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政红河>部门动态

红河州发现鸟类新纪录——栗鸢

文章来源:红河州林业局

发布日期:2018/07/18 15:29

浏览次数:

  7月14日下午,红河州林业局工作人员在石屏县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拍到一只滑翔飞行的深褐色猛禽,不但尾巴短圆,而且胸前布满了深色纵纹。经比对手里的资料并请教了鸟类学研究的专家,最终认定照片中的神秘猛禽是一只栗鸢的亚成鸟。

  栗鸢(学名:Haliastur indus,英文名:Brahminy Kite),俗名:红老鹰。为中等体型(45厘米)的白及黄褐色鸢。成鸟:头、颈、胸和上背白色,其余体羽和翅膀均为栗色,初级飞羽为黑色。亚成鸟通体近褐,胸具纵纹,第二年为灰白,第三年具成鸟羽衣。与黑鸢及黑耳鸢区别在尾圆。虹膜—褐色;嘴—嘴及蜡膜绿灰;脚—腿及脚暗黄。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沿海海岸和邻近的城镇与村庄。日行性,除繁殖朔成对和成家族群外,通常单独活动。以捡食腐肉或残肴为食,偶尔也捕食鱼类,小鸟和啮齿类。

  全世界共有4个亚种:

  H. i. indus (Boddaert, 1783) 在南亚发现(国内分布的疑是这一亚种)。

  H. i. flavirostris(Condon & Amadon 1954)在所罗门群岛被发现。

  H. i. girrenera (Vieillot, 1822) 在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和澳大利亚被发现。

  H. i. intermedius(Blyth, 1865)1865年发现于马来半岛,并进入Sundas,Sulawesi和菲律宾的岛屿。

  我国仅分布有两个亚种:

  H. i. indus (Boddaert, 1783) 分布于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其中,在山东为旅鸟,在浙江、广西为夏候鸟,在云南为留鸟或旅鸟,其他省、市、区的情况不详。

  H. i. intermedius(Blyth, 1865)分布于台湾。

  这种1760年由法国鸟类学家马图林雅克·布里森首次发现。1783由荷兰博物学家Pieter Boddaert描述命名的猛禽在国内的分布区十分广阔,山东、西藏、云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台湾等地都曾有过它们的身影。但与这些广泛的分布范围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种美丽的猛禽只有极其稀少的观测记录。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后关于栗鸢的记录报道只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的记录,2006年秋台湾垦丁的一个迁徙记录,以及2016年10月23日广西北海冠头岭猛禽监测的工作人员记录的一次记录。而本次发现它的云南地区仅在1925年12月由英国探险家Genrge Forrest在腾冲采获一只雄鸟后便再无音讯(相关信息由Rothschild整理,1926年发表在Novitalles Zoologicae杂志上),直至1979年1月18日才在盈江县城郊又发现了一只雌鸟。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物种存续委员会(SSC)及相关物种评估机构在东南亚的研究数据表明,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盗猎、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食物来源的减少,栗鸢的种群数量正在快速下降(Ferguson-Lees and Christie 2001)。栗鸢再现红河,究竟是“从未离开”还是一次“回归”,我们不能妄下定论,但它们在国内的栖息地似乎也在面临着与它们的“老家”同样的问题。

阅读下一篇

生态扶贫绘新景

山花烂漫,茂林葱绿,初夏的绿春县平河镇一脸妩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