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2-03022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发布机构
红河州政府办
文号
红政办发〔2022〕65号
发布日期
2022-10-18
信息名称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红河州“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9日

  (本文有删减)

  红河州“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前  言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靠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红河州地处泛亚铁路东线和“两廊一圈”西廊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是中国陆路通往东盟的重要通道,是全国民族进步示范州,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了“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战略要求;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事关云南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云南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发展目标、赋予重大使命,是新时代云南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红河州将紧紧围绕州委“13568”工作思路,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建设“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云南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云南贡献的重要机遇期。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红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红河州“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红河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措施等,是红河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项目实施和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覆盖红河州全域。

  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红河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云南省发展战略,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全州全面推进和加快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红河州构建全国性综合枢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一)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升级,区域枢纽地位不断提升

  公路。高速公路以“二纵三横一边六联”路网为建设目标,13条高速公路共计759公里全部开工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加快前期工作,“最美交通”实现新突破,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完成个旧至元阳梯田景区美丽公路122.5公里改造提升工程。农村公路方面,以通村油路为重点,启动建设农村公路的乡至村硬化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0500公里,超额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任务,实现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逐步实施直过民族及沿边地区、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农村公路硬化率达60%。

  铁路。云桂客专于2016年12月建成通车;弥蒙高铁于2018年5月开工建设;2019年9月起陆续开通昆明至蒙自、昆明至河口北间CR200J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实现“复兴号”通达河口口岸。红河州铁路网初具规模,玉蒙、蒙河、云桂客专已通车运营,电气化铁路覆盖蒙自、建水、个旧、屏边、河口、弥勒等6县市,覆盖率达到46%。红河州境内已通车里程809公里(含米轨),其中准轨铁路317.6公里。

  民航。红河蒙自机场2020年4月获得可研批复,于2020年11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元阳民用机场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项目预可研组件上报,待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批复立项。弥勒通用机场已于2021年7月通航。

  水运。中越红河界河航运综合开发项目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十三五”内河航道建设实施方案,并与越方会商达成一致意见,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红河52公里、南溪河9公里全河段、红河中心港区(含北山、山腰)、坝洒港区陆域地形的测量工作。

  邮政快递。红河州建制村直接通邮率100%的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红河州邮政业在国家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中建设规划项目达108个。

  (二)运输服务水平提质增优,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明显提升,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绿色环保、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基本形成。蒙自现代有轨电车M1线已开通运营,M1支线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后将成为联系城区与高铁站、机场的骨干公共交通。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邮政业业务量达29.12亿元,完成目标247.2%;快递业务量达7954.13万件,完成目标253.07%;快递业务收入达10.67亿元,完成目标136.27%;快递营业网点812个,完成目标172.77%。邮政快递业整体取得爆发式增长,新型货运集约转型发展。

  (三)行业管理改革创新发展,设施共享促进区域融合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坚持方便群众、绿色发展,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综合衔接,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等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促进区域融合,加速蒙个开一体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滇南中心城市将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弥蒙高铁、红河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开工建设,红河蒙自机场项目正式开工。积极促进区域融合,全州推行“一卡通”服务,逐步建设“一卡通”统一结算平台。

  (四)智慧绿色平安携手共进,交通品质获得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推行智能服务管理,探索建设全州统一的集出行查询、运营调度、运行监控、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公共交通服务,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逐步了实现红河州公交车辆安装GPS车载终端全覆盖,蒙自、个旧、建水已基本搭建出智慧交管和智慧运输两大基础体系。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全面启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和达到国六(B)排放标准清洁能源车辆的比例大大提高。正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货流密集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专用充电站和快速充电桩,在重点园区推广使用电动化、清洁化作业车辆。

  二、存在问题

  (一)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不完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

  从运输通道的布局来看,红河州对外通道尤其东西向通道仍需加强,南北通道能力饱和亟需扩能,对东南亚快速大能力通道也仍未打通。红河州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昆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衔接不够顺畅,支撑红河州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足,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畅通性有待提高。

  (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不完善,运输服务能力不高

  红河州现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还不能适应未来客流、物流快速便捷流动的需要,规划建设亟需加强。高等级公路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滇南中心城市间的交通与过境交通、城市对外进出交通功能混合;铁路总体运输未能发挥全部功效,玉蒙铁路、蒙河铁路的运输能力日趋紧张;水运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水运总体发展滞后;两大民用机场的建设进度需要持续保障,以解决红河人民强烈的民用航空需求。与现代化的综合运输需求相比,客货运输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体系需要系统构建。

  (三)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不够精准,一体化衔接有待提升

  客运枢纽方面,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不能适应运输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影响综合交通网络整体效益的发挥。场站功能不完善,设施设备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于加强。货运枢纽方面,货运枢纽及物流园区设施的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空间受限,通道瓶颈明显;物流场站设施普遍规模偏小、功能单一;高端物流业态发展缓慢,物流组织方式落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未形成。

  (四)城市交通供需不合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能够覆盖和服务的区域有限,很多区域交通出行仍需要通过地面机动车交通,现阶段道路交通压力持续增加。交通出行需求持续增长,出行分布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交通出行总量增长过快。加之城市用地布局和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交通出行分布不均,进一步增加交通压力。目前全州小汽车出行比例过高,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仍偏低。

  (五)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较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滞后

  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充分,红河州已建交通信息系统处于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没有实现充分融合和共享,特别是缺乏综合交通运输的智能系统,缺乏整体规划。红河州智慧交通规划、宣贯、执行力度较弱,智慧交通项目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智慧交通领域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筹融资模式落后、手段单一。

  三、形势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红河州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变化,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机遇远大于挑战。“十四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西部大开发、滇中城市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政策举措在云南交汇叠加,以及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红河州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政策窗口期、转型关键期、发展赶超期,必须找准红河州新发展阶段的新坐标,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积极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先行领域,是保障改善服务民生的重要领域,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的重要载体。积极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要求红河州交通运输在“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合理发展规模与速度,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业在扩大供给与需求、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双重功效,用高质量发展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冲击,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支撑。

  (二)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红河州特色的交通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在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贯彻落实中央交通强国的精神及云南省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升交通供给能力、完善交通产业链、畅通交通经济循环,推动全州交通运输由建设交通通道向建设经济通道转型,推动红河州交通运输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交通运输需求。

  (三)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既有矛盾和新生矛盾相互叠加阶段。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巩固综合交通改革成果,完善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的统筹协调能力;积极探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措施,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不断优化市场环境,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助力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要求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交通运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交通运输竞争力和服务效能的关键手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要求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智能化对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赋能交通运输及关联产业,为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注入强大动力,加快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货运输需求,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经济的出行体验和运输品质。

  (五)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要求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发展全过程

  灿烂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是红河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和最宝贵财富,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保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助力云南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和就业、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带动性强的大产业,要努力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保护哈尼梯田和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推动全域旅游高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要求交通运输把绿色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推进集约运输、绿色运输和交通循环经济建设,努力实现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六)打造和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要求进一步提高区域内互联互通水平,加快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的发展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建立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云南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是中国对西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是 “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重要节点,拥有3个国家级一类口岸。提高红河州区域内互联互通水平,加快红河州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将进一步助力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使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区域协调与民族团结,要求交通运输继续发挥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作用,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提升新型城镇化品质,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建设一体化的都市圈交通网,进一步完善县市、城乡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区域间、城乡间优势互补、要素联动、共同发展。

  四、阶段特征

  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红河州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阶段特征为:

  (一)引领滇南中心崛起的关键期

  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云南考察,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红河州迎来作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门户的发展机遇,随着“能通全通”和“互联互通”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玉蒙、蒙河、弥蒙高铁和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弥勒通用机场通航,有助于红河州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引领滇南中心崛起。

  (二)交通运输需求变化的转型期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出行需求将更加旺盛,出行范围不断扩张,出行方式散客化和自助化越发明显,客运需求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改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的货物运量将大幅增长,货运发展将更加智慧、更加安全、更加绿色。

  (三)基础设施加速成网的赶超期

  红河州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建设积极推进,全州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但县市之间互联互通水平还有待提升,部分城镇节点覆盖还存在不足。总体看来,正处于联网贯通、提级改造和扩大覆盖的赶超期,要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联网,全面提升红河州在滇中城市群及滇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四)行业改革创新的窗口期

  交通发展面临的资金、用地等要素日益趋紧,需要加强部门联动,深化投资改革,科学制定配套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促进交通与自然资源、环保、产业、财税、贸易等政策协同,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协调创新为目标,以绿色民生为根本,以开放共享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导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品质、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智能交通管理能力、提升红河州交通辐射能力,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把握大势、服务全局。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国家战略对红河州带来的新机遇,全面研判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红河州主动加强与滇中城市群的交通连接、功能链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通道,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发展格局。

  适度超前、统筹协调。落实交通先行要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用好中老铁路,提升骨干通道能力和关键枢纽势能,打造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门户枢纽,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统筹融入滇中城市群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统筹公、铁、空、水通道发展,统筹交通建设与国土空间控制规划,统筹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

  综合协同、一体推进。增强交通公共服务能力,扩大交通多样化高品质有效供给,完善客运全出行链服务水平,加强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优化通道建设与运营模式,打造衔接紧密、转换顺畅的多式联运系统,提升货运全供应链物流效率,全方位构建人民满意交通。

  融合发展、蓄能提质。有序推进在“交通+”融合发展上探索创新,在交旅融合、通道经济、枢纽经济等方面形成品牌。创新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行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出行、物流、行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应用。推进平安交通、绿色交通建设,推进交通与生态融合共生,提高路网韧性和交通运输各环节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立足红河州综合交通发展现状,聚焦综合交通发展主要矛盾,加快交通强国建设。以“邻县通高速、邻州通铁路、南北通航空、州府强枢纽”为目标,实现综合交通跨越式发展,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品质快速网、高效率干线网、广覆盖基础网逐步完善,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交通运输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十四五”具体目标

  1.形成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网络

  高速公路。“十四五”期间续建高速公路项目5个,总里程340公里,总投资636亿元;新建高速公路项目16个,总里程950公里,总投资1795亿元,形成“三纵三横一边十连”的路网格局。

  普通国省道及干线公路。“十四五”期间续建项目1个,里程91公里,总投资31亿元;新建项目14个,总里程649公里,总投资342.4亿元,实现与周边区域高效互联、便捷互通的干线公路体系。

  农村公路。“十四五”期间投资61.8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5000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率65%,3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65%,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通硬化路率100%,补充完善干线公路、实现州内各个乡镇之间互联互通。

  铁路。“十四五”期间规划里程704公里,总投资744亿元,形成有效融入畅达国内主要城市的“138”高铁交通圈(至昆明1小时,至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至北上广8小时)。

  航空。“十四五”期间建成“2+4+4”的民航体系,即建成2个支线机场,4个通用机场,开通4条航线,总投资85亿元。

  水运。“十四五”时期,积极发展跨境水路运输,规划红河界河航道、红河港等项目,总投资21.4亿元。

  2.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

  客运服务。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人民出行满意度明显提升。加快形成“2+7+N”的三级客运枢纽体系,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各运输方式间换乘距离控制在300米以内。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三类及以上道路客运站、省际、市际和县际客运班线电子客票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客运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货运服务。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质量的货运服务体系,物流运输效能有效提升。加速形成“一带两支”的“3+4+6”的货运枢纽体系,公铁联运蓬勃发展,物流运输成本明显下降,多式联运“一单制”得到推广。县域物流配送实现24小时送达,建制村物流快递率达到100%。

  3.改革治理迈出新步伐

  智慧交通。到2025年,深化智慧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红河州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试点以及红河州智慧交通数据平台建设项目。交通营运车船主动式预警监测安装率达到100%,数字化交通感知网络初步构建。

  绿色交通。到2025年,建设绿美公路4000公里以上,绿色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更新比占70%,“公转铁”取得实效,创建云南省绿色出行城市,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率下降5%以上。

  平安交通。到2025年,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00公里,农村公路 “十三五”期uj存量四、五类桥梁(隧道)改造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新发现四、五类桥梁处治率达到100%。应急队伍、设备能力显著提升,应急智慧系统更加完善,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水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于1小时。

  管理养护。到2025年,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发展更加协调,公路网络效益和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公路路况水平进一步改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普通国省道路面使用PQI平均值保持80以上,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75%。

  治理能力。持续推进重大领域改革,交通运输执法队伍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覆盖综合交通全领域、全环节的信用交通体系建设基本建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格局更加完善。“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审批重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覆盖。

  (三)远期目标

  到2035年,全州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步入稳定运行期,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并存、覆盖广泛、互联互通、集散高效。综合交通网络技术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区域对外联络通畅,基础设施运营效能和服务品质良好,城市交通配套设施健全,运输装备先进可靠,运输服务保障有力,便捷高效,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发展理念深入到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等各个环节,全域交通发展均衡有序,最终全面建成红河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第三章  构筑畅达高效的内外综合交通体系

  一、推动区域公路体系完善,形成两主一大骨架网络

  按照国家、云南省、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普遍规律,基本形成“两主一大”(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主干线、农村大路网)公路网。

  (一)高速公路

  以“邻县通高速”目标,重点完成“十三五”期间未完成的5条在建高速公路建设,同时按照“整体成网、中部加密、周边连通”的原则,新建16条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一边十连”的高速路网格局。

专栏1  红河州“十四五”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一、续建项目(5个)

蔓耗至金平、建水(个旧)至元阳、元阳至绿春、弥勒至玉溪、勐醒至江城至绿春。

二、新建项目(16个)

金平至金水河、峨山至石屏至红河、泸西至丘北至广南至富宁、河口至马关、开远至建水、通海至石屏(龙朋)、红河至绿春、屏边至河口、绿春至金平、石屏(宝秀)至新平(大开门)、华宁至开远至个旧、弥勒至建水、建水绕城、墨江至绿春(红河)、通建高速(扩容改造)、鸡石高速(扩容改造)。

专栏2  红河州“三纵三横一边十连”高速公路网

“三纵”:石林—锁龙寺—蒙自—河口;通海—建水—元阳—绿春—江城;峨山—石屏—红河—墨江。

“三横”:玉溪—弥勒—泸西;元江(红龙厂)—石屏—鸡街—蒙自—文山;元江—蔓耗。

“一边”:江城—绿春—金水河—金平—蔓耗—新街—河口—马关。

“十连”:召夸—泸西;石林—泸西—丘北;华宁—开远—个旧;平远街—锁龙寺—建水;开远—建水;羊街—鸡街—个旧—元阳;蒙自—屏边—河口;通海—石屏(龙朋);石屏(宝秀)—新平(大开门);墨江—绿春。

  (二)普通国省道及干线公路

  抓住国家对国省干线提升改造政策的机遇,加大力度推进国道G219、G248、G323、G326和省道S209、S212、S312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

专栏3  红河州“十四五”普通国省道及干线公路建设项目

一、续建项目(1个)

国道G219李仙江至绿春段。

二、新建项目(4个)

G219绿春(大兴)—金平(金河)段、G219个旧(蔓耗)—马关(新桥河)段、G248线泸西县柴村—陆泸线公路、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

二、适时启动建设项目(10个)

G326线开远市雨洒—蒙自市新安所、G323个旧市鸡街过境公路、G323石屏县龙泉路口—建水县谢家湾村、省道S312丘北弥勒交界—新哨、省道S209丘北弥勒交界—瓦窑、省道S212石屏县过境公路、红河综合交通枢纽—鸡街公路、G323开远—个旧段、G326线牛莫勒—徐家寨段、中国金水河—越南马鹿塘口岸多功能大桥。

  (三)农村公路

  加快推动农村公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围绕补短板、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八大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服务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公路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率65%,3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65%,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通硬化路率100%。

  二、建设功能完善铁路网络,构建高效快速对外通道

  以“邻州通铁路”目标,立足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家门户,打造贯穿南北、承东启西的铁路大通道,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体系,强化与周边州市协调共建,实现与滇中及周边州市互补并进。北向加快建设弥蒙高铁,实现首府蒙自与昆明2小时通达;推动楚雄至玉溪至弥勒铁路、弥勒至曲靖至田坝铁路前期工作,构建滇中城际环线,形成红河州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速客运通道;加快开展师宗至泸西铁路、泸西至丘北至文山等铁路前期工作,逐步形成北部铁路货运通道。东向新建文山至蒙自铁路,打通至北部湾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通道。西向推进普洱至蒙自铁路、建水至石屏至元江铁路项目前期,适时争取开工建设,实现与中老铁路贯通,巩固国家门户地位。南向新建山腰至河口北联络线,提升中越铁路运输组织效率。积极推进河口坝洒工业园区、蒙自经开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助推红河国家物流枢纽和红河(河口)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专栏4  红河州“十四五”铁路建设项目

一、续建项目(1个)

弥勒至蒙自铁路。

二、新建项目(7个)

文山至蒙自铁路、开远支线、师宗至泸西铁路、山腰至河口北联络线、河口北至坝洒专用线、蒙自经开区专用线、开远市北物流园区专用线。

三、储备项目(5个)

蒙自至普洱铁路、弥勒至曲靖至田坝铁路、泸西至丘北至文山铁路、楚雄至玉溪至弥勒铁路、建水至石屏至元江铁路。

专栏5  红河州远期“三纵两横三辅一联”铁路网

“三纵”:昆明—玉溪—蒙自—河口;昆明—弥勒—开远—蒙自;元江—红河—元阳—金水河。

“两横”:文山—蒙自—元阳—普洱;楚雄—玉溪—弥勒—曲靖—田坝。

“三辅”:弥勒—建水;建水—石屏—元江;文山—河口。

“一联”:利用玉蒙铁路、师宗至泸西至文山铁路(师宗至泸西段)、泸西至开远铁路、开远支线、建水至石屏至元江铁路,两端分别接轨南昆铁路和玉磨铁路,形成红河州北部以货运为主的铁路联络通道。

  三、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

  以“南北通航空”目标,着力打造红河蒙自机场与元阳民用机场两大支线机场;发展通用航空,续建弥勒通用机场,适时启动红河、河口、泸西3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强航线规划布局,先期规划开通蒙自至昆明、大理、西双版纳和迪庆的航线,并逐步增加国内通航点和航班数量。形成“2+4+4”的民航体系,即建成2个支线机场,4个通用机场,开通4条航线。

专栏6  红河州“十四五”“2+4+4”的民航体系

一、支线机场(2个)

红河蒙自机场、元阳民用机场。

二、通用机场(4个)

弥勒通用机场、河口通用机场、红河通用机场、泸西通用机场。

三、航线(4条)

开通蒙自至昆明、大理、西双版纳和迪庆的航线。

  四、加快港口航道扩能改造,推动跨境运输通航合作

  完善内河水运网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为前提,加强内河航道建设,增强内河库区航道运输能力,提升水运设施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跨境水路运输,推动中越红河航道,引导出入境货物从水路运输,规划建设红河界河航道、红河港项目;构建畅通、平安、绿色的水运通道,规划建设红河蔓耗至龙脖河口航道整治工程,那兰、马堵山、雷打滩、土卡河、戈兰滩库区云南便民交通码头,南盘江下游航道建设工程和李仙江库区航道建设项目。

  五、邮政服务网络深入城乡,打造便捷农村物流体系

  构建形成覆盖全州、网络共享、功能集成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和普惠城乡、联通国际、安全高效的快递服务网络,保障邮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便利化。打造联通中越、辐射东南亚的国际快递枢纽,布局建设邮件快件进出境通道,提高农村快递网络覆盖率,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统筹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邮政三农服务站、便民服务站)资源,鼓励“多站合一”的场站运营模式,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邮件、快件业务等服务模式。

  第四章  构建人民满意的品质运输服务体系

  一、强化客运枢纽建设,提高枢纽辐射能力

  围绕交通现代化和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以枢纽整合交通网络和交通方式,按照一体化布局建设、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的要求,大力推进以铁路主要客运站、机场为主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合理布局分层推进一体化的客运枢纽,鼓励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期运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满足客运需求和提升区域服务辐射能力。根据枢纽承担的交通功能和规模大小,分三个层次规划布局客运交通枢纽,其中一类客运枢纽为辐射全国的大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二类客运枢纽为辐射省域的区域性客运交通枢纽,三类客运枢纽为辐射城乡的乡镇运输综合服务站,形成 “2+7+N”的客运枢纽体系。

  (一)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十四五”时期,依托两大民用机场,重点发展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和元阳综合交通枢纽,强化红河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红河蒙自机场打造成为集民航、高铁、长途客运和公交为一体的、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红河州交通在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承接能力和服务水平;元阳民用机场结合未来普蒙铁路元阳站,打造为融合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填补红河州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空白,并重点发挥旅游服务功能。

  (二)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依托玉蒙、蒙河、云桂及弥蒙高铁,规划二类客运枢纽共7个,续建弥勒、个旧综合客运枢纽,新开工建设开远、建水、屏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河口、蒙河铁路瑶山站综合客运枢纽。

  (三)加强乡镇运输服务站及建制村招呼站建设

  进一步完善乡镇运输服务场站配置及建制村招呼站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个集乡镇客运招呼站、邮政快递、物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镇级运输服务站,每个建制村至少有1个招呼站或港湾式停靠站,实现乡镇运输服务站比例和建制村招呼站比例均达到100%。

专栏7  红河州“十四五”“2+7+N”客运枢纽体系

一、一类客运枢纽(2个)

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元阳综合交通枢纽。

二、二类客运枢纽(7个)

弥勒、个旧、开远、建水、屏边、河口、蒙河铁路瑶山站综合客运枢纽。

三、乡镇运输服务站及建制村招呼站

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集乡镇客运招呼站、邮政快递、物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镇级运输服务站;每个建制村至少有1个招呼站或港湾式停靠站。

  二、完善货运枢纽体系,建设物流枢纽城市

  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为指引,以国内重要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布局的先进经验为借鉴,同步对接红河州“十四五”客货运枢纽项目建设需求,将红河州货运枢纽体系划分为一级货运枢纽(大型国际物流园区)、二级货运枢纽(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三级货运枢纽(专业性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根据红河州区域、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区位条件和商品物资流向,依托基础设施和交通通道,远期规划形成“一带两支”“3+4+6”的货运枢纽体系,支撑红河州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战略支点的建设,形成区域经济联动、产业融合、服务创新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在原有公铁联运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铁枢纽、河口口岸等资源优势,实施物流快递“上车、上船、上飞机”工程,积极推行一票到底、全程负责的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多式联运。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推动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的试点探索和全面推广,实现货运结构调整优化和业态转型升级。

专栏8  红河州“十四五”货运枢纽建设项目

一、一级货运枢纽项目

新开工河口、泸西两个一级货运枢纽,规划研究蒙自多式联运枢纽,总投资114.9亿元。

二、二级货运枢纽项目

新开工建水、元阳综合货运枢纽,规划研究开远、弥勒综合货运枢纽,总投资59.5亿元。

三、三级货运枢纽项目

新开工个旧、绿春货运枢纽,规划研究屏边、石屏、红河、金平货运枢纽,总投资13.3亿元。

专栏9  红河州“十四五”货运枢纽体系

“一带两支”:一条泛亚物流发展主带、一条昆蒙物流发展支带、一条沿边物流发展支带,共同支撑红河州多廊多点、互联互通的物流发展格局。

“3+4+6”:蒙自、河口、泸西3个一级货运枢纽(大型国际物流园区);建水、元阳、开远、弥勒4个二级货运枢纽(综合性物流园区);个旧、绿春、屏边、石屏、红河、金平6个三级货运枢纽(专业性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

  三、优化枢纽交通衔接,发挥综合一体效能

  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与城市交通的有机衔接,客运枢纽立足同台换乘、立体换乘;货运枢纽推动“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注重货运枢纽集疏运专用通道建设。强化枢纽内外便捷联系,构建枢纽与主要客货源地的快速连接通道,新开工元阳民用机场至哈尼梯田核心区联络线;规划研究红河南沙库区航运与建个元、元蔓高速联络线,建水工业园公路,弥勒市工业园区物流园公路,建水燕子洞物流园区公路,开远市北物流园区公路,开远市低碳循环园区公路等6个集疏运公路项目。

第五章  塑造特色鲜明的交通强国试点示范

  一、推进大滇西环线交旅融合试点

  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交通强国“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求的重要实践,对推动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河州将利用好建水、元阳等地以“云上梯田、秀美红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融入“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

  (一)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

  统筹红河州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及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织密环线周边高速路网,以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为依托,通过加快建设和局部提级改造,完善环内公路网,构建“快进慢游”旅游公路体系;落实绿美交通三年行动,打造绿美公路,推动设施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发挥旅游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完善对外通道,形成联系省内各地、周边省份、毗邻国家的高速公路网,并适时推动环线周边普蒙等铁路通道的建设。

  (二)重点提升元阳民用机场枢纽的旅游服务功能

  在客运枢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元阳民用机场与未来普蒙铁路元阳站,建设元阳民用机场至哈尼梯田核心区联络线,重点打造红河州南部的元阳综合交通枢纽,全方面提升其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以元阳为支点,重点辐射西南地区的红河州南部航空网络。推动服务区景区化,打造一批景区式服务区;推进公路沿线旅游厕所建设,开展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公路沿线服务品质。打造高品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运输服务平台,提升游客联程运输服务水平。

  二、推进数字交通信息化建设试点

  (一)深化智慧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汽车向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发展,提供“互联网+”智慧出行、车车通信、人车交互等车载服务,试点推广智慧车牌,强化车辆电子身份认证、实时跟踪和事件溯源,提高车辆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试点以及智慧交通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在车站、景区等区域,开展零换乘、自动驾驶游览等交旅融合服务应用,谋划建设智慧机场。到2022年,智能汽车发展实现突破,建成交通智慧管理控制服务体系,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打造4个智慧交通建设试点,智慧车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并完善全州综合智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广泛运用云技术,实现分布式运算、存储、处理和共享。奠定跨部门、跨层级综合运输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基础,形成成规模、成体系的行业大数据集,实现数据资源云化管理,行业应用上云服务。

  (二)实现综合交通智慧化管理一张图

  持续打造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推动相关部门间多源数据有效汇聚,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一网通享”。建立行业各专业数据采集、清洗、审核长效更新和治理机制,围绕业务协同要求,打通业务系统数据节点,促进数据资源有效流动,实现重要业务信息汇聚共享“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开展公路、水路数据质量提升工程,整合完善铁路、民航、邮政等数据,引导推动第三方及社会数据接入,形成成规模、成体系、高质量的行业基础大数据,推动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在部、省两级有效汇聚整合。结合AI智能分析技术,加强行业数据资源与业务深度融合应用,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深度决策应用。建立数据应用中心,有效推动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汇聚共享。

  依托行业大数据,建设面向行业规划、建设、养护等应用场景专业图。融合电子地图应用建设面向路网管理、交通出行等通用图。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民航、水路、邮政专题图。整合汇聚高速BIM数据,新建高速BIM应用300公里以上,总体应用达1000公里以上。实现全州公路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季度更新,农村公路季度高分遥感核查校准,深化“四好农村路”管理应用,建设农村公路“一张图”。

  (三)整合提升全州交通运输感知网络

  优化提升高速公路光纤网和行业专网。根据《交通运输综合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总体方案(2021—2025年)》,提升改造高速公路光纤网,建立统一的光纤网运维监测平台,健全红河州光纤网运维管理机制。试点高速公路光纤网与行业专网的融合应用。开展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试点,全面提升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水平。推动交通物联网感知互联。协助建设省级综合交通物联网监测管理平台,实现全州交通物联网设施接入率达 70%以上。

  协同推进5G、北斗等技术创新应用。按照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布局,以应用为导向稳步推进5G等通信设施在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部位的网络覆盖。试点北斗智能终端在应急运力保障运输工具中的应用,推动北斗系统在应急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协同建设车联网,推动车用无线通信技术应用,有效提升交通网络的供需调控能力。深化高速公路ETC门架应用,在重要通道、区域探索建设路侧基站,支撑车路协同应用,推进道路交通仿真和自动驾驶测试。试点毫米波雷达应用,推动车道级精细化管控,有效缓解局部高速路段拥堵。

专栏10  红河州“十四五”交通强国试点示范项目

一、交旅融合

配合实施《云南省“十四五”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围绕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涉及红河州项目,并在客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基础上,重点发展元阳民用机场枢纽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数字交通

配合实施《云南省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云南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中涉及红河州的交通通信信息高速网覆盖工程、交通视频监控覆盖工程、基于交通云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等项目。实施红河州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试点、红河州智慧交通数据平台建设2个项目。

第六章  加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一、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交通运输法治部门建设。健全红河州法规体系,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完善具有红河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健全标准体系。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切实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执法能力,深化交通运输执法基层“四基四化”建设,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执法联动长效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数字化水平。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业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实施“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取消、下放、转移一批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行政权力,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力度。深化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运行机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一网通办”覆盖率,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将服务理念贯穿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红河州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综合交通运输领域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强规划体系统筹衔接,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相关规划衔接,统筹制定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

  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四好农村路”建设长效体制机制,推动“四好农村路”从以建设为主向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发展转变。明确养护管理主体责任,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行“路长制”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大力培育养护市场,创建符合农村特点的养护体系。

  二、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打破行业垄断、清除政策壁垒为重点,推进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综合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运输市场各类主体活力。推进州内各种运输方式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继续清理涉企税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支持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交通州”建设,规范完善信用监管制度体系,加快推动信用和业务深度融合,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交通运输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广事前信用承诺,优化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积极拓展信用报告应用,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事项中,充分发挥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作用。规范开展信用数据管理应用,优化完善信用交换平台功能,推动各类现有信用业务系统升级融合,做好信息公示和信用修复。加快推进“信易行”等行业“信易+”工作,开展行业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三、强化人才和软实力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支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营造与红河州交通强国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环境。发展壮大各类人才队伍,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团队建设。创新交通运输人才交流机制,完善行业人才交流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校企联合育人,探索澜沧江—湄公河(红河)区域国家交通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强化管理干部队伍、技术技能人才、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

  加强交通软实力建设。推进滇越铁路等优秀交通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加大精品自驾旅游线、泛亚铁路、中越国际大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对外宣传,增强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交通文明教育,提升公众文明意识,营造全社会文明交通环境。

第七章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

  坚持以州级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全州公路、铁路、民航、水运、邮政等交通专项规划为支撑,强化本规划对交通运输领域专项规划和县市规划的指导作用。本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纳入全州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做好重要通道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留,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资源的提前储备、多方统筹、有效管控和高效利用。

  二、加强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协同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全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工作的统筹谋划和实施指导。州、县市人民政府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地方政府在配套资金、征地拆迁、保障施工环境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分析,及时组织中期评估,及时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进行动态调整,针对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评估考核。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等有关部门,保障要素供给,共同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三、加强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落实州、县市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依法合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本规划与财政规划紧密衔接,保障政府稳定财政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强化资本金注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鼓励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探索企业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资源开发等有机结合,拓展建设资金来源。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公募信托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交通领域支出结构,完善成品油转移支付管理机制。

  四、加强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对红河州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审批、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输服务专项行动审批和关键政策落地,为全州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切实保障交通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在用地计划、供地方式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强化政策创新,完善交通项目与周边土地综合开发、传统行业转型、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跨部门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管理办法。

  五、加强项目管理

  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将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县市人民政府年度综合考评范围,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精简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要求,编制三年滚动项目库,结合目标执行情况、需求变化及前期工作推进情况动态编报年度投资计划。建立和完善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规划管理系统,利用地理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规划决策和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造价管理,合理控制项目投资,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第八章 环境影响及对策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四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会消耗土地和大量物资资源,并可能会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同时,运输装备运营和服务系统运行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在规划实施期间,要严格控制好新增交通用地、能源消耗、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

  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与国家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相一致。规划编制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宗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从与国家及全省相关战略规划的协调性看,本规划较好地与《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内河航运发展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省道网修编2016—2030年》、《云南省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实施方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协调,相互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规划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可控性。从已建类似项目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和先进技术加以控制,使其降低至可承受范围之内。采取必要的工程和植物防护措施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优化选线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适当的法规标准、安装必要的防护装置、改进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可以有效控制噪声污染和振动,生产废水、生活性污水经适当生化工艺处理后可达到各级排放标准的要求。运输工具运行中产生的空气污染,可通过采用新型、节能的运输工具和推行较高排放标准,减少车辆、船舶及飞机等运输工具的排放。

  三、预防和减缓影响的措施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鼓励轨道交通、公路等共用线位、桥位资源,减少土地占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制标准,推广清洁环保车辆。鼓励运输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交通运输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开展烟气脱硫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

  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避绕水源地、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域,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景观恢复,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逐步恢复和改善交通建设过程中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

  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监控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项目审批和土地、环保准入。明确规划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法,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建立起完善、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