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专场

文章来源:红河州政府新闻办

发布日期:2022/11/08 16:07

浏览次数:

发布会现场

  9月7日上午,“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专场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新闻与传播管理科科长魏道俊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新闻与传播管理科科长  魏道俊: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召开“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八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专场发布会,这也是“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中的第三场红河故事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精准方略,举全州之力攻坚克难,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困扰红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交出了满意答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州乡村振兴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医疗保障局的有关领导,向大家介绍红河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另外,本场发布会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基层代表,为我们讲述他们亲身参与和见证的脱贫攻坚故事。

  首先,我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云先生;

  红河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文杰先生;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安祥先生;

  红河州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太华先生;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临时党支部书记白杰雄先生;

  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海清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驻州新闻单位、州级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三项议程:一是由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云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由两位基层代表分享脱贫攻坚故事;三是媒体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云发布新闻。

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云先生发布新闻

  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云: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红河州曾是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和“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举全州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经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底,全州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布朗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红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如期交出了脱贫攻坚亮丽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攻坚战以来,红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脱贫群众生活发生根本改变。脱贫攻坚战以来,最可喜的成果是大幅提高了脱贫群众收入水平,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48元提高到2020年的10247元。我们贯彻精准方略,做到精准施策,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累计实施18.8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7152户75806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群众挪了穷窝、置了新业。全州13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验收,2020年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25%,比2015年提高了18.14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累计下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54.27亿元,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所有脱困人口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脱贫人口住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统筹保障后比例达90%,比2015年增长28个百分点。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5年的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2020年的4500元。元阳县阿者科村通过实施全民参与乡村旅游的“阿者科计划”,实现脱贫致富,上了新华社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入选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暖场大片《携手,为人民》。通过脱贫攻坚战,农村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过上了“住有所居、学有所上、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幸福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脱贫地区面貌发生历史巨变。脱贫攻坚战以来,最突出的成效是明显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难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500公里,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打通了贫困地区通往小康的“致富路”,高速公路跨过红河南岸,结束了红河南部脱贫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截至目前,全州除绿春县外,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投资9.37亿元,巩固提升176.3万农村人供水保障,解决41.61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供水设施基本全覆盖。全州行政村100%通4G网络、通宽带网络,所有脱贫村100%通动力电,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发生的巨变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州民族团结、开放发展等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红河大地处处呈现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美丽画卷。

  干部群众精气神发生明显转变。脱贫攻坚战以来,最深刻的改变是显著提升了干部群众精气神,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交融。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各级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尽锐出战、下沉基层一线,全州5.95万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向798个贫困村全覆盖选派1.04万名驻村工作队员扎根攻坚一线,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绿春县大头村拉祜寨驻村工作队与拉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实现“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建成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蒙自市西北勒乡面对2014年高达94%的贫困发生率,以“石头缝里刨穷根”的韧劲创造幸福生活,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群众增收致富的花果山。脱贫攻坚战以来,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广大脱贫群众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从“熬日子”到“奔日子”、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极大提振了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气神,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红河州河口、金平等地的脱贫户自发将自己栽种的香蕉等捐赠给武汉,展现了红河州脱贫群众自强诚信感恩的崭新面貌。脱贫攻坚战中,红河州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5个集体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红河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出实招抓落实,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全面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构建线上网络化和线下网格化“两网”双向协同监测体系,推广运用“政府救助平台”,让群众遇到困难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申请救助。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入户排查与行业部门筛查比对常态化预警体系,每月开展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到目前,全州有64%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得到巩固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下达各类教育资助金16.3亿元,脱贫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家庭在校学生实现“应助尽助”。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全州142个乡镇卫生院、1145个建制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全州脱贫人口和三类重点监测对象36种大病救治率99.67%。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巩固农户基本住房安全,开展农房隐患排查整治,累计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762899户,危房整治率100%。全州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5.34万人,其中有9.26万脱贫人口人享受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收。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根本之策和鲜明导向,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低收入脱贫人口收入过万两年专项行动,探索实践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加减乘除”法则,推广助农增收“六种模式”,制定了“一户一策”三年增收帮扶措施,多渠道拓宽增收途径,千方百计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力争2022—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扎实抓好产业就业帮扶。全州累计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3.98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支持8.19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其中2022年新增贷款5.7亿元(居全省第四位)。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近60%,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增收,泸西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13万亩小香葱,使小香葱产业发展为年产值达35亿元、务工收入15亿元的致富大产业,直接带动5万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建水县南庄镇“服务型”利益联结模式入选省委办公厅印发的10种利益联结助农增收模式进行推广。推进“一县一业”创建,绿春县(茶叶产业)被列为2022年度云南省重点帮扶县“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石屏县杨梅产业、泸西县蔬菜产业、建水县柑橘产业被列为2022年度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扎实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全州认定224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2750人。积极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31501人,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脱贫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1年以来,连续2年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在37万人以上,今年到6月底,全州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7.8万人,完成省级目标任务36.86万人的102.55%。续聘12260名生态护林员,带动12260户脱贫户、近5万脱贫人口在家门口长期稳定增收。全州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20年底的10247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2430元,比2020年增加了2183元,同比增长21%;比全省平均水平12267元多163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持续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努力奔跑。我们构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N”政策支持体系,坚持“四个不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强化投入力度不减,2021年以来,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6.3亿元,实施3697个项目,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工作调度、行业联席会议制度、专班作战等工作制度,持续选派驻村工作队848支、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663人,尽锐出战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大擂台大比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等行动,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积极稳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2021年动员3855名干部回乡参与完成401个任务村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扎实推进2022年度474个任务村的规划工作,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加快把红河州49个沿边村打造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小康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州共创建美丽村庄1135个,“十四五”期间全州拟建成20个示范乡镇、185个精品示范村、1200个美丽村庄。开展“乡村振兴大擂台”和“好书记大比武”活动,晒经验、晒成绩,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全州各级干部群众乘势而上,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根本之策,把加快脱贫地区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真抓实干把发展短板补起来,推动脱贫地区人气更加旺起来,发展更加活起来,实现农村更富裕、农民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下一步,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接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担当实干,努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魏道俊:

  感谢张云先生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两位基层代表分享脱贫攻坚故事。

  首先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来自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委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海清先生跟我们讲述脱贫攻坚这些年来村子里的变化。

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海清先生分享故事

  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许海清: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我叫许海清,是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阿希者村委会地处石屏县异龙镇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辖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6户、1129人。2015年全村共有123户贫困户,贫困人数达461人,占了全村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阿希者村的村容村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2016年底,阿希者村成为石屏县第一批脱贫出列的贫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990元提高到了2021年的11225元,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脱贫群众都说“现在吃穿不愁,看病也不愁,孩子上学也很方便,上级党委、政府不仅给我们修路铺自来水管网,还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务工还给补助,还代缴了医疗保险,日子可好了。”现在的阿希者,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质的蜕变,村庄越来越美,人民越来越富足。

  一、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

  近几年来,我们村利用人均耕地面积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发展了烤烟、红桃、蔬菜、养殖等产业,目前全村稳定烤烟种植面积1125亩、发展蔬菜种植1500亩、红桃6000余亩,百香果150亩,核桃100亩。新建养殖示范区800平方米,生猪出栏1178多头、黄牛出栏309头、土鸡3200羽。同时,我们村利用成片桃花林资源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举办桃花赏、摘桃体验活动,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在这里我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村的许逵户,以前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生活非常艰难。脱贫攻坚以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有了目标和盼头,跟着村里积极发展产业,养了50头猪、5头母牛,今年产的6到7个月的小牛卖到了每头15000元的好价格,另外还种植了红桃10亩、百香果5亩,果子收成好,去年还建了新房,村里人人羡慕。和许逵户一样发家致富建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购买了轿车,大家都由衷地感谢党的好政策。

  二、村庄变美了

  “猪鸡遍地跑、垃圾遍地扔、污水遍地流”曾是阿希者村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通过持续开展清洁乡村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有效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此外,我们还在村委会、学校、卫生室通上了宽带,所有自然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村庄得到绿化、亮化。现在很多群众都说“如今的阿希者,路通畅了、网络覆盖了、村庄变靓了,群众办红白喜事有了活动场所,生活真的方便了。我们村委会的蜜蜂洞村成为异龙镇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的蜜蜂洞村里村外花红柳绿,家里家外整洁干净,尤其是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季,沿着青砖小道走进蜜蜂洞村,粉嫩娇艳的桃花与整齐的土红色房屋交相辉映,仿佛到了一处世外桃源。”

  三、群众的精神更足了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开展巾帼连心志愿服务、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和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革除陋习、移风易俗,阿希者村民从以前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思想转变为现如今“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共走致富路”的积极态度。我们率先在全县成立第一家建立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指导帮助农户收家治家,收好东西扫好地。村党总支帮助村民整理出致富格言730余条,建立家规家训670条,印发《除陋习树新风促脱贫倡议书》,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广泛营造革除陋习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使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变成革除陋习的主人。我们注重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全村评选132户“好婆婆”、115户“好媳妇”和84户“大孝子”,让身边典型成为最好示范。以前村里有个出了名的懒汉彭建庚,成天酗酒、个人卫生习惯极差,家里杂乱无章,在村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耐心教育引导下,他改正了之前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现在跟着建房老板做施工学徒,有拼劲、肯吃苦,家里随时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了村里大家学习的标杆榜样。

  今后,阿希者村将继续发扬“坚韧不拔、善作善成”的石屏精神,继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将阿希者村建设成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美丽乡村。

  最后,真诚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帮助我们阿希者村,欢迎你们到阿希者做客,来看一看我们的千亩桃林,品尝一下我们的鲜甜红桃,我在阿希者等着你们!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临时党支部书记白杰雄先生分享故事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临时党支部书记 白杰雄: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拉祜寨临时党支部书记白杰雄,也是一名拉祜族同胞,按照中共绿春县委的统一安排,很荣幸参与和见证拉祜寨的发展、变化。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距离中越边境线800米。2015年全寨33户168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600元,成为绿春县乃至红河州贫困程度最深、致贫原因最复杂的村寨,是脱贫攻坚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2016年以来,在州、县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以“党建引领、支部入寨、先锋上阵”为抓手,探索实践“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的守边固边工作模式,啃下了拉祜寨这块“硬骨头”,2019年12月,拉祜寨如期脱贫摘帽,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600元提升到现在的10060元以上,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千年跨越”,也从根本上实现了生理上脱毒、生活上脱贫、精神上脱困。主要表现在三大之变:

  第一,从原始游猎生活到学会科技种养的生产之变。过去,由于历史、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原因,拉祜寨群众长期依靠政府救济,满足于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脱贫攻坚战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大部分村民都学会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改变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粮食自给,拥有了自己的增收产业。目前,全村种植梯田红米90余亩,发展有机茶叶165亩、花椒100余亩、草果500余亩、高原梨等水果15亩;种植30余亩反季节性蔬菜朝天椒、土豆等,每年养殖出栏3批次“拉祜土鸡”共计9000余羽,拉祜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二,从靠党委政府救助到自立自强的精神之变。过去,拉祜族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甚至为换取鸦片而私自变卖承包田地,在驻村队员的细心引导、以身示范下,拉祜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小孩不再惧怕生人,拉祜妇女同胞学会跳广场舞,不少拉祜小伙少女成双结对外出务工挣钱,全寨呈现出发展致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更值得庆幸的是拉祜寨拉祜族同胞彻底戒除了毒瘾,学会了自力更生,“脱贫感党恩、致富跟党走”的思想观念在拉祜群众心里扎下了根。2020年时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指挥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晓忠有一次入户走访中,拉祜族同胞普初九突然问道:“什么是共产党?”李晓忠回答道:“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个鸡蛋,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吃的好人。”拉祜群众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说:“真的感谢党,是党没有抛弃我们,派来了驻村工作队,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变化。”“如果没有共产党派工作组到拉祜寨,我们说不定早就死了,也没机会看到今天的变化了,更不会有今后的好日子了”。村民普初九说,“共产党对老百姓这么好,我要申请入党,向先进典型学习,为更多群众做点好事、实事。”

  第三,从落后的生活习惯到现代文明的生活之变。过去,拉祜族群众生活能力极其低下,连简单的洗脸刷牙、洗澡洗衣都不会。通过工作队员手把手的教育引导下,拉祜群众开始主动革除陋习,积极参与爱党爱国、爱村、爱家、爱劳动、爱生活“五爱”实践活动,比学赶超“戒毒星、卫生星、道德星、守纪星”四星评比,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拉祜群众生产生活的自信心。如今,拉祜寨村民有的购买了汽车,有的学会了开摩托车,学会了手机淘宝买东西等,家家户户挂着“四星”评比红旗。还办起了幼儿教育,19名拉祜儿童于2021年秋季实现第一批次入园,41名小学生就读于大头小学,9名初中生上了平河中学。

  拉祜寨的发生的巨变脱贫攻坚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今天的拉祜寨,房子好了,村庄美了,产业发展了,群众致富了,拉祜寨成为中越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对群众的期盼,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县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精神,把党的各项富民政策落实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让拉祜寨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而接续努力奋斗。

  魏道俊:

  感谢白杰雄先生的分享。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请这位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刚才,州乡村振兴局的张局长在新闻发布时提到了产业帮扶的成效,请问红河州在产业帮扶中主要有哪些帮扶模式?脱贫人口又是如何从中获得收益?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安祥先生作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产业帮扶是实现全面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红河州高度重视产业帮扶工作,2017年成立了以州委领导为组长的产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林业、工业和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业“五大产业”作为产业帮扶的主要产业。

  下面,我简要介绍农业产业帮扶的3种模式:

  第一种,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和就近务工获得收益。比如,泸西县发展的香葱产业,5000多户脱贫户参与土地流转,年均租金4700多元。此外,栽葱、拔葱、洗葱、包装等,已经形成分工明确、标准化、专业化的流水线,目前直接带动5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4300户脱贫户在基地务工,户均增收4万多元。

  第二种,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带动获得收益。比如,屏边县白河镇腊哈村,通过党总支领办合作社,用好沪滇协作帮扶资金,发展“农业+旅游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2021年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多元,还通过农村电商销售水果2800多吨,果农直接获得收益490多万元。

  第三种,公司带动获得收益。比如,元阳县阿者科村,通过成立村集体旅游发展公司,依托哈尼梯田和哈尼族民族传统资源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分红6次78.51万元,户均分红达1.2万多元。

  目前,全州已经实现了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人口家庭产业帮扶“全覆盖”。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帮扶的前提是“有产业发展条件”,就是有生产资料、有劳动力,并且有发展意愿,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产业帮扶绝不是简单地给予脱贫人口种养帮扶,更不是简单的“一补了之”“一股了之”,而是通过产业帮扶资金、政策、渠道、模式,帮助脱贫人口进入产业发展链条,合理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降低风险,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我们主要采取合作社绑定脱贫人口、企业再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形式来开展,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联合体”,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进行抱团发展。

  下一步,红河州将持续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措施,抓实各项工作,保障脱贫人口增收,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新浪云南记者现场提问:

  请问红河州人社部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促进就业带动脱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红河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文杰先生作答:

  一直以来,全州人社系统始终把抓培训、强技能作为稳就业、促增收的治本之策,投入大量资金激励广大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劳动者从“普工型”向“技能型”转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助力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在脱贫攻坚期间,我们紧紧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需要,整合资源、分类施策,通过开展培训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转移输送一批技能劳动力、培养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扶持一批劳动者创业就业“四个一批”技能扶贫行动,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组织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以技脱贫”成为了致富新路子。如:屏边县湾塘乡五家村委会四丘田村的李保飞,因个人缺少技术而致贫。2016年通过引导本人参加了挖掘机培训并取得资格证。后经推荐找到了工地开挖机的岗位,收入从原来每月3000元增加到每月6000多元,技术换来高薪酬岗位让其家庭在2019年实现了脱贫摘帽。石屏县宝秀镇幸福新村居民何美凤,在自身掌握民族服装刺绣的基础上,参加了花腰彝刺绣培训。一技在手的她,在家门口刺绣企业“扶贫车间”月收入比没有培训前增加了2000多元。像这样以技能促就业带脱贫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正是通过持续开展技能培训,为实现农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和高质量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到2021年底,全州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182.58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3.63万人次,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22.66万人次。

  2021年以来,全州人社系统以实施“技能云南”为契机,树立“培训促就业、强技助增收”的工作方向,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目录的指导作用,科学设置培训的项目、班次、时长,持续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提升低收入群体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制式、定岗式技能培训,推动形成“定制化”培训+“订单化”输出的融合发展。特别是针对南部地区脱贫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通用技能培训,帮助有培训意愿劳动者实现“应培尽培”,进一步增强低收入群众自我发展信心和就业能力,加快实现就业增收步伐,不断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基础。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在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中,医保局是如何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的?

  红河州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太华先生作答:

  医保局紧扣《云南省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要求,联合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卫生健康委、州乡村振兴局、州税务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红河监管分局等部门,根据省级文件提出了符合红河州实际的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措施,与原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有序衔接过渡,明确了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5年过渡期内,通过优化调整医保扶贫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

  一是统筹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及资助参保工作。过渡期间继续做好脱贫户管理的同时,重点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以及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由国家明确的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管理。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给予定额资助;对未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的脱贫户,资助参保标准从2022年—2025年逐年下调,到2025年按标准退出,不再享受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

  二是统一规范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将脱贫攻坚期内基本医保倾斜政策过渡为公平普惠的保障政策。规范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低保人员、特困人员)的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点,取消大病保险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对未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的脱贫户,2021年—2023年同农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同等的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到2023年后逐步调整。

  三是加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将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低保人员、特困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给予在年度限额内按照一定的报销比例给予医疗救助;对未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的脱贫户,2021年—2023年同农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同等的医疗救助政策,2023年后逐步调整。以上几类人群经医疗救助后个人自付费用超过我州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线,存在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的再由医疗救助资金在限额内给予倾斜救助。

  四是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做好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住院自付费用超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底线(红河州2022年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底线7000元)的患者纳入因病监测预警对象,按月推送给乡村振兴、民政部门,经相关部门核实纳入“三类人员”监测对象的,医保部门及时给予标识、参保,落实各项资助参保和医疗救助保障政策待遇。对农村普通参保人建立依申请医疗救助机制。

  魏道俊:

  感谢张太华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们踊跃参与,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发布、分享与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们,脱贫攻坚战交出的亮丽答卷,饱含着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和艰苦努力,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接下来,红河州将持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力书写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崭新篇章。希望各媒体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地报道好、宣传好今天发布会的各项内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讲好红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感谢新闻界的朋友,我们下一场发布会再见!

阅读下一篇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新型工业化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