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文件>州政府文件>红政办发
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046
信息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2-12-30
文号
红政办发〔2022〕86号
信息名称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红政办发〔2022〕8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红河州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2月14日

  (本文有删减)

红河州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云政办发〔2022〕41号)精神,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百亿级新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结合红河州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重点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主体,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实现我州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州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我州重要的百亿级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环保产业体系。聚焦发展高效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先进环保产业三大重点领域,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主体,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优良产业生态,推动环保产业成为我州绿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全州环保产业布局优化,立足各地产业基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各板块协同发展,建成滇中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创新集群。以蒙自经开区个旧片区为中心,加快建设再生铅锌、再生铝、再生铟以及稀贵金属提取等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发展再生铝、再生铅锌、再生铟、先进锂电池四大循环产业链条。在全州范围推动各行业技术装备绿色低碳升级,根据节能环保装备需求,在北部产业园区探索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围绕各县市产业核心区,大力引进综合节能环境服务企业,支持重点用能单位、排污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及污染治理。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蒙自片区、红河县,打造“绿色环保建材—标准化建筑构件/部件—施工装配”产业链条。(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发展改革委、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管委会、泸西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不再列出。)

  (二)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主体

  以行业重点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补充,第三方机构为纽带,综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政府扶持引导和行业协调联动作用,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着力打造红河州环保产业发展的“雁阵”。充分利用国家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大力推动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支持龙头企业向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全产业链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针对产业链短板和弱项,主动寻求上、中、下游企业,培育一批中坚企业实施“补链”“强链”行动,积极引导中坚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企业竞争力。积极发掘城市矿产利用途径和技术,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培育报废机动车、废旧电池、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处置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引导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开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州投资促进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科技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以蒙自经开区个旧片区为中心,加快建设再生铅锌、再生铝、再生铟以及稀贵金属提取等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发展再生铝、再生铅锌、再生铟、先进锂电池四大循环产业链条。聚焦报废汽车、废旧铝制门窗等,鼓励电解铝企业开展废铝回收业务,加快构建“废铝—再生铝”循环产业链。加快推动一批冶炼废渣、铅银废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打造“尾矿废渣—再生铅/再生锌”循环产业链。聚焦铅锌锡废渣、废旧ITO靶材、废铟丝等材料,依托铅锌冶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含铟废料—再生铟”循环产业链。鼓励关联企业积极开展废旧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拆解回收业务,培育发展“铅酸蓄电池/锂电池—再生铅/锂/镍/钴—先进金属材料/锂电材料”循环产业链。(州生态环境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管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制造业

  在全州重点资源型产业中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支持工业生产过程高效燃烧技术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实施现有工业企业节能改造,做好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积极推动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对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在北部产业园区探索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低VOCs含量涂料制造等产业。探索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燃煤替代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环境监测、大气污染防治和废气治理、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装备,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再制造成套装备等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基地。(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市场监管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管委会、泸西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大力发展绿色新型建材产业

  立足于州内优势资源,打造“绿色环保建材―标准化建筑构件/部件―施工装配”产业链。一是以绿色建筑规划、绿色建筑标准为牵引,重点围绕红河县天然石膏、屏边县大理石及木材等优势资源培植新型建材产业,吸引一批科研院所、规划设计院及建筑材料开发利用企业落地发展,促进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绿色建筑新材料研发,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水平和绿色建材开发利用水平。二是以推广绿色建筑、应用绿色建材为重点,推动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配套政策措施制定,鼓励州内建筑工程使用获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认证或者获得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绿色建材产品,加快绿色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以骨干企业培育为主,示范带动其他企业围绕尾矿、冶炼废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资源建设装配式生产项目,促进相关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全州建筑业转型升级。(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投资促进局、州市场监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质增效节能环保服务业

  围绕各县市产业核心区,大力引进综合节能环境服务企业,支持重点用能单位、排污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服务、第三方监测及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等创新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及污染治理。引导节能环保服务业向蒙自经开区个旧片区聚集,创新“环保管家”“环保超市”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个旧市特色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级试点建设,推动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基地的打造,鼓励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市场主体搭建“一站式”节能降碳、环境污染防治综合服务平台,开展节能设计、污染防治、设备成套、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管理等系统集成服务。支持现有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充分整合上下游资源,加快多元化发展,提供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一站式”服务和解决方案,立足本地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在工业废气处理、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垃圾处置等重点领域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管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积极推进绿色示范创建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绿色产品,形成绿色制造体系。围绕重点用能行业、用水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加快实施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热力集中供应项目、开远食品加工产业园供热管道提升改造项目。支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水工业园区片区申报认定云南省第一批绿色低碳循环示范产业园区。(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市场监管局、州水利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管委会、泸西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

  深入打好滇南中心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攻坚战,加大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建筑工地、城区道路扬尘防治和餐饮油烟排放治理。深入打好以异龙湖为重点的“湖泊革命”攻坚战,“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系统推进流域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生态修复和治理,推动异龙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红河、南盘江两大水系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沿线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各类开发区、化工园区、“三磷”行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个旧、建水等地重金属污染防治,以泸江、大屯海等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加强涉镉、砷等重金属行业污染源排查整治。通过实施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充分激发市场对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以市场需求拉动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州生态环境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水利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九)实施节能低碳改造工程

  对照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规上工业企业为重点,实施煤电、建材、化工、有色、钢铁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实施工业企业锅炉(窑炉)节能综合改造,提升电机系统及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推广无水氟化铝技术、常压精馏高纯锌生产工艺、余热余压利用等先进技术。开展火电、焦化、水泥、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绿色低碳工艺革新,持续推进水泥、化工、有色、烟草等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存量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建水县、蒙自市和河口县整县市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市场监管局、州能源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快技术自主创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地位,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工厂。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尾气净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共伴生矿及低品位尾矿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关键技术的产业转化率。定期发布重点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推广目录,及时组织区域内和跨区域环保产业市场供需对接、技术帮扶、专家进企业等服务,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绿色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州科技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战略机遇,依托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合作。推动节能环保国际产能合作,大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企业发展外向型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境外环境工程建设,鼓励外经贸企业投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充分利用论坛、展览等平台进行交流推介,开展国际合作,增强“走出去”能力。(州商务局、州投资促进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

  鼓励大型企业建设企业端信息平台,形成集过程监控、数据管理、综合决策一体化信息系统。鼓励第三方机构建设企业环境资源管理服务云平台,为节能环保企业资源交换、行业规范化管理提供专业服务。鼓励园区和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建设区域性智慧环境平台。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加快构建回收、运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城乡固体废物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监管体系。(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工作机制,将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加强方案实施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推进方案内容有效落实。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碳交易、排污权交易和水权交易等制度。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强制回收产品目录,低挥发性有机物原材料替代政策与标准体系。加强环保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完善环保领域市场准入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严格执行差别电价、阶梯电价、阶梯水价政策。按照污染治理实际成本和有关规定开征建制镇污水处理费,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严格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节能环保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工程用地依法依规给予优先保障。(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市场监管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水利局、红河供电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稳定普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全面用好、用足政策。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行业节能监察、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严格节能、环保执法,倒逼环保产业市场扩容增效。强化企业监管,推进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县市政府及时公布本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排污单位应按照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规定,及时公开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严格按照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积极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参与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监管。建立健全环保产业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产业统计调查,及时反映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市场监管局、州水利局、州统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财税金融制度

  构建环保产业项目建设财政支出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州州情实际的生态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规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有关财政资金支持环保技术攻关、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引导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环保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体系,加大对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用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上市融资。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强化企业污染责任,为环保产业领域企业提供财产、产品责任、出口信用等保险服务。落实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州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州金融办、州税务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壮大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加强环保产业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依托重大项目实施,以项目引人、以项目育人、以项目树人,着眼于培养和发现人才。鼓励校企联合培养节能环保人才,加强节能环保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技艺精湛技能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优化环保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完善环保产业发展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各项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制订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激发技术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科技局、州教育体育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财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先进典型,适时曝光反面事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把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大力开展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宣传,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和服务认证。落实政府绿色产品采购制度,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全面推行绿色办公。(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州市场监管局、州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