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新型工业化专场

文章来源:红河州政府新闻办

发布日期:2022/11/08 15:25

浏览次数:

发布会现场

  9月5日上午,“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新型工业化专场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新闻与传播管理科科长魏道俊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新闻与传播管理科科长  魏道俊: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七场:新型工业化专场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对红河发展提出的高质量建成“三个示范区”工作要求,以“大抓工业”为主要抓手,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今天的发布会,州工业和信息化局领导和部分企业代表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伟先生;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海江先生;

  云南锡业分公司经理唐都作先生;

  云南惠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监邹迪华先生;

  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解化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文亮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州新闻单位、州级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由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领导作新闻发布,二是媒体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伟先生发布新闻。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伟先生发布新闻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姜伟:

  谢谢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红河州工业发展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今天很高兴,能通过“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同我的一位同事及三位工业企业负责人一起,与大家就红河州新型工业化这个主题进行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红河州是云南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一直是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红河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总量逐年增长、体量持续扩大,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新旧动能转化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十年来,我们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稳固。一是工业总体实力显著提升。坚持把工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确保工业发展汇聚新动能,增速换挡不失势,工业经济增速保持中高运行。目前全州拥有34个工业大类、85个工业中类、135个工业小类,工业基础好、产业体系全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持续提升。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411.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47.7亿元,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0.2%,工业占GDP的比重达27.3%,对全州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4.6%。二是工业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按照“培育扶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引导促进一批”工作思路,持续实施州级新增企业奖励补助及上台阶奖励政策,大力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全力促进“休眠企业”恢复生产,不断壮大全州工业经济主体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13户增加到2021年的479户,净增266户,增长2.25倍,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160户,其中超百亿元的有4户。

  十年来,我们着力夯实工业基础,发展后劲更加强健。一是创新驱动更强劲。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发展方式上正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云锡锡冶炼、云锡锡化工、鑫联环保、云南解化等多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等方式,生产技术及工艺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户、州企业技术中心34户。二是基础平台更完善。多方筹集资金,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展园区优化提升工作,园区服务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优化。继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之后,又成功申报获批自贸区红河片区,园区聚焦效应和示范功能不断彰显。截至2021年底,全州工业(产业)园区共建成各类标准厂房166.8万平方米。2021年,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8.26亿元,较2012年增加330.59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9.42%。三是项目支撑更有力。建立州(县市)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度,推行“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破法规破常规”全力推进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共实施省级“3个100”工业项目118个,以晴、惠科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造和定义红河州发展新速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工业投资年均增长9.3%。

  十年来,我们着力建设新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强增量并重,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烟草、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传统产业增长新动能。累计淘汰炼铁产能9万吨、铁合金产能18.5万吨、焦炭产能95万吨、水泥产能92.5万吨、粗铅产能47.65万吨。云锡锡冶炼、红河卷烟厂两个投资30亿元以上的易地技改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开远化工园区即将开工建设,有色、烟草、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将持续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实施“腾笼换鸟”,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发展,占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3.2%提升至24.9%,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户,总产值达369亿元。烟草“一枝独秀”的局面得到改观,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占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0.8%降至26%;非烟工业增加值总量从283.5亿元左右提升至594.2亿元,占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68.8%提升至79.5%,已成为拉动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引擎。

  十年来,我们着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不断优化提升发展环境。一是资源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全州共有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19户,骨干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效益不断提升。2021年,全州共有规模以上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企业8户,规模以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数量占全省45户的17.8%,全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约为60%。三是绿色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红塔蓝鹰纸业有限公司、蒙自矿冶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云天化红磷复合肥料、恒林化工高浓度复合肥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建水工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四是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建设完成6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全面关停和取缔152家分散在工业园区外的豆制品加工企业。五是节能降耗取得较好成绩。全州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2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1.770吨标准煤/万元,较2012年累计下降12.62%,全州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持续下降,与红河州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放缓。

  十年来,我们着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突破千亿,民营经济占比不断提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为主线,建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协调服务机制,聚焦“去痛点、破难点、通堵点”,更加精准高效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实施微型企业、“专精特新”成长型中小企业、民营小巨人培育三项工程,开展“双培双优”行动,持续用力优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解决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民营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317.7亿元增至2021年1486.93亿元,突破1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达1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2年35%增加到2021年54.2%,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位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主体数量从2012年12.53万户增至2021年30.89万户。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户、省级专精特新“成长”企业74户、州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户。云锡机械和云锡锡化学品2家企业成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云南振兴实业、蒙自矿冶等7家公司进入“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名单;云南振兴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乘风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进入“云南省制造业20强”名单。全州不断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个、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个。

  十年来,我们着力推动数智赋能全州发展,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以需求及应用为导向,不断加快布局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市区深度覆盖,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全面覆盖,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信息网络格局。积极推进新型应用场景运用,推动信息技术为教育、医疗、交通、工业等领域赋能、赋智。目前,全州5G用户数达151.66万户,累计建设开通4G基站17301个、5G基站3591个,实现蒙自、河口主城区,其余县市城区核心区域,自贸区、综保区及经开区、中职以上院校、二级以上医院、全州所有4A、5A级景区、全部特色旅游小镇等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光缆建设总长度(皮长)达21万公里,城区和乡镇光缆通达率达100%、农村达98.5%,城区、乡镇、农村网络覆盖率均达100%;边远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9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5G基站建设已全部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搬迁项目通过构建云数据中心、物联网、ESB集成平台,实现柔性化、精益化及智能化生产,成为国际一流的卷烟生产系统;润鑫铝业电解铝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应用及智慧工厂建设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及云南省工业互联网“三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

  各位记者朋友,今后几年是红河州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举足轻重。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和州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扣州委“13568”工作思路,推进工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工业在全州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魏道俊:

  感谢姜伟先生的发布。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请这位记者提问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红河州的一些工业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请问当前为扶持和服务工业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红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海江先生作答:

  针对现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帮扶企业:

  (一)组建两个“1+3+N”工作专班推进实体经济稳中求进。一是为更好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州委、州政府印发了《红河州推行链长制落实“六个大抓”实施方案》,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落实“六个大抓”,建立了“1+3+N”的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任组长的州委产业创新发展委员会,下设产业保障推进办、产业链链长办、重点项目办3个办公室,组建了12个产业链专班,全力推动产业强州建设,着力延炼、补链、强链。二是州政府组建了全州工业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项目推进、要素保障、投融资三个专班,并行推进,加密协调,强化服务。

  (二)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红河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践行“三个工作法”,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全力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稳生产、促发展。一是建立“州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服务”机制。由36名州级领导对92户重点企业进行挂钩联系服务,常态化深入挂联企业实地了解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着力帮助协调解决,以上率下、以点带面转作风、提效能,真帮实扶助企纾困,促进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复产达产。二是深入开展“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常态化实践行动。红河州印发了《红河州干部“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实践行动方案》,扎实开展好“政策宣传进市场主体、政策服务进市场主体、政策兑现进市场主体”的“三进”活动,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用地难、办事难、审批难等问题,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州工信局成立“企业纾困发展工作专班”负责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工信系统州县联动,深入全州46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园区和项目现场摸情况、查问题、探需求、解难题,带着“政策清单”去、拿着“问题清单”回,分级分类协调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问题。三是整合力量促发展。州工信局担负着服务中小企业职责,全面开展“驻企服务员”制度,由96名干部担任“服务专员”,聚力服务88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52家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充分利用红河中小企业公共窗口“红企云”线上平台服务功能,开展政策宣传、企业问诊、市场需求推送等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服务16场,服务企业222家次,发布市场需求等各类信息504条。共向州级17家金融机构推荐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需求企业名单68户,“一对一”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银政企+资本市场”探索助力企业资金融通。促成中小企业贷款1.44亿元,8户企业在云股交挂牌。

  (三)出台政策措施扶持企业稳生产。为促进全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红河州于年初出台了《红河州2022年稳增长促发展若干措施》(红政发〔2022〕11号),提出了促进经济稳增长的17条政策措施。7月份,又出台了《红河州落实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政策工作方案》,从财税、金融信贷、保供稳价、稳投资、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今年云锡在蒙自经开区留抵退税达3亿多元,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根据《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红河州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红河州应对疫情助企纾困支持市场主体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政策,红河州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也可享受相应的政策措施。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均获得了留抵退税、就业补贴、融资贷款、税费缓缴等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同时,多渠道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扶持,截至7月争取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2461万元。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发布中提到云锡锡冶炼异地技改项目已顺利竣工投产,请问公司是如何通过异地搬迁来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

  云南锡业分公司经理唐都作先生作答:

  云锡锡冶炼于2018年启动退城入园,2020年竣工投产,是云锡控股公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为化解社会安全风险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是云南省“三个一百”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也是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淘汰过剩产能,降低人口密集区安全和环境风险的重要决策。总投资34亿元,盘活铅冶炼资产13亿元,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投产首年实现达产达标,产值超百亿、利润超十亿,创造了锡冶炼历史最高水平。

  搬迁后,锡冶炼主动落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发挥好信息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安排,建成智慧运营中心,实现安全“四区分离”,集操控、生产指挥及运营于一体,提升安全本质化水平,提高了运营指挥决策效率,实现“五个之最”锡冶炼,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标杆企业。

  年锡产品7万吨,占全球产量五分之一,占国内半壁江山。独特专利技术优势,工艺技术是全球最先进、最完善的,成为行业先进典范。综合能耗、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远优于国家先进值,超净排放。全球锡冶炼行业首个数字化工厂,从原料验收到产品产出全部工艺过程实现DCS自动控制。锡冶炼综合回收率98.2%;尾气余热发电、低浓度二氧化硫制酸利用率全球第一。

  春城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惠铜新材料公司作为新兴产业的企业代表,请介绍一下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公司产品或工艺拥有哪些先进技术?

  云南惠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监邹迪华先生作答:

  云南惠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注册资本1.5亿元,公司位于红河州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冶金材料加工区,在职职工300余人,为深圳惠科新材料的全资子公司,是西南地区的大型高端电解铜箔制造企业,致力为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公司借助云南省丰富的铜资源优势,进行有色金属铜的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有印制电路板用的电子铜箔、绿色能源——锂电池用的锂电铜箔。

  目前产品规格主要有4.5—8微米锂电铜箔、9—35微米高速高频电路用铜箔、35—105微米汽车电路等用厚铜箔等。近3年主营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019年4.2亿元、2020年9.8亿元、2021年16.5亿元;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约3.1%。

  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已启动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3—5年内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铜箔制造商。

  公司拥有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多条电子铜箔生产线,掌握了国内领先的6微米超薄铜箔和国际领先的4.5微米极薄铜箔、高速高频电路专用的RTF反转铜箔和HVLP超低轮廓铜箔的生产技术,产品主要技术指标高于国标要求,并优于国内外同行同类产品技术指标,如产品具有高延展性、低粗糙度和低翘曲度等特点;自主研发的复合添加剂辅助EBSD检测表征指导控制电沉积形核技术、电解铜箔阴极辊边部研磨技术、和高效能表面处理技术填补了国内电解铜箔装备和制造技术空白。

  公司拥有万级净化车间、先进的生产设备、在线检测设备和环境治理设备,涵盖从原料检验、过程检验、和出货产品检验的全方位严格质量管控,以确保优质产品交付客户。赢得了生益科技、华正新材、瑞浦能源、蜂巢能源等国内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成为客户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作为目前云南省唯一的一家大型电解铜箔制造企业,公司拥有的高端铜箔产品和先进技术,将积极助力云南省打造八大重点产业。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快推进4万吨锂电铜箔项目二期建设,力争在高新技术材料研发上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打造云南省新能源产业链基础材料基地,强化铜资源的深加工及高效利用,进一步推动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的转型升级。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请问解化搬迁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的进展如何?项目建成后能带来什么效益?

  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解化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文亮先生作答:

  解化化工前身为“驻昆解放军化肥厂”,1958年,由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陆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建设,是云南省第一座中型氮肥企业。64年来,解化为云南的化肥、化工产业发展和红河州、开远市的工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响应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要求,2019年解化正式启动搬迁相关工作,项目入驻蒙自经开区开远小龙潭化工园区,项目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列入云南省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和“四个一百”重点项目。项目预计投资327亿元,装置占地3859亩。主要建设规模:合成氨50万吨/年,甲醇180万吨/年,烯烃60万吨/年及下游产品。

  项目分期分步实施,一期建设50万吨合成氨及下游产品项目,预计投资73亿元,装置占地1543亩。目前,已完成园区 691亩合规用地的初步地质勘察工作,项目能评已经完成,项目环价、安评、职业卫生预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及项目基础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正在同步推进。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是“十四五”阶段的必然趋势。解化有较好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化工项目建设运营的管理经验,解化搬迁项目建设将把握破旧立新的发展时机,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和产品调整升级,按照“矿化一体、多元联合”的总体战略,围绕“做强现代煤化工、做优化工新材料、做精高端化学品”三大核心,填补云南省现代煤化工和煤基新材料的空白。

  解化搬迁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园区聚焦“绿色、低碳、精细化工”的定位,着力构建传统产业升级、聚烯烃差异化、可降解塑料以及高性能纤维等高端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精细化工园区,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魏道俊:

  感谢马文亮先生的回答。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的积极提问,也感谢各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与解答。在红河州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征程上,离不开媒体和各位记者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希望媒体记者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对红河工业给予关心支持,讲述好新型工业化建设故事,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感谢新闻界的朋友,我们下一场发布会再见!

阅读下一篇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基础设施建设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