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县专场)

文章来源: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10/27 15:23

浏览次数:

红河县专场

  9月13日,“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红河县专场。红河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州委宣传部新闻与传播管理科科长 魏道俊

  主持新闻发布会

州委宣传部新闻与传播管理科科长 魏道俊: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红河县专场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红河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文晓波先生;

  中共红河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树锋先生;

  红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石家强先生;

  红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崇寺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有关新闻单位、驻州新闻单位、州级各新闻媒体和红河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长文晓波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媒体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文晓波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文晓波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文晓波: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同各位媒体朋友见面,介绍红河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取得的成效。党的二十大以来,红河县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州委“337”工作思路和县委“1153”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系列三年行动,一体推进“三大经济”,着力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以新气象、新举措推进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示范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取得新进展。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向大家介绍红河县党的二十大以来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三大经济”更加强劲。

  我们强势推进资源经济。聚焦红河县丰富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发展中半山区特色农业2.9万亩,推广“稻鱼共作”综合种养3.47万亩、种植梯田红米6万亩,培育中蜂养殖示范村19个。推动红河谷柠檬种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建成七彩梯田红米产业链及产品研发中心等5个项目。聚焦全省领先的光热资源,水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开工建设31.2万千瓦大多科、大白能集中式光伏发电和50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谋划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阿扎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我们顺势推进园区经济。聚焦石膏产量占全国的10%资源优势,创新推动石膏产业加工向“精、深、特”新方向发展,开工建设红河县石膏产业综合开发制造基地,建成宏玥3000万条石膏线条生产线、天浩矿业有限公司GRG改良纤维石膏装饰材料一期项目。

  我们借势发展口岸经济。聚焦红河县侨乡优势,正式与老挝万象市塞塔尼县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新增外贸企业2户,总量达到8户。2023年上半年完成进出口贸易额507万元,其中出口150万元、进口357万元,均同比增长100%。

  二、全力以赴抓巩固、促振兴,乡村建设更加和美。

  我们牢固守住不返贫的底线。全县71.8%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户均享受12.4项帮扶措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教育、医疗、安全饮水、稳固住房等基本诉求得到满足,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我们努力为群众拓展增收渠道。继续抓好就业增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2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继续推进产业扶持,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020户4818.57万元、投放“富民贷”151户1989.66万元。继续兑现公益收益,25座村级电站累计发电总收益达2547.68万元。2023年三季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2571.55元,同比增长26.78%。

  我们用心建设更加宜居的乡村。成功申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和国家科技特派团哈尼梯田稻鸭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投入资金3.3亿元,实施215个乡村振兴项目。实施3个集镇产城融合发展、2个文旅融合发展及13个乡村旅游开发项目。

  三、全力以赴补短板、提品质,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我们努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峨石红、元绿、红绿高速公路建设,乡镇公路“四改三”项目加快实施。硬化85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村公路。“一河五库”连通工程、勐甸水库、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农村供水保障等重点水利项目顺利推进。俄垤水库扩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110千伏龙普变电站正式投运。全县开工建设稳投资、调结构、惠民生重大项目20个,总投资34.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

  我们着力提升城市特色风貌。整体推动马帮古城保护,完成博物馆震后修缮,推进文庙街、东门楼文物修缮以及西山公园临街拆除重建。对县城14条主干道路和部分巷道进行亮化提升、安装路灯2168盏。红河商业中心广场入选云南省绿美社区。

  四、全力以赴强治理、优生态,绿美红河更加绚丽。

  我们抓好生态管护,持续叫响生态品牌。通过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新增植树11万株。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我们抓好生态治理,持续改善环境面貌。学习推广应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开工建设自然村农村污水控制工程19个,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2%以上。

  我们抓好生态补偿,持续筑牢生态屏障。认真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工作,实施红河县干热河谷植物资源种植示范项目,落实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十条措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五、全力以赴解民忧、纾民困,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我们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把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特色教育更有厚度。普惠性幼儿园达100%,高级中学正式投入使用。“教育组团式”结对帮扶初见成效,高考教学质量取得新突破,2023年高考本科上线315人,同比增加86人,本科上线率提升15.77%。创建省级绿美校园1所,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所。红河县第一中学男、女足在全州2023年校园足篮排啦啦操三级联赛中双双获得高中组冠军,女足连续四次夺得全省联赛亚军,特色办学充分彰显。

  健康红河更有深度。县人民医院与州第一人民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正式运行,高标准完成县人民医院等级医院复审验收,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加快推进,健康管理中心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更有温度。完成乐育村互助养老服务站以和车同村等4个老年活动室建设。实现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100%签约合作。“11·19”5.0 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民房修缮加固全部完成。

  文化惠民更有广度。推进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举行”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68场。举办“畅游博物馆·新春话马帮”、“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7.23万人次,增长 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69亿元,增长 20%。

  六、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社会大局更加稳定。

  我们把依法行政作为重要准绳。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13支普法工作队下沉一线法治宣传255场次,专项普法3.9万余人次。

  我们严格抓好安全生产和防汛减灾。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全面系统加强防汛减灾能力建设,严格落实“1262”递进式预报预警机制,全县13个乡镇全覆盖配备卫星电话,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我们扎实抓好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第五轮禁毒人民战争,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立案率实现同比双下降。

  记者朋友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红河县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州工作要求,深入践行“十种鲜明导向”、增强“十种能力”,以开展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业绩!希望媒体记者一如既往地关心红河、宣传红河、支持红河!多到红河县进行采访报道。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魏道俊:

  感谢文晓波先生的精彩发布。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问题1:据了解,2023年上半年红河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速排全州第一,请问红河县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持续群众稳定增收,把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谢谢。

红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崇寺先生回答:

  回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巩固衔接期间,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怎么让“腰包”鼓起来,这也是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核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因此,红河县把一切为了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作为鲜明导向,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增收行动,形成了“健全机制、强化产业、稳岗就业、汇聚合力、党建引领”的促农增收大格局。2023年,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一张网”推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第一,拓展特色产业增收。我们立足热区、梯田和中半山区的立体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持续挖掘特色农业产业潜力,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076户5087.37万元,投放“富民贷”151户1989.66万元。调整种植品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引导农户从种植低效益作物向高效益作物转变,新植芒果、荔枝王等热区水果1.03万亩,发展高粱、油菜、冬荞等中半山区特色农业7.86万亩,茶叶、甘蔗、优质红米、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哈尼梯田经济效益,发挥“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的优势,完成6万亩稻鱼鸭综合种养。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改变旱地一年只栽种一季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冬早蔬菜、冬荞、冬油菜、冬马铃薯、冬小麦等农作物1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覆盖率60.5%的资源优势,向林地要产业、要效益,以“政府牵头、整合资金”方式,发展7.5万亩八角、200万包食用菌产业。

  第二,拓展稳岗就业增收。我们围绕“稳住务工存量、提升务工质量、做实务工增量、挖掘务工潜力”转移就业工作思路,不断健全劳务协作帮扶机制,积极搭建多渠道输出平台,扎实开展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2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坚持“培训+转移”双向发力,整合部门资源,精准对接劳务公司“菜单化”开展各类劳务技能培训22463人次,实现低端苦力型务工向高端技术型务工转变、从周边低收入务工向省外高收入务工转变,新增省外转移就业4348人。深化托底安置,安置乡村公益岗位2810个、生态护林员2214个、光伏公岗635个,23家扶贫基地(车间)共吸纳劳动力90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63人。

  第三,拓展帮扶协作增收。把“推动产业就业发展、稳固群众增收根基”作为协作帮扶第一要务,2023年共争取沪滇帮扶资金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7930万元,组织实施29个项目。三村乡、洛恩乡建立茶叶加工厂,引进云南滇红茶叶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辐射种植面积5万余亩,覆盖带动14个村5219户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均可获益4万元以上。通过帮扶协作举办的“红河嫂”“红河美”培训,实现较高收入转移就业750余人,其中成功创业19余人,23名“红河消防员”入职上海市长宁区消防支队,与兵器集团共建的“安捷利”冠名班初显成效。

  第四,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按照“县级统筹谋划消薄一批、乡镇整合项目提质一批、村级自主经营增效一批”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实施异地产业发展(参与泸西花卉种植20个行政村)、村级光伏扶贫(涉及77个行政村)、红河县天然泉水灌装生产建设项目、“异地联建入社、异地购置资产、抱团集中发展”的发展模式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项目,拓展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渠道、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村自然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全县92个村(社区)实现村集体项目帮扶全覆盖,已全面消除“空壳村”,2023年预计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增收支撑不断增强。第五,关注特殊群体增收。对收入较低和收入下降的群体,根据家庭实际分层分类精准综合施策。一方面,充分利用“四改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以工代赈等项目,动员吸纳9992人有劳力但因照顾家庭等原因无法外出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地就近务工,人均增收2.04万元;一方面,对身体残疾、轻度智障等弱劳力群体,以提供鸭苗、中峰等形式,实施“短平快”项目促增收,共发放鸭苗13.5万羽;另一方面,对已安排公益岗位、但收入离目标收入有差距的,鼓励发展中蜂养殖等不耗力、耗时的产业,培育延链补链(中蜂)产业养殖示范村19个、发展中蜂养殖2000群。下一步,红河县将大力推行“三法三化”和“三个马上”,抓实返贫监测帮扶、持续稳岗增收、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善建善治等工作,全面提升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质效。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问题2:红河县素有“歌舞之乡”“棕榈之乡”“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马帮侨乡·山巅城堡”等美誉,文化资源丰富,请问,红河县在发挥优势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是怎么做的,具体有哪些措施?

中共红河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树锋先生回答:

  回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红河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抢抓旅游发展新机遇,按照“农业为基、旅游为形、文化为魂”的理念,推动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互动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一是抓产业,提高农文旅产业关联度。整合优势资源、做强特色产业,以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保护开发引领各产业片区建设,巩固发展热区芒果、沃柑等特色产业,发展库博、牛多乐等种植基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场地,为体验式旅游丰富了内容,为旅游购物提供了伴手礼。

  二是抓业态,提升农文旅发展活力值。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打造集农产品生产、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乡村综合体,丰富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等产品供给,最大限度发掘农耕、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潜力。

  三是抓景区,提升农文旅融合吸引力。持续提档升级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当地群众在青山绿水间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全县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是抓品牌,提升农文旅发展知名度。借力“千年哈尼梯田”世界级文化品牌,整合资源力量,以打造“世界的哈尼梯田”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哈尼民族文化知名度、美誉度,以文化赋能旅游激活促乡村振兴。开发竹编、刺绣、傣陶等特色民间技艺,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类型多样的文创产品。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工坊,电商销售传统手工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手工产业发展。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和哈尼“矻扎扎”、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等特色节庆活动,打造他撒、龙玛村等一批“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梯田美景、品农耕文化”的乡村旅游新亮点,

  五是抓项目,提升农文旅发展新基础。依托民族文化、梯田文化资源,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实施6个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和48个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不断发挥农文旅叠加融合“溢出效应”。下一步,红河县将依托“千年哈尼梯田”、“百年马帮古城”两张名片,继续挖掘以马帮古城组团代表的迤萨马帮侨乡文化,构建多元特色产业共融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古城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加快以梯田、民俗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旅游环线打造,推进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哈尼梯田顶级 IP;以乡村旅游为重点,深入推进“一乡一节庆”“一村一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持续打响“哈尼十月年”“开秧门”、“仰阿娜”姑娘节等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红河样板”,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

云南法制报记者现场提问:

  问题3:我们了解到,红河县热区资源十分丰富,请问,红河县在发挥资源优势推动50万亩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红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崇寺先生回答:

  回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基地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动50万亩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修复,使昔日的荒山薄地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铺张开一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

  一是做好“治理”文章,多措并举修青山。创建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主动对接中国林科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实施林业生态修复项目,引进和培育适宜干热河谷的农林种质资源和生物资源,并结合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等多元化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截至目前,完成退耕还林12.5万亩,保护修复干热河谷生态植被25.2万亩,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率达58.3%。

  二是做好“水利”文章,铺就绿色产业路。依托“四素同构”立体循环系统,实施“一河五库”连通工程等项目,将梯田水系引入干热河谷灌区,同时建设沟渠管道引水、蓄池坝塘蓄水,构建高效节水灌溉网。截至目前,投入资金13亿元,农业水利化程度增至55%。三是做好“规划”文章,多渠道助农增收。按照“统一总体规划、统一热区品牌、基础设施配套一片、土地流转一片、招商引资一片、产业结构调整一片”的“两统四片”综合开发思路,引进和培育库博、鼎沅等22家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市场”为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干热河谷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种植芒果、大荔枝等热区水果21.5万亩,辐射带动12.96万人就业,带动周边14267户农户共同发展热区产业10.5万亩,户均年增收2.55万元。

春城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问题4:我们了解到,红河县2022年成功创建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请问,红河县今年以来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红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石家强先生回答:

  回答:首先,感谢媒体朋友对红河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关心和关注。

  红河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把牢发展这把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今年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目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新成效体现在:

  一是以政治引领为根本保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涉民族工作议题召开县委常委会3次、县政府常务会3次、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次,引领各级党委(党组)开展学习活动130余场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要点和年度综合考评重要内容,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牵头单位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打好“创建+乡村振兴”“创建+基层治理”等品牌。扎实推进“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和深入实施“石榴红”“枝繁干壮”“润土培根”工程,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县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更加丰盈充实。开展征文、诵读、摄影征集等“十个一”系列主题活动和《阿波毛主席》唱歌比赛暨民族团结大合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傣族民歌对唱活动。新创哈尼族舞蹈《谷语》获第五届省群众文化“彩云奖”、《马帮·女人》获省创作歌舞艺术精品、《彝族刺绣》《哈尼族奕车“仰阿娜”》入选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是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县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投入资金3.3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15个,乡村发展更加宜居宜业。总投资34.3亿元,全力推进惠民生的重大项目20多个,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系列三年行动,持续壮大“三大经济”,着力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成效。

  四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全县各族群众友好一家亲更加深化融合。以单身职工交友联谊活动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民族联谊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间的感情交流。在南来北往、东去西来中各民族群众就业互嵌,仅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2万余人。依托“五一”节,举办中国•红河“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吸引100多家企业云集,新华网等20多家媒体现场报道,网络媒体点击量突破4800万,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平台。

  五是以强化法治建设为保障,全县各族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更加坚实牢固。普创新普法形式,把“龙头”“贝玛”、外出务工带头人三类人员纳入普法队伍,引导各民族群众不断强化法治意识。全县制定细化任务措施和工作清单,13支普法工作队下沉一线法治宣传255场次,专项普法4万余人次,不断夯实民族地区依法治理能力水平。

  截至目前,全县示范单位巩固率达100%,创建州级示范单位105个、示范家庭450户;省级示范单位26个;打造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国家级5个。

  下一步,红河县将深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十进十连十创”为抓手,持续推进“点带圈盟”全域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石榴红”“枝繁杆壮”“润土培根”等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创新性工作,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魏道俊:

  感谢石家强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的积极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与解答。刚才,文晓波县长就党的二十大以来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发布,向大家展示了红河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跨越支撑不断增强、生态底色更加靓丽、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各位发布人就红河县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热区开发和农文旅融合等媒体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了回答。希望媒体朋友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宣传好、报道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红河县的发展。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下一篇

“强信心 重质量 快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金平县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