿美机场绿化美化建设应在满足相关规范和安全的基础上,立足绿色、自然、生态理念,结合机场定位,进行“一场一主题”设计。根据不同区域功能要求分别选择绿化植物种类,保证安全性与景观效果,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并按其生态习性合理配置。

  提升场区区域景观。航站区大门周围的绿化景观要与建筑相协调,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航站区大门周围应严格分析行车视线与人流动线,避免绿化遮挡视线,造成安全隐患。条件允许的机场可进行场区道路中央分隔绿化设计,设计中应考虑防止眩光、引导行驶路线、缓冲事故车辆冲击等作用。中央分隔带宜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方式,丰富绿化空间、体现景观美感。

  提升航站楼景观。航站楼作为机场绿化美化的重点,绿化植物选择应以安全和美化环境为出发点。在候机区的商业区域及休憩区运用盆景、绿植等形式适当进行绿化微景观打造,融入当地人文内涵的景观小品与服务设施。

  飞行区绿化提升。飞行区跑道、站坪、联络道、滑行道等周边的土地裸露区绿化宜种植有降噪、滞尘功能的草坪。避免使用蜜源性、食源性、花期长、易结籽、易折等容易吸引昆虫和鸟类的植物,以免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跑道附近区域,草坪应铺种稀疏,以减少对鸟类的吸引。

  第三节 打造绿美特色展示通道

  一、绿美交通廊道

  滇越铁路米轨特色廊道。涉及河口、屏边、蒙自、开远、弥勒5个县市。依托滇越铁路沿线自然生态风貌、口岸风貌、工业遗产风貌、田园村寨风貌,打造风光秀丽的米轨通道。保护米轨沿线的景观要素,彰显红河多彩的山水田园景观特色,严格控制沿线建筑高度与密度,留出视线通廊,活化利用铁路站场遗址,体现近代工业遗存和开埠通商文化风貌。

  个碧石铁路寸轨特色廊道。涉及个旧、建水、石屏、蒙自4个县市。依托寸轨沿线田园村寨风貌、工业遗产风貌、自然生态风貌,积极保护与整治提升轨道周边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散落的古宅、古道、古桥、古树等,严控建筑高度,彰显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轨道沿线生态与人文风光。

  干热河谷廊道。涉及红河沿岸各县市,依托元江—红河—元阳—金水河铁路和红河沿岸公路沿线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铁路沿线热带雨林、民族村寨、哈尼梯田,展示多民族特色、立体气候,红河干热河谷的自然风光,建设红河特有的热区风貌展示通道。

  沿边特色廊道。涉及河口、金平、绿春3个边境县。依托绿春至金平、金平至金水河、蔓耗至金平、新街至河口、河口至马关高速公路,充分融入自然水系、农田、林地等自然景观和当地人文特质,打造边境口岸热带风光、特色多元商品贸易、多彩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风情通道,做到路景交融、意韵丰富。

  二、特色旅游专线

  加强连接景区、城镇、重点旅游村寨的特色旅游专线建设,打造旅游环线景观,重点完善滇南风情体验之旅(昆明—石林—弥勒—开远—蒙自—屏边—河口)、红河谷探秘之旅(元江—红河—元阳—建水—个旧—金平—蒙自—河口)、民族风情文化之旅(通海—建水—元阳)、梯田文化主题之旅(红河—元阳—绿春—金平)、铁路文化主题之旅(元江—石屏—建水—个旧—蒙自—文山)、滇桂山水风情之旅(石林—弥勒—泸西—丘北—百色—南宁)6条自驾主题线路。 

第九章 推进绿美河湖建设,护佑“岸青水美”环境

  以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红河流域、南盘江流域为绿美河湖建设重点,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根据不同水体的生态环境和分布特点,落实岸坡稳定、行洪安全、生态修复等要求,分区域和类型因地制宜开展水体自然岸线和环湖原生植被保护及恢复,提升河湖沿岸景观及湿地植被景观,打造生态安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美景。到2024年,率先建成12个列入省级考评范围的绿美河湖。到2026年,围绕巩固已有、查缺补漏、增绿提质的要求,科学有序推进,基本完成全州45个绿美河湖建设。到2031年,全面提质增效,实现范围内河湖应绿尽绿、应美尽美,基本实现河湖沿岸人水和谐目标。

第一节 加强水环境治理

  一、保护河湖优质水资源

  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城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规范取水、用水行为,开展红河州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

  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节水,提高污水处理和利用能力,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发展。持续推进再生水配套工程,实施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增加城市可利用水资源。

  管控河湖水污染。新建面山截洪沟、输水管道、输水沟渠,调蓄池、沉砂池,分析研究入湖河道子流域污染源及成因,合理确定阶段水质目标、明确水环境容量。针对重点防控水域,分期建设大型蓝藻处理站及湖面藻水离岸拦截、导流、打捞、输送设施。着力提升生产生活污水收集处置率、达标率,加强种植业、畜禽养殖污染管控,切实保障河湖优质水资源。

  提升入湖清水水量。全面排查湖泊流域内清水水源,从生态流量保障、河道景观需水等方面充分论证分析,开展河道水质净化工程、清水入河工程和生态补水工程等,有效控制入湖河道清水量取用。对流经城市主城区重要河道,实施水系连通及生态景观补水工程,增加入湖河道清水入湖量。

  清洁河湖水面貌。开展河湖水面清漂保洁,保持河湖水面清洁卫生,提高水体透明度。加强河湖巡查管护力度,实现河湖岸边无露天堆放生活垃圾,河湖岸坡无废弃物。

  完善河面垃圾漂浮物打捞清理设施建设。在常流水、季节性断流的入湖河道建设拦污栅、清漂站等垃圾拦截、打捞设施。有效拦截入湖河道水面漂浮物等水面垃圾,减少河道内源污染改善入湖河道水环境。

  二、加快复苏健康水生态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严格限制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各类开发活动,重建恢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湿地功能,开展水和土壤污染协同防治。

  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明确生态缓冲带范围管控要求,防止生态环境遭到人为再次破坏,生态缓冲带内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逐步退出,减少对河湖生态的不利影响。对生态功能受损的区域实施必要的生态修复措施,促进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和河湖水生态环境改善。

  三、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

  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划定管理保护范围,推进涉河空间管控成果共享,维护河湖公益性功能,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能。

  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国家“水十条”要求,深化河(湖)长制,建立健全河湖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异龙湖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持续对水质进行监测调度,加强重点流域劣V类断面整治。

  四、强化重要水源地保护

  科学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开展保护区划定或调整。按照“优先采用生物隔离,必要时采用物理隔离”的原则,规范建设水源保护区标识标志及隔离设施,一级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灌木、乔木等自然植被进行生物隔离,并辅之以警示牌或宣传牌设置,必要时可采用围栏等物理隔离。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推进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提升。建立健全饮用水水质全过程监测体系。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按既定频次开展监测,并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户龙头水的水质监测,对取水、制水、供水实施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水质安全预警体系,加强安全研判,及时发布水质预警信息。强化风险管控防范饮水安全突发事故。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但不仅限于保护区)及供水系统周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环境风险评估以及应急演练。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参与度。

第二节 实施“一湖三海两河”生态建设

  一、加快异龙湖流域生态建设

  强化异龙湖“两线”“三区”管控。落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异龙湖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划定异龙湖“两线”(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制定“三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管控实施细则,实现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责任治湖,强化异龙湖“三区”分区管控。

  优化异龙湖流域空间布局。坚持“四水四定”,按照“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应大尽大、应严尽严”的原则,结合湖泊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村庄分布、产业布局、环湖湿地、公共基础设施等差异性特点和现实需求,充分考虑长远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科学确定流域生态环境容量、承载人口上限和建设用地规模,引导人口、建设用地向流域外转移,实现流域内外协调发展,严禁异龙湖面山区域连片房地产开发,彻底改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开发模式。

  建立异龙湖湖滨生态廊道。打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统筹环湖各类风景资源,理顺环湖交通游览体系,合理布局绿环、绿道、绿廊等,将城市绿地系统与湖滨带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有机连接。加强环异龙湖生态廊道、城市绿地廊道的生态保育,严控湖滨生态廊道核心区内城市建设。重点修复坝心镇龙井村生态廊道,完成主要建成区周边绿廊、拆建区生态修复、绿道修复,促进绿地、湖、城相融相通。对环异龙湖廊道串联的生态斑块(节点)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完善城市绿地廊道系统,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建立环异龙湖生态廊道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系统,加强对湖滨带水质、水文、动植物状态等生态、生物指标的监测,辅助异龙湖保护及运维管理,实现对异龙湖生态廊道与绿道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

  保护环异龙湖湿地生态。结合异龙湖湖滨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态林和湿地建设,巩固“四退三还”成果,恢复湖滨湿地自然属性,实现湖滨湿地水体与水体、河道的联通,提升湿地对异龙湖湖体的保育功能,恢复湖滨带水陆交错的自然生态状态。

  二、加强“三海”流域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大屯海、长桥海、三角海保护与管理。认真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严格贯彻“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一湖一策”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环湖面山和矿山修复、种植业结构调整、化肥农药减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

  加快“三海”流域生态建设。加强流域内生态核心保护区管控,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监管要求,引导人口和产业逐步退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筑牢湖泊生态安全底线。生态保护核心区实行正面清单管控。实现由“环湖造城、环湖布局”向“人退湖进、还湖于湖”的发展格局。加强“三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加快构建生物田埂、生态沟渠及水田季节性湿地。在“三海”流域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打造“两河”生态景观廊道

  加强生态修复。加强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南盘江生态保育与喀斯特地带山地植被恢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功能,保障红河(小河底河、南溪河、李仙江、泗南江、小黑江、藤条江)、南盘江(曲江、泸江、甸溪河)流域生态安全,增强对两河经济开发开放带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

  推进景观廊道建设。红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涉及红河、石屏、元阳、建水、个旧、蒙自、金平、河口8个县市22个乡镇和2个农场。南盘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涉及开远、弥勒、泸西等县市,全力推进红河、南盘江流经城镇的重要河段美丽河道建设,打造沿河城市滨水景观轴线、城市生态景观廊道、文化景观廊道。完善红河沿线绿道系统建设,通过绿道串联沿线公园、文化旅游设施、商业地块及社区,实现空间融合、功能共享。结合公共空间提升滨江绿地空间品质,通过植物景观、文化景观、夜景灯光、夜游经济打造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有条件的区域适当增加休闲服务设施,满足市民亲水近水需求。

  四、加大河道生态治理力度

  强化河道环境自然生态修复。系统推进河湖空间形态修复,优化调整直线化、规则化的河湖岸线,加强修复岸、坡、滩、槽形态,推进因河道采砂等工程遗留的深坑、乱滩修复整治,营造多样化的河道生态空间。为降低阻隔鱼类洄游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序推进拦河建筑物拆除或改造。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积极实施“以渔控藻、以渔净水”生物治理,恢复渔业种群资源。

  建设河道生态堤岸。兼顾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加强全域河湖堤岸工程规划和建设,对有条件的硬质驳岸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建设生态河堤、趋向自然河流建设、恢复退化的河岸带等措施,健全河道生态系统水体和生物群落的互存关系,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促进河道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有序推进生态河道综合治理。入湖河道未治理河段、已治理但存在河堤损坏河段,开展岸坡、护岸生态化改造工程,坚持以生态河道修复理念,采用格宾石笼、叠石护岸、抛石护坡等形式建设生态堤防护脚,以三维植被网、植物压条护坡、植草护坡等形式建设生态护坡。在具备用地条件的入湖河道两侧,因地制宜建设河流湿地或旁路湿地,延长水流路径和停留时间。开展河流湿地提升改造、提质增效工程,大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已划定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和两岸生态隔离带的河段,在具备用地条件的入湖河道两侧,因地制宜补植补绿,采用乡土物种修复沿河两岸的植物群落,采用“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方式,大幅提升河滨绿化率,修复河滨带,形成自然的沿河生态廊道和景观绿道,建设“绿美河道”。坚持把动态的水系引入城市,与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四化”工程有机衔接,建设沿河游园、湖泊、景点、亲水平台,把沟渠沿线打造成亲水公园。着力构建“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活”的生动格局,彰显动静相宜、自然灵动的城市水韵。

  五、推进乡村河湖生态环境建设

  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重点,推进乡村河湖生态环境建设。山区乡村河湖以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坝区乡村河湖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系统修复恢复,宜林地段应结合堤岸防护营造生态防护林带。推进乡村退田还湖还湿,开展人水和谐的河湖渠系连通工程建设和沿岸绿化。打造一批“水美村庄”,展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村田园河湖风光。

第三节 构建人水和谐绿美景观

  一、建设环湖滨水湿地公园

  按照多系统相互融合要求,着力推进异龙湖、三海、牧羊湖等生态湖滨湿地公园建设。充分挖掘恢复湖滨的重要生态、文化和景观价值,建设环湖慢跑道交通系统、多层次多季相绿地系统、水质保持水系统、照明系统,满足市民休闲社交、儿童游乐、运动健身功能需求,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构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共享健康”的景观与休闲游憩网络。

  二、提升穿越城镇河段河道岸线景观

  在红河、南盘江、甸溪河、泸江河、乍甸河、沙甸河等流经城镇的重要河段周边空间,推进规划建绿、拆违增绿、破硬增绿、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绿化工程建设,推动重要河流河道两岸滨水景观带建设,有条件的河道区域打造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带状景观公园,建设景观亭、亲水平台、栈道、观鸟屋等园林小品、小广场、公共洗手台、康乐设施等便民、运动设施。结合异龙湖、“三海”打造入湖口湿地景观,将自然生态、防洪灌溉、地域文化及休闲旅游等多重功能融为一体,打造滨河休闲景观带。植入特色文化因素,在公园重要节点建设双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法治宣传等主题公园、广场。

  三、改善水库周边环境

  实施水库绿化。根据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和管理范围等确定水库绿化美化建设范围和方式。选择有利于提高水源涵养和水质维护功能的树草种,营造乔灌草水生植物复合、具有季相变化的特色植被景观,水库消落带绿化应满足防洪和覆绿需要。沿湿度梯度布置植物群落,营造绿化覆盖率较高的消落带。综合考虑枯水期、丰水期景观效果以及植物生存状况,植物品种选择应注意植物的耐水性。

  修复建筑物区域植被。在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尽量恢复枢纽区林草植被,着力科学实施工程边坡区域的植被恢复。对大坝、坝肩、溢洪道、输水建(构)筑物、取弃土场等边坡,专题论证实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护坡,对稳定的边坡区域实施植物护坡。

  营造水库管护区景观。加强水库管理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条件下,对水库管护区实施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工程,水库管理范围内有序营造形态优美、季相多样、色彩丰富的乡土树草种,打造生态良好的近库岸植物景观。

  提升径流区生态环境。以涵养水源和改善水质为目标,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强采石场、尾矿库绿色治理,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扩增沿岸生态缓冲带,拦截净化陆域污染物,打造管理规范、生态良好、环境卫生的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

  打造水利风景区。挖掘流域区域水文化、水利发展历史等宣传要素,发挥现有水景观本底优势,因地制宜提升水利风景区绿化美化水平,增强景区观赏性和趣味性,提升景区水利科普和宣传教育作用,打造成水文化和民生水利的宣传载体。

第四节 传承高原特色水文化

  一、推动水文化传承利用

  以江河为纽带的水文化建设及地域水文化挖掘与利用,重点推进红河、南盘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结合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推进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化以及与文化融合建设的实践探索,打造“美丽河湖”“水美乡村”示范。开展河流溯源及发源地立碑标识工作。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中积极融入水文化主题。

  二、创造水利文艺精品力作

  充分挖掘水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记录新时代治水实践,打造一批水利文艺精品。拓宽水文化宣传教育渠道,通过展览、读物、博览会、讲坛、比赛等形式,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水文化传播活动。多渠道创新传播模式,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大力传播水文化。 

专栏6 绿美河湖建设重点名录

  河流(河段):泸江(开远市段)、泸江(建水县段)、甸溪河、元江(红河县段)、坝兰河(坝兰段)、新现河、乍甸河(个旧市污水处理厂至水头龙潭段)、者那河、新沟河、杨柳河(南洞河支渠)、大沙河(源头至异龙湖湿地入口段)、泸江石屏段(异龙湖出湖口至回澜阁段)。

  湖泊: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

  水库:天华山水库、绵羊冲水库、洗洒水库、鸡街铺水库绿化美化建设项目、大庄水库、泸西县板桥河水库、青云水库、红旗水库、槟榔寨水库、苦竹林水库、勐甸水库、牛波水库、拖竜黑水库。

  水利风景区:泸西县阿拉湖风景名胜区。

  专栏7 各县市绿美河湖建设重点任务

    蒙自市:大屯海(蒙自段)绿化美化工程、蒙自市犁江河绿化美化工程、蒙自市杨柳河(南洞河支渠)绿化美化工程、蒙自市新现河(蒙自段)绿化美化工程、蒙自市南溪河(蒙自段)绿化美化工程、蒙自市鲁嘎水库绿化美化工程、蒙自市庄寨水库绿化美化工程、蒙自市菲白水库绿化美化工程。 

  个旧市:个旧市大屯海绿化工程、杨家田水库绿化美化建设项目、牛坝荒水库绿化美化建设项目、乍甸河绿美河流建设项目、沙甸河(个旧段)绿美河流建设项目、花果山水库绿化美化建设项目、北坡水库绿化美化建设项目、马堵山水电站水库绿化美化建设项目、白云水库绿化美化建设项目、白云大沟绿化美化建设项目。

  开远市:泸江河综合治理工程、南洞河生态治理工程、开远市大庄水库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建水县:建水县泸江河绿化美化工程、建水县曲江绿化美化工程。

  石屏县:石屏县赤瑞湖绿化美化工程、石屏县异龙湖绿化美化工程、石屏县大水河绿化美化工程、石屏县城河绿化美化工程、石屏县城南河绿化美化工程、石屏县秀山水库绿化美化工程、石屏县高冲水库绿化美化工程。

  弥勒市:弥勒市甸溪河绿化美化工程、弥勒市雨补水库绿化美化工程、弥勒市洗洒水库绿化美化工程。

  泸西县:泸西县阿庐湖水利风景区绿化美化工程。

  元阳县:元阳县五家寨水库绿化美化工程、元阳县丫多河水库绿化美化工程、元阳县纸厂水库绿化美化工程。

  绿春县:绿春县黄连山水库绿化美化工程、牛波水库绿化美化工程、腊姑梯田水景观建设项目。

  屏边县:新现河新现集镇段绿美河流建设项目、南溪河人字桥至白河集镇段绿美河流建设项目、牧羊河流域鹊桥湖至月牙湖段水生态保护修复建设项目、云洞绿美水库建设项目、凹嘎河综合整治项目、团坡绿美水库建设项目、红旗绿美水库建设项目。

  金平县:马鹿塘水库建设项目、苦竹林水库建设项目、那兰水电站水库建设项目。

  金平河建设项目、永平河建设项目、白马河建设项目。

  河口县:河口县大梁子河美丽河湖综合建设项目、河口县槟榔寨水库绿美河湖建设项目(增植)、红河(干流)绿美河湖建设项目、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红河县:垤玛河(不迪至规东段)绿化美化工程、红河(干流)(红河县段)绿化美化工程、勐龙河(勐龙段)绿化美化工程、勐甸河(勐甸段)绿化美化工程、坝兰河(坝兰段)绿化美化工程、垤玛河(哈朋段)绿化美化工程、勐龙河(齐心寨段)绿化美化工程、大寨河(大黑公段)绿化美化工程、勐龙河(土台段)绿化美化工程、藤条江(架车段)绿化美化工程、藤条江(洛恩段)绿化美化工程、宝华水库绿化美化工程、红星水绿化美化工程、勐甸水库绿化美化工程、阿扎河水库绿化美化工程、甲寅后山水库绿化美化工程、虎街河水库绿化美化工程、洛甫水库绿化美化工程、洛玛堵水库绿化美化工程、窑房水库绿化美化工程、嘎他水库绿化美化工程、俄垤水库绿化美化工程。

第十章 推进绿美校园建设,营造寓教于美新环境

  按照“整体性、生态性、安全性、人文性、科普性、实践性、趣味性”原则,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校园建设、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环节,通过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色活动、绿色传播,全面提高校园绿化美化水平和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到2024年,全州建成绿美校园54所。到2026年,全州建成一批校园生态环境优美、育人环境舒适宜人、校园文化气息深厚、地域特色浓郁的绿美校园。到2031年,全面实现校园应绿尽绿、应美尽美,校园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设施建设完备、相关管理制度相继完善,校园智慧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升级,实现校园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运行管理。

第一节 按需施策营造绿美校园环境

  建设绿趣盎然幼儿园和小学。建筑设计上采用舒适、简洁、明亮的风格,引入大量自然光线和空气通风,使校园内部温馨愉悦,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采用多样化植物布局,在主入口和校区内各个角落设置景观花坛,种植各式各样花卉和绿植,营造出四季花开,绿意盎然的效果。在校园内部空地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游园等,让学生感受季节变化,增强观察力和实践力。在校区活动区域内设置运动健身设施,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打造身心愉悦健康中学。充分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发挥绿美环境对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提升改造校园环境,统一文化与绿化整体性、艺术性、层次性。校园空旷废弃区域种植层次多样植物,打造林荫下活动园地,为师生提供优美的学习活动场所。对展示学校形象的主要区域及道路搭配照树灯、庭院灯、泛光灯等夜间灯光,打造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灯光秀丽的校园环境。把“绿”栽满校园,把“美”种进师生心田。

  促进高校绿色开放共享。优化提升现有植被景观,突出特色,通过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景观造景展示校园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因地制宜,营造具有休憩、交往、观赏、运动休闲等功能的开放空间,沿学校主要道路及城市干道两侧布置街头绿地,衔接城市公园形成绿化网络,构建文化生活丰富、文化产业发达、文化魅力独特绿美生态校园片区。红河学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围绕绿色开放共享办学理念,通过国际化办学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

第二节 培植校园绿化美化生态底蕴

  强化校园绿化美化顶层设计。充分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绿化现状和客观条件,有机运用校园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将校园原有自然山体、水域、湿地、河流、植被和古树名木纳入学校绿化整体规划。完善校园自然标识系统,鼓励学校科学合理布置植物科普园、人文生态园、劳动实践园、主题植物园等特色片区,提升校园科普教育功能。新建校园应按绿美校园要求建设。

  科学增加校园绿地绿量。破硬建绿,大面积硬质铺地广场,采取局部破除硬质铺地,增设绿地,或放置各类盆景盆栽增加绿化覆盖面积。见缝插绿,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边角余料地块,楼前屋后闲置地块的小微绿地变身公园花境,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建设高品质小花园和节点花境,满足学校师生休闲娱乐的生活需要。立体增绿,充分挖掘立体空间资源,创造高低变化微地形,营造多层次、多物种的校园绿色体系。在墙壁、屋顶、阳台、棚架等处栽种攀缘植物,增加校园建筑的立体感和美感。选择适宜的绿化方式和植物种类,光滑、垂直墙面栽种爬山虎等攀附能力较强的吸附类藤本植物,廊亭、棚架栽种金银花紫藤、铁线莲、常春藤等顺势生长的攀缘植物,屋顶绿化铺设草皮、栽植园艺,最大限度提升校园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

  营建校园四季美景。遵循植物季相变化规律,协调搭配不同花期、色相、形态植物,展现不同季节校园绿化景色变换,提升观赏品质,营造季节性景观。鼓励学校完善道路绿化带、林荫道路建设,形成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校园道路景观。要体现校园特有历史文脉及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好校园内现有古树名木,积极拓展载体,将校园绿化美化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底蕴。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深入开展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治理,排查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和标志,规划、设立家长接送学生车辆固定泊车位。规范校园周边餐饮、超市、小卖部经营行为,积极稳妥处置流动摊点违章经营行为。及时清理校园周边区域卫生死角,重点清理商业垃圾和餐饮污染。加强校园周边区域施工噪声、商业噪声、生活娱乐噪声治理,从严查处违规排放废气、臭气污染校园的行为。保持打击非法“小广告”高压态势,重点打击校园周边区域乱招生、乱补课等广告行为。

  推进校园生态环保建设。持续提升校园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从生态、节能、环保、新能源利用、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等方面深入开展绿美校园建设能源管理,新建建筑项目应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建造,有序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运行和生态环保校园建设。

第三节 开展校园绿美专项活动

  探索开展绿色教育活动。把“绿美校园”创建与学校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开展“绿色教育”,加强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将“绿美校园”创建融入智慧校园、文明校园、洁净校园等创建活动中,按照“绿树成荫、房在树下、校在林中、生态环保”的总要求,充分利用校园板报、墙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绿色环保知识。培育师生的环境素养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的美丽校园。

  深入开展绿美卫生活动。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校园绿美卫生活动,做好校舍、食堂、办公室、教室、活动室、功能室及厕所等公共卫生管理,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维修,确保校园清洁卫生。制定以学校为大网格、班级为小网格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网格责任区包干区,落实责任制,培养师生人人动手,纸屑、杂物人见人捡的良好习惯,彻底整治校园环境卫生,消灭卫生死角。营造健康、整洁的校园环境,熏陶师生思想、情操。

  坚持植绿爱绿护绿活动。师生齐动手开展校园“护绿爱美”、校园“增绿添美”活动、“我为校园‘助绿’”等活动,师生传帮带对全校绿植进行网格化包保管护。实行“护绿”清单化责任考核,明确管护责任,师生动手育苗、分片包干统一绿化,群策群力让校园实现“增绿添美”目标。广泛发动老师栽种“育才树”,学生栽种“感恩树”等活动参与校园绿化美化,提高师生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携手打造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洁净卫生的绿美校园。把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生物多样性教育融入创建全过程,真正实现“育人之美”的目标。 

专栏8 绿美校园建设重点名录

    州属学校: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高级中学。

  蒙自市:蒙自市第四中学、蒙自市崇德学校、蒙自市东山学校、西南联大蒙自小学、红河学院附属学校、蒙自市团结小学、蒙自市机关幼儿园、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蒙自市第二中学、蒙自市第三中学、蒙自市雨过铺中学、蒙自市文萃中心幼儿园。

  个旧市:个旧市和平小学大屯分校、个旧市第一中学、个旧市鸡街小学(市级)、个旧市第十八中学、个旧市大屯新区幼儿园。

  开远市:开远市第一中学、开远市凤凰小学、开远市东城小学、开远市灵泉中心学校。

  建水县:建水县机关幼儿园、建水县第一小学、建水县第五中学、建水县第六中学、建水县余官冲小学。

  石屏县:石屏县仁寿村小学、石屏高级中学、石屏县郑营小学、石屏县宝秀中学、石屏县标准中心幼儿园、龙朋镇六街小学、石屏县坝心中学。

  弥勒市:弥勒市庆来学校、弥勒市第一中学、弥勒市朋普镇第一幼儿园、弥勒市弥阳牛背完全小学。

  泸西县: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泸西县中枢镇初级中学、泸西县建设小学(新校区)、泸西县中枢镇第二幼儿园。

  元阳县:元阳县新街镇胜村小学、元阳县上新城中学、元阳高级中学。

  绿春县:绿春县第二中学、绿春县高级中学、绿春县大兴小学、绿春县东城区幼儿园、绿春县三猛乡巴东小学。

  屏边县:屏边县第一中学、屏边县第三中学、屏边县幼儿园、屏边县滴水苗城幼儿园、屏边县湾塘小学校园、屏边县玉屏小学、屏边县一中二期扩建、屏边县第四中学、屏边县第二中学。

  红河县:红河县第一中学、红河县第二中学、红河县第一小学、红河县幼儿园。

  金平县:金平县第三小学、金平县第一中学、金平县金水河镇中学、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国门小学、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地西北小学。

  河口县:河口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镇中心小学、河口瑶族自治县机关幼儿园、河口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河口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河口瑶族自治县坝洒中学、河口瑶族自治县北山小学。

第十一章 推进绿美园区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以全州3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和若干州级产业集聚区为主阵地,按照节约优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适地适绿的原则,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绿美园区,推动全州园区形象提档升级,促进园景相融、产城融合、园企一体发展。到2024年,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弥勒产业园区、云南开远产业园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全面建成绿美园区。到2026年,红河综合保税区、云南蒙自产业园区、云南个旧产业园区、云南建水产业园区、云南泸西产业园区全面建成绿美园区,同步开展各州级产业集聚区和其他工业用地红线范围内绿化美化。到2031年,已建成绿美园区品质持续巩固提升,各州级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绿美园区,全州工业用地红线范围内实现应绿尽绿。

第一节 全面系统推进园区绿化美化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结合园区功能定位细化明确园区各组团绿化美化主题特色和推荐植物名录。注重绿化美化规划或实施方案与园区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根据园区资源禀赋、景观特征和产业功能,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合理规划景观功能组团,加强对园区内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体和原有林木的保护与修复,完善园区绿地结构。严格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园区总体规划编制(修编)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强化环评、节能评估等约束力。鼓励园区统筹绿美园区和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见效,助力园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构建“两极多点全覆盖”的绿美园区格局

  结合全州现代化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园区发展布局,构建全州“两极多点全覆盖”的绿美园区格局。“两极”即由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云南蒙自产业园区、云南个旧产业园区、云南开远产业园区组成的滇南中心城市绿美园区极和由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构成的沿边开放绿美园区极。“多点”即云南泸西产业园区、云南弥勒产业园区、云南建水产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和各州级产业集聚区。“全覆盖”即在完成全州3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和若干州级产业集聚区绿美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协调推进各县市未纳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州级产业集聚区的其他工业用地红线范围内的绿化美化建设,实现全州园区绿化美化全覆盖。

  三、全域统筹开展园区绿化美化

  严格对标云南省绿美园区标准开展园区提质增绿,力争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和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20%,云南蒙自产业园区、云南个旧产业园区、云南开远产业园、云南泸西产业园区、云南弥勒产业园区和云南建水产业园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15%,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全部创建为省级绿美园区。协调推进州级产业集聚区绿化美化,鼓励石屏、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屏边6县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优势,积极组织申报州级产业集聚区,开展产业集聚区内公共绿地、园区道路、企业厂区、居住区与单位附属区域和其他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力争各州级产业集聚区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15%。拓展绿美园区建设范围,统筹推进各县市未纳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州级产业集聚区的其他工业用地红线范围内绿化美化,参照《云南省绿美园区建设导则》,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工业用地保障红线内绿美建设,适时开展工业用地拓展线内绿化美化。

  四、全要素推进园区绿化美化

  公共绿地绿化美化。坚持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相结合,科学配置公共绿地绿化树种。公共区域绿化合理运用各类造园要素,适当配置花坛花境、园林小品、宣传栏、座椅、游径等供园区及周边居民游憩,体现休闲特色。

  园区道路绿化美化。推进园区道路增绿提质,依托园区主干道打造园区景观大道,兼具景观观赏和生态防护等多重功能;次干道和支道根据道路两侧企业分布情况,实行“一路一树”,建成整齐简洁的景观通道。道路绿化宜选择生长健壮、树冠齐、分枝点高、遮荫效果好、抗逆性强的乔木树种,采用成行成排的整齐栽植方式,适当配置矮灌木或地被植物,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的同时,做到遮荫、防尘、降噪。

  企业厂区绿化美化。协调做好厂前区、生产区外围、仓储物流区等区域绿化,把工厂绿化纳入厂区布置和工程预算,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应绿尽绿,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业项目设立适当宽度的防护林带。厂前区绿化采用自然式布局,因地制宜栽植乔木、灌木、花草,遵循植物季相变化规律,打造变化丰富、特征突出的绿化景观;生产区室外绿化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根据生产区车间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花种;仓储物流区绿化宜选择树干通直、分枝点高的树种,以稀疏栽植乔木为主,便于各种运输车辆畅通行驶。

  居住区与单位附属区域绿化美化。依据建筑规模和风格,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完善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整体意境与风格塑造的和谐。鼓励结合建筑物外立面、顶面等,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空间绿化。选择寿命较长、病虫害少、无针刺、无落果、无飞絮、无毒、无花粉、抗污染、净化空气、吸附粉尘的植物,兼顾植物景观的营造,配置观赏性较好的观花、观叶、观果及芳香植物。

  其他区域绿化美化。有低丘缓坡、河湖库塘的园区,充分利用原有水体资源,尽量保持自然生态原貌,选取本土、易养护的植物品种,注重乔灌草水生植物相结合,打造季相景观及特色景观。园区边坡、取弃土场、临时用地绿化应与山地防护林工程、地质灾害防护、石漠化治理、山地防护林工程、义务植树等充分结合,优先选择本地区生长良好、根茎发达、耐旱瘠薄、萌生能力强、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

  第二节 一园一策开展园区提质增绿

  打造特色鲜明的绿美园区。坚持“一园一策”,根据园区类型和功能定位开展绿化美化,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沿边地区产业集聚区等开放型园区绿化美化要强化“国门园区”建设,优化园区景观结构,在树种选择、植物造景等方面充分突出园区开放特性,展示绿美国门形象。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泸西产业园区、云南开远产业园区、云南建水产业园区等综合型园区绿化美化要强化各功能组团统筹协调,既体现园区整体性,又突出各功能组团的特点特色,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园区生产、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需要的同时,因地制宜为园区及周边居民生活提供舒适、方便、实用、优美的绿色环境空间。云南蒙自产业园区、云南个旧产业园区、云南弥勒产业园区等生产制造型园区绿化美化要突出适应性,综合考虑园区规模、产业特点、建筑风格、使用对象和环境意境等因素,体现园区特点和风格。

  彰显园区组团绿美特色。坚持“一组团一特色”,按照不同功能组团不同绿化侧重点,制定差异化绿美措施,充分体现各自绿化功能。生产制造组团根据生产区车间的特点进行室外绿化配置,化工车间室外宜种植抗逆性强、生长快的低矮树木;高温车间室外宜选择高大阔叶乔木及色浓味香的花灌木;噪声强烈车间室外宜选择枝叶茂密、树冠矮、分枝点低的乔灌木,密集栽植形成隔音带;食品、光学、精密仪器制造车间室外宜选择无飞絮、无花粉、落叶整齐的树种,注重低矮地被和草坪应用,强化固土、防尘能力。仓储物流组团以稀疏栽植乔木为主,宜选择树干通直、分枝点高的树种,便于各种运输车辆畅通行驶。商业办公组团结合园区及企业文化,体现文化特色和工作氛围,合理配置主题雕塑、园艺小品、展览素材等景观元素,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相融合,塑造园区高品质绿美景观。生活居住组团兼具改善环境、防护隔离、文化景观等功能,符合城市居住区绿化标准,综合考虑职工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等需求,做到景为人用。休闲景观组团合理运用各类造园要素,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和碎片化空白区域,乔、灌、花、草、藤相结合形成高低搭配、层次错落、品种丰富、季相鲜明的园区绿化景观,体现休闲特色。

第三节 绿美融合促进园区产城协调

  促进园城绿美融合。促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工业用地红线等园区空间与所在城镇绿美融合发展,尊重所在城镇山水脉络、风貌格局以及城镇形象与文化特征,优化拓展绿美生态空间,丰富植物种类,塑造产城景园和谐统一的园区形象,以园城绿美融合促进产城融合。加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沿边地区产业集聚区等边境口岸园区与口岸、城镇绿美融合,“城镇—园区—口岸”一体化推进绿化美化建设。统筹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结构性,强化园区绿地景观系统与城镇绿地景观系统有机衔接、与周边环境融合协调,构建点线面结合、功能健全、结构完整的绿地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空闲地、废弃地、边角地,通过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绿地空间,打通廊道断点,连接绿地斑块,构建园城一体的立体复合蓝绿网络。建设园城联通的绿道网络体系,打造衔接顺畅园城慢行系统。围绕“景—园—城”一体的视角,促进园区景观与地形地貌、城市形象、历史文脉、园区产业相融合,在园区门户、主要交通节点、重点企业集聚区、园区滨水空间等区域打造特色园区节点景观,凸显城市文化形象特征。科学确定园区骨干树种、基调树种,在满足园区功能前提下,合理运用“县市花”“县市树”,与绿美城镇协调搭配,强化园城绿美整体性、协调性。

  增强园区绿美联系。以相互融合、联系紧密的园区为重点,增强园区间绿美联系,一体化推进园区绿化美化。鼓励共同研究制定绿化美化规划或实施方案,联合审查,联合报批,联合推优,以园区绿美联系为突破点,强化资源统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园区在管理机制等方面联动升级。

  强化园区各组团绿美联动。增强园区各组团间绿化美化协调联动,从树种选择、植物造景、色彩搭配等方面体现园区整体性,实现统一主题、各美其美。依托连接园区各组团的交通要道、河流水系等,协调绿美交通、绿美河湖建设,打造园区绿美联动网络。提升园区各组团间主要交通廊道的景观观赏和生态防护功能,鼓励对园区各组团间的立体交通廊道进行垂直绿化,丰富景观风貌。合理确定园区骨干树种、基调树种和各组团特色树种,形成整体统一、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景观风貌。强化各组团的绿化养护管理联动,形成统一联动的养护管理机制,提升养护作业的规范化、精细化、精准化。

第四节 绿美先行推进园区绿色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卷烟及配套、钢铁、化工、绿色建材等行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严格执行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依法依规推动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要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散乱污”企业处置,依法依规采取关停取缔、限期搬迁、停产整治等方式分类施治。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

  促进园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实施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推动工业企业节水减排。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推广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支持园区企业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式,逐步实现园区全绿电供应,为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提供绿色用电凭证。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控和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确保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达到100%。强化化工园区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积极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开发具有无害、节能、环保、低耗、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引导企业绿色生产,营造绿色消费环境。深化政府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的环保产品、设备和设施;支持与提供绿色原材料、绿色物流、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的上下游企业优先建立合作关系,加快绿色供应链向采购、物流、营销、回收等环节延伸。重点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积极打造绿色矿山,加快矿山装备升级换代,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标准实施建造、改造和管理,集约利用厂区土地资源;鼓励企业使用绿色低碳原料,对各种物料严格分选、密闭遮盖、分别堆放,最大程度避免污染;降低厂界环境噪声、振动以及污染物排放,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快推广建水工业园区绿色园区建设经验,优先推动云南泸西产业园区等打造绿色园区;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和结构,提高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利用余热余压废热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强化园区环境污染防治。完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配套设施,加大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确保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含特殊污染物的污水除外)。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实现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强化沿河沿江园区水环境监测和综合治理,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做好固废等重点污染物的监测和处理。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供地管理,实现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重点推进化工行业企业的工业废气防治工作。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污染物排放动态监管全覆盖。培育绿色制造服务机构,鼓励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运营的园区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模式,提供清洁生产审核、循环化改造咨询、“环保管家”等专业化服务。

专栏9 绿美园区建设重点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重点实施大屯-雨过铺片区入口工业艺美A区和B区口袋公园项目、美科新能源48GW单晶拉棒项目附属绿化工程、品悦食品生产项目附属绿化工程、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附属绿化工程、美科大道附属绿化工程等绿美建设项目。

  红河综合保税区:近期重点实施红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综合服务大厅外环境整治项目等绿美建设项目。

  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近期重点实施坝洒跨境经济合作区城市道路附属绿化工程等绿美建设项目。

  云南蒙自产业园区:近期重点实施蒙自工业园区匠心大道绿化带交通节点提升改造绿化工程项目、齐星杭萧钢构有限责任公司一期绿美提升项目、云南宏申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绿美提升项目、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废弃左柏石场边坡复绿工程项目、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匠心大道两旁道路环境整治、补植、绿化养护项目等绿美建设项目。

  云南个旧产业园区:近期重点实施个旧市沙甸冲破哨园区附属绿化工程、个旧市八抱树园区附属绿化工程等绿美建设项目。

  云南开远产业园区:近期重点实施开远市临江北路延长线轻工业产业园红投纸源瓦楞纸箱厂附属绿化工程、开远市临江北路延长线轻工业产业园(二期)附属绿化工程、开远市临江北路延长线轻工业产业园利用闲置土地绿化美化项目等绿美建设项目。

  云南建水产业园区:近期重点实施建水县临安镇青云片区轻工业大道附属绿化工程、建水县临安镇青云片区规划59号路附属绿化工程、建水县南庄镇羊街片区羊街工业园区工业大道环境绿化美化工程等绿美建设项目。

  云南弥勒产业园区:近期重点实施弥勒食品加工园配套道路绿化工程、兴园大道和奔腾路绿化工程、云南生物谷大健康产业园绿化项目、红河实业项目绿化工程等绿美建设项目。

  云南泸西产业园区:近期重点实施云南泸西大为焦化有限公司绿化美化项目、泸西博浩工厂区内道路条状附属绿化工程、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进场道路附属绿化工程、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边坡绿化工程等绿美建设项目。

  州级产业集聚区:石屏县、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县和屏边县6县按相关要求积极组织申报州级产业集聚区,按照省级绿美园区建设标准,将绿美园区建设要求融入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谋划提质增绿项目,开展产业集聚区绿美建设。

工业用地红线内:各县市统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州级产业集聚区绿美建设,参照《云南省绿美园区建设导则》,同步推进辖区工业用地保障红线内的绿美建设,适时开展工业用地拓展线内绿化美化,实现应绿尽绿。

第十二章 推进绿美景区建设,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游制宜,统筹巩固拓展景区绿美内涵与联动提升周边环境品质,合理提升景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推动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旅游配套设施绿色发展为关键抓手,促进旅游资源价值持续提升。到2026年,在全州景区100%完成绿美行动的基础上,建成一批适游性强、观赏性高、体验感好的省级绿美示范景区。到2031年,形成绿美景区与城乡联动发展、绿色旅游出行与绿色消费衔接融合的新格局,助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第一节 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

  践行“主客共享、人景和谐、合作协同”的理念,提升全州景区的生态环境。推进景区补绿植绿、增花添彩,加大四季开花、常绿植物在景区引种和推广力度,营造“绿美相融、美景如画”的绿美景观。保持景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本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选用适应性强、维护成本低、无害的植物,促进生态系统和旅游资源价值“双提升”。景区周边的裸露山体、边坡荒地开展人工绿化,对景区建设或旅游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进行人工绿化生态修复。对保存历史文物的景区划定风貌控制带,整治景区周边不协调建(构)筑物,保持景区内外环境与风貌相协调。

第二节 抓好重点景区绿美建设

  围绕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一心五区、一带两廊”的发展格局,按照巩固一批、提升一批、整治一批的要求,全面完成A级景区绿美建设。充分发挥山水相融的自然禀赋和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优势,高标准推进全州景区提质升级。以绿美建设助推哈尼梯田旅游景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围绕景区生态环境、景观质量、游览体验全面巩固提升,助推弥勒东风韵小镇景区、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建水朱家花园景区、石屏异龙湖湿地公园、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建水燕子洞景区、泸西阿庐古洞景区、屏边滴水苗城景区、开远凤凰生态公园景区等打造省级绿美示范景区。

专栏10 绿美景区建设名录

  蒙自市: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景区、红河州博物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南湖公园。

  个旧市:老阴山景区、丫沙底瀑布温泉景区、个旧市工人疗养院、个旧市鸡街加级寨梨花谷、个旧市梨源哨冲。

  开远市:凤凰生态公园景区、南洞-凤凰谷旅游区、知花小镇景区。

  建水县:建水文庙景区、红河建水团山古村景区、建水朱家花园景区、建水学政考棚景区、建水县临安府署景区、建水县贝山陶庄景区、建水县新房景区、建水古城小火车景区、建水蚁工坊景区、建水紫陶街景区、建水燕子洞景区。

  石屏县:异龙湖湿地公园、石屏古城、龙韵养生谷、焕文公园、郑营旅游景区。

  弥勒市:弥勒市西三镇可邑小镇风景区、弥勒市东风韵小镇景区、弥勒市东风韵小镇核心区综合停车场片区、弥勒市东风韵小镇文创集市片区、弥勒市东风韵小镇风车清水平台片区、弥勒市东风韵小镇半岛七彩星空营地片区、西三镇旅游环线。

  泸西县:泸西县阿庐古洞景区。

  元阳县:元阳哈尼梯田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元阳县全福庄中寨旅游特色村、元阳县哈尼特色小镇、元阳县哈尼梯田生态修复建设项目。

  绿春县:绿春县阿倮欧滨森林公园、绿春东仰风情园景区。

  屏边县:屏边滴水苗城景区、屏边滇越铁路人字桥。

  金平县:金平县蝴蝶谷景区。

  河口县:河口口岸森林公园。

  红河县:红河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红河马帮古城景区。

    

第三节 提升景区绿美服务能力

  完善绿色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景区交通路网、接待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加大A级旅游景区内部及周边环境、住宿餐饮、道路综合整治提升力度,为游客创造优美舒适的游憩环境。结合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智慧停车场、充电桩、智慧门禁等配套设施。加强地域特色浓厚的农产品、民族工艺纪念品等绿色商品供给,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打造一批“打卡”网红地,全面提升景区绿美品质。

  加强特色旅游专线体系建设。以特色风情车站为纽带,串联滇越铁路米轨、个碧石铁路寸轨,加强连接景区、城镇、特色村落的特色旅游专线和旅游环线建设,强化沿途道路两侧视域范围内景观提升,完善交通导引、休憩设施、信息标识系统、解说系统,打造特色旅游风景道体系。

专栏11 绿美旅游景观道建设重点

    打造2条国家旅游线路:“云上梯田·品味乡愁”之旅旅游线路、云南乡村浪漫之旅旅游线路(红河州)。

  打造4条特色旅游线路:“诗与远方·健康生活”(泸西—弥勒—开远—河口—蒙自—元阳—建水—石屏)特色旅游线路,“百年米轨·滇越时光”(石屏—建水—开远—蒙自—个旧—屏边—河口)特色旅游线路,“一湖两城”·滇南最美乡愁(建水—石屏)特色旅游线路,“行摄秘境集·定格行摄梦想红河”(昆明—弥勒—东风韵小镇—建水—团山村—双龙桥—蒙自—碧色寨—元阳—哈尼梯田)特色旅游线路。

  打造5条骑行绿道:红河谷亚热带风情漫游绿道(红河撒玛坝梯田)、滇南风情漫游绿道(石屏异龙湖、建水泸江河)、文化主题漫游绿道(碧色寨历史文化公园、屏边人字桥)、康养休闲漫游绿道(弥勒湖泉水乡、东风韵、太平湖)、哈尼梯田漫游绿道(元阳哈尼梯田景区)。

  打造3条户外徒步穿越线路:滇越铁路遗产寻踪穿越线路(滇越铁路沿线)、红河谷亚热带风情徒步线路(红河河谷沿线)、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穿越线路(哈尼梯田旅游小环线)。

  打造1条特色轨道交通旅游线路:“米轨时光”小火车旅游线路。

第四节 依托康养休闲发展绿色旅游

  一、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公园休闲旅游

  促进绿色生态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红河最精华的天然森林资源和最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建设石屏龙韵养生谷、太平湖森林小镇等一批具备代表性和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促进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新业态发展。完善绿春黄莲山、屏边大围山、金平分水岭、元阳观音山、红河阿姆山等森林的步道建设及其连接线提升改造,将州内主要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古村古道等景观区域串点成线。打造“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行业深度融合,促进森林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结合小微湿地、森林乡村等建设,挖掘苗木花卉、木本粮油、森林药材、香料香精等特色产业潜能,提升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依托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公园休闲+旅游产业,围绕城市公园、湖滨湿地公园、高速公路服务区、社区口袋公园、绿化广场等,开发健康管理咨询、运动项目培训、户外露营基地、周边商业配套等康养休闲产业,促进旅游全域化转型升级。

  二、发展景区绿色商业新业态

  依托生态场景创新“绿美+康养”“景区+娱乐”等运营模式,积极发展温泉康养、森林徒步、体育赛事、户外运动、露营旅游等新业态,重点推动建水燕子洞景区、建水朱家花园景区、泸西阿庐古洞景区等传统景区从传统的“门票经济”转型为“综合经济”模式,推动“被动游览”向“主动消费”转变,提高景区二次消费和复游率。围绕满足多样化需求,植入绿美文创元素,提升改造一批设施老旧的景区,有效提升游客满意度。

  三、积极培育“绿美+生态”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气候康养度假旅游。以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依托可邑小镇、太平湖森林康养小镇、龙韵养生谷、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马鞍底“中华蝴蝶谷”、大围山森林公园、河口口岸森林公园等,建成“一核两翼多点”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新业态产业集群。有机整合医疗、康养和生态资源,开发河谷避寒与高山避暑等特色健康旅游产品,融合传统中医药(民族药)预防保健治疗功能,推广“医疗+康复+养生+度假”旅游新模式。有效联动养老机构、旅游景区、康养地产等资源,发展旅居养老和候鸟式养老项目。依托弥勒湖泉温泉、泸西吾者温泉、个旧丫沙底温泉等优质资源,打造“红河谷”温泉精品线路和温泉旅游产业集群。

  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将健康养生元素植入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中,开发养生美食、工艺纪念品、瑜伽和美容塑形、生态保健品、抗衰老服务等系列旅游商品及配套服务。依托接待服务网点和开放式绿地资源,建设绿色饭店、精品民宿、房车营地、帐篷营地、森林木屋等特色度假设施。

  大力发展红河特色高原体育旅游。依托高原优势和体育基地平台,以足球、田径、游泳、山地自行车等项目为重点,打造高原体育训练产业集群。依托森林公园、绿美河湖等资源,开发攀岩、徒步等山地运动和皮划艇等水上运动产品。培育自行车、马拉松、越野跑等特色赛事品牌,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参赛观赛和深度旅游。

第十三章 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种植指引

  红河州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从南到北划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等气候带类型和干热河谷类型。按照“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优先、兼顾功能性”原则,对标《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植树指南》就绿美城镇、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河湖、面山种植等绿化植树中的树种选择、树种配置、土壤改良、管护等方面提供指引。新建项目乡土植物种类占比不低于50%、数量占比不少于80%,尽可能建设能够自维持或低维护的植物景观。增绿提质和景观提升的项目,须充分尊重民意,突出当地特色。社会普遍关心且政府主导的重大城乡绿化美化项目,须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第一节 树种选择

  一、城镇绿化美化树种选择

  选用乡土树种,慎用外来树种,以地带性(区域性)植物为主,合理使用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优良树种,以抗逆性强的树种为主,针对栽植地的不同环境条件,选择不同树种。以深根性为主,满足遮荫、抗污、减噪、防尘、美化、季相鲜明的需求。

  二、乡村绿化美化树种选择

  以地带性(区域性)植物为主,保护古树名木和保留原有树木,选择具有当地文化特色树种,合理使用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优良树种。宜采用适宜发展经济林果花或特色观赏乡土树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及村容村貌相协调。

  三、交通绿化美化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具备抗逆性兼顾隔噪、防火、防烟、减光、护坡等具有防护能力的树种。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优选乡土树种兼顾外来优良树种。注重树种适应性、功能性和地域性。

  四、河湖绿化美化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河湖环境条件,具备抗风性和耐水性的树种;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优选耐涝乡土树种兼顾外来优良耐涝树种;注重树种适应性、功能性和地域性。

  五、面山绿化美化树种选择

  发挥生态功能,兼顾美化功能;以地带性(区域性)乡土树种为主,慎用外来树种;宜选用耐旱、耐寒、耐瘠薄乡土乔灌木。

  树种选择推荐。详见附录。

第二节 树种配置

  一、城镇绿化美化树种配置

  依据公园、道路绿地、庭院、街头游园等绿地类型及立地条件,遵循绿化应与城镇人文、地理及自然景观环境协调原则,合理配置树种,实现绿化空间结构、色彩搭配、季相变化、景观效果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

  街道种植的乔木应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宜选择深根性、

  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少飞絮、无污染、抗逆性较强的树种,采用规则式单排或多排种植。

  分车带及非机动车绿化带宜选择抗污染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采用乔灌有机配置模式,提升绿化带的功能性和观赏性。

  庭院绿化宜选用观赏性强且特色突出的优良树种,采用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结合方式,丰富庭院景观的层次感。

  街头游园宜选用特色突出、观赏性强的乡土树种,采用孤植、不规则片植等方式,展示地方观赏植物的多样性及独特性。

  二、交通绿化美化树种配置

  依据公路两侧、边坡、中央分隔带、隧道口、立交区、服务区、观景台等不同功能及立地类型,遵循绿化应与沿线人文、地理及自然景观环境协调原则,以耐寒、耐旱、耐瘠薄树种为主,兼顾深根性与浅根性结合、速生与慢生结合,合理配置树种,实现绿化空间结构、色彩搭配、季相变化、植物景观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边坡宜选用耐旱的深根性植物,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木本为辅,优选自繁能力强、免修剪、抗逆性及护坡能力强的乡土植物。采用草本与木本合理配置,实现护坡功能性与景观性有机结合。

  公路两侧应结合途经路段的地域景观,采用借景或造景方式,宜选用多个乡土树种复层混交配置,增加层次感。

  隧道口应侧重生态修复,宜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绿化。

  中央分隔带应具有防眩作用,且不能遮挡视野,宜以种植小乔木、灌木为主;树种配置可适当变换,避免视觉疲劳,色彩不宜过于缤纷。

  三、面山绿化美化树种配置

  立地条件的划分。根据全省面山的林地情况,将可使用区域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

  立地类型划分表

  面山绿化美化植树配置模式。

面山植树配置表

  全域配置类型。

  山地用材林型。以用材树种为主,在海拔800—1700米,立地条件差、坡度大、离村寨距离较远的宜林地上重新植树,恢复森林植被。在海拔800—1100米的干热地带,立地条件差,坡度大,离村寨距离远的荒山及疏林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增加森林植被。

  山地经济林型。以经济林为主,在海拔800—1400米,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离村寨距离较近,有灌溉条件的宜林地上重新植树,恢复森林植被。

  经济作物地套种型。在海拔800—1500米左右,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增加森林植被及绿化美观效果,同时也可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

  石漠化及困难地区。应用石漠化植被恢复技术,保证成活率,提升绿化覆盖率,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针对不同地段、坡面、地类,保护好原有植被,科学应用壮苗培育技术,以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配置,开展多树种、多类型植树,以形成多层次的林分结构。

  对标《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植树指南》,红河州属于南亚热带面山植树类型区域,面山绿化美化植树配置模式参考如下: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高质量推进绿美红河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协调、政策保障、监测评估和项目支撑,凝聚全社会力量,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绿美红河建设全过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州党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涉及的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和调整必须报州委、州政府审定。州级有关部门、各县市政府的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第二节 强化督查考评

  将城乡绿化美化建设纳入州级年度综合考评,强化规划实施全过程管理,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与分析,做好分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州委、州政府报告。加大督查监督力度,杜绝出现16类禁止类清单、7条限制类清单中的任何行为,对领导不力、工作不实、行动迟缓、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或约谈,并定期或不定期通报不担当不作为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强化资金保障

  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集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州级各有关部门积极申报争取,力争每年全州一批项目纳入省级绿美典型标杆。

第四节 强化宣传发动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对各地动员群众、共建共享方面好经验、好做法的提炼、宣传和推广,推动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性绿化植树活动,广泛组织、引导、发动群众参与绿美红河建设,全方位展现“绿化美化”的生动场面,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动员的绿化美化格局,营造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新风尚。

第五节 强化政策衔接研究

  紧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围绕建立减碳、降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深入研究森林、水域、草地等生态系统及城市生态碳汇有关政策,有机衔接城乡绿化美化推动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促进“生态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为充分承接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打牢基础,以绿美红河建设探索红河“双碳”实践。

  本规划确定目标任务低于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的,从其规定。

  附录:红河州城乡绿化美化树种推荐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